9月28日WTT中国大满贯男单首轮,王楚钦3-0横扫韩国选手张禹珍时,场边还有王皓两个儿子当球童的温馨画面;可短短几天,10月1日的赛程表一出来,球迷的心就揪紧了——同样是28日晋级的选手,别人都安排在9月30日比赛,唯独王楚钦要在国庆当天连打男单、混双、男双三场硬仗,对手还分别是男单遭遇战、混双奥运铜牌组合、男双伊朗杯冠军组合。这份被贴上“国庆荣耀”标签的赛程,到底是给王楚钦的特殊礼遇,还是明晃晃的过度消耗?
先回头看看那场轻松的开门红,其实早藏着王楚钦的无奈。3-0的比分看着利落,他赛后却坦言双方都没打出自最佳状态,赢球全靠“少犯错”“中后局命中率撑着”。当时没人多想,只当是主力选手的谦虚;直到赛程公布才明白,或许从一开始,他的体能分配就被提前“透支”了——作为本次赛事国乒唯一兼三项的选手,他不仅要扛单打冲冠的压力,还要临时重组混双搭档,男双也得和队友磨合节奏。这种“三项全抓”的安排,早不是第一次,巴黎奥运会他就有过类似经历,可那时至少没出现“一日三赛”的极端情况。
更让人费解的是赛程安排的双重标准。智能搜索的数据显示,本次赛事里,只兼两项的选手都被刻意避免“一日双赛”,生怕体能影响发挥;偏偏王楚钦兼了三项,反而要面对“一日三赛”的魔鬼赛程。要知道,10月1日的三场比赛,场场都是硬骨头:男单要应对不熟悉的对手,没太多战术参考;混双搭档刚重组不久,对手还是拿过奥运铜牌的老组合,默契度上先输一筹;男双更要挑战伊朗杯冠军组合,对方的配合已经过大赛检验。三场比赛下来,就算王楚钦是“铁人”,体能储备也撑不住,更别说还要保证每一场的专注度——毕竟竞技体育里,一个失误就可能扭转战局,连续作战的疲劳感,恰恰是失误的温床。
所谓的“国庆荣耀”,更像一层包装。组委会嘴上说“国庆当天安排核心选手比赛,是看重其影响力”,可骨子里藏的还是现实考量:王楚钦是男单头号种子,混双又和搭档有“流量基础”,男双也是冲冠热门,把他的比赛堆在国庆当天,既能靠“国乒主力国庆作战”赚话题,又能拉动现场票房和收视率。这种算盘打得响亮,却忘了体育比赛的根本是竞技规律——一日三赛对运动员的消耗,远不止体力那么简单。前一场比赛的肌肉疲劳可能影响下一场的发力,混双的快节奏战术和男双的相持节奏切换,更需要大脑高度集中,可连续作战下,注意力涣散几乎是必然。
王楚钦自己的话,早把无奈说透了。被问起兼三项的感受,他只说“既熟悉又没那么熟悉”——熟悉的是过往大赛里“多线作战”的经历,从巴黎奥运会到之前的巡回赛,他早就习惯了“能者多劳”;没那么熟悉的是,本以为这个周期会专攻单打和男双,却临时被拉回混双赛场。可再无奈,他也只能说“全力以赴”,毕竟他是国乒的主力,除了接受安排,似乎没别的选择。就像球迷调侃的,“他能说什么?说‘我撑不住’?那谁来扛成绩、扛票房?”
球迷的愤怒,恰恰是看清了这份“荣耀”的本质。有人翻出赛程规则,质疑“两项选手都能避免双赛,三项选手反而要三赛,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还有人点破关键——现在的赛事安排,越来越像“文旅搭台,体育唱戏”,为了国庆的热闹氛围,为了现场的上座率,硬是把运动员当成了“工具人”。大家不是反对王楚钦为国争光,而是反对用“国庆”这个特殊日期绑架他,反对用“荣耀”当借口,漠视他的体能极限和竞技规律。要知道,王楚钦就算只打两场比赛,凭着他的实力和人气,票房和收视率也不会掉,何必非要堆出“一日三赛”的噱头?
10月1日的三场比赛,每一场都会被镜头记录;可镜头照不到的,是王楚钦打完一场后,在通道里快速补水、拉伸的匆忙,是混双刚结束就赶去男双赛场的奔波。所谓荣耀,应该是让运动员在最佳状态下拼搏,而不是让他在疲劳中硬撑;所谓重视,应该是尊重竞技规律,而不是为了流量随意安排。
说到底,这场争议从来不是“王楚钦能不能扛住”,而是“我们该不该让他扛”。如果体育赛事的安排,只看话题度和票房,不看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那再强的“铁人”,也会有被压垮的一天。希望这份国庆赛程,不会成为王楚钦的负担,更希望未来的赛事安排,能多些对竞技规律的敬畏,少些人为的“特殊安排”。
你觉得国庆当天的一日三赛,对王楚钦来说更像得咬牙扛住的压力挑战,还是早该被调整的不合理安排?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