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为了爱与理解

作者 | 帆书 · 海屿风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为什么我们满心是爱,却总是出口成伤?


如果你也有情感和人际方面的沟通困扰,不妨读读这本《非暴力沟通》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

莫名其妙成了出气筒,遭到别人一顿臭骂时,你是否会觉得生气?


对父母大吼大叫,他们却还是温柔地回应你时,你又是否会思考这背后的深意?


当十岁的马歇尔有过这两种经历,他的小脑瓜里就总有两个问题挥之不去:人,为什么会互相伤害?又为什么会心存爱意?


长大后,他将自己对这个问题数十年的探索和经验写成了《非暴力沟通》,畅销至今。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沟通的书,但实际上这本书的能量远大于此。


读了多次我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和解的圣经。


如果你和他人的相处存在问题,或是不能悦纳自己,这本书也许能为你提供惊喜。



与人沟通,不如与人和解


沟通,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说服他。


为达目的而沟通,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忘了沟通最本真的目的:情意相通。


这其实也是和解,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


马歇尔在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他曾为一群特殊的巴勒斯坦难民做演讲。说特殊,是因为给他们降临灾难的武器正是美国制造。


他刚到现场,听众就开始议论他是美国人,有个男人更是把他视为谋杀犯,使劲冲他嚷嚷。


马歇尔说:


十分幸运的是,我能够全神贯注地体会那个男人当时的感受和需要。


他用心地与那个称他为杀人犯的男人对话:


“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它使用资源的方式是吗?”


“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


“听起来,你感到绝望,你是想......”


他们对话了将近20分钟,马歇尔认真听他说的每一句话,感受他的感受。


最后不仅顺利完成演讲,还有了意外的收获。



那个带头叫喊的人,精心为他准备了晚餐。


仅用“沟通”,似乎无法概括他们之间的这场交流。


沟通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这实际上是一种和解,是两颗心之间彼此感受。


沟通只是一种手段,和解才是最终目的。


对孩子说教,到他服从为止,可你哪里知道他心里的不服气?


和伴侣“沟通”,到对方认输为止,可也许他内心其实还有诸多疑问和不满。


目的达成时,“沟”不一定“通”,很有可能是把眼前的问题,转移到了心里。


沟通也许可以让表面上过得去,但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唯有和解才能消除。


爱自己,始于与自己和解


马歇尔在书中还提到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这里所说的“对自己的爱”,并不是指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而是像作者说的那样:


转变消极的自我评价方式,与自己和解。



有次,马歇尔不小心把墨水染在新外套上,他十分懊悔,不停地训斥自己愚蠢。


当他意识到自己在自责时,他突然平静下来。


他回想自己之所以把墨水染在衣服上,是着急回答别人的问题,忘了戴笔盖,而现在责备自己,是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


想到这他开始冷静下来,觉得帮助别人不应该受到责备,没有照顾好自己也无需如此自责。


他告诉自己以后尽量兼顾,很快又投入工作。


有时情绪上来,我们会控制不住地自我打击,这会让人陷入更大的焦虑。


先与自己和解,才能调整好状态,打破困局。


双腿残废之后,作家史铁生一度变得自怨自艾,脾气坏到极点,甚至想到死。


他无法面对现实,整日浑噩,直到母亲去世才猛然清醒,决心认真过好每一天。


他参加文学会,结识更多朋友;他不再诉苦抱怨,只和人聊开心的事;他坦然接受爱情,收获了幸福的婚姻。


生活本就不易,请不要再为难自己。


试着转变消极的自我评价,打破自我否定的阴霾。


当你学会慢慢接纳自己,认真改变自己,一切自然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个方法,掌握和解的密码


很认同一句话: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旅程,和自己,和他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愉快地走完这个旅程呢?


《非暴力沟通》给出了以下4个方法:


1. 不带评论的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客观地观察,其实很难做到,人们往往会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这些对比,也许可以提供更直观的感受:


她很爱花钱\她上周买化妆品花了一千块钱。


我很笨\我这次考试不及格。


评论会带入情绪,这往往不利于我们体会别人或自己的真实感受。


2.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通常能轻松知晓他人的想法,看法,态度,但感受,往往很容易被忽略。


试想一下,如果遇到一道很难的题,你会怎么想?


是“这道题好难”还是“这道题还没做出来我有点着急”?


和别人发生争执时,会想“他这人蛮不讲理”还是“我觉得很委屈”?


如果我们不能体会自己的感受,往往也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这会极大阻碍我们沟通。



3.找出需要


“感受源于需要”。


有了观察,明白了感受,通常就能了解自己或他人的需要。


有位太太曾向马歇尔求助,说丈夫总跟她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每次都不好好听!”


然后这位太太便开始反击“我怎么没有好好听了?”每次他们都不欢而散。


马歇尔建议她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反击,先试着体会一下先生的感受和需要。


有一次她的先生说了这句话,她没有像往常那样,而是问道:“你不愿和我讲,是觉得我不能理解你吗?”


这样的问法,意外地让先生平静了下来,之后他们好好交谈了一番,再没因此争吵过。


找出他人的需要,才能找到问题的核心。


4.提出具体的请求


最后, 提出具体的请求,越具体才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你不要总看电视”、 “你不要一直打游戏”,都不如说一句“你可不可以多陪陪我”。


正如马歇尔所说: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




写在最后


马歇尔博士说:“虽然我称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


确实是这样,仅仅通过这本书来学习沟通,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


多读几遍,你会发现,这是一本教人学会和解的圣经。


当你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感受、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生活就能多一些轻松。


点个「在看」,愿每个人都能掌握和解的密码,拥有舒心的一生。


作者 | 海屿风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樊登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文   马歇尔   非暴力   目的   方式   着急   密码   作者   墨水   自责   圣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