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忙乱喧嚣的世界里,你是否也常被“有用”推着走?

在这忙乱喧嚣的世界里,你是否也常被“有用”推着走?
闹钟催着起床,信息占满通勤,连放松都成了短视频的碎片——日子填得满,心里却空落落的。
其实,能滋养我们的,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瞬间。
如今我们总被“有用”的节奏推着走,把时间掰成两半用,却越忙越空虚,连静下心感受片刻愉悦的力气都没有。
其实,庄子早道破答案:“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在他眼中,“有用”与“无用”从非对立——“有用”多贴着世俗功利的标签,“无用”才是事物保全自身、实现本真价值的根基。
就像一棵大树,能做家具、当柴烧的“工具属性”是“有用”,可自由生长、供人遮荫的“生命本身”,才是更动人的“无用”。
说起“无用之用”,我最先想起儿子学吉他的事:中考前,他突然提出想学吉他,我满是焦虑——冲刺阶段哪有时间耗在“闲事”上?
可顾虑青春期孩子的敏感,最终还是妥协买了吉他。

他自己花一百多块报了网课,每天挤时间练习,我却总在他拨弦时暗自自责,觉得自己“没正事”。
直到看见他边弹边唱的模样:哪怕音调不准,指尖也专注地游走在琴弦上,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他与吉他,我才放下批判,懂了这份“不务正业”里藏着的热爱。
王潮歌执导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中,一段情景更让我触动:

孩子对妈妈说,自己不想急着奋斗,就想坐在窗前喝杯手冲咖啡、配块奶油蛋糕,怕妈妈觉得自己没继承奋斗精神。
可妈妈和曾经的同事却深深鞠躬:“谢谢你,因为你的幸福,我们所有奋斗都值了”。
原来长辈奋斗的初衷,从不是让后代重复吃苦,而是让他们有底气享受“无用”的乐趣;就像我们支持孩子学吉他,不是盼他成音乐家,而是希望他疲惫时能有扣弦而歌的慰藉。
这些不被“实用”定义的瞬间,恰恰是庄子所说的“大用”——让奋斗有了温度,让成长有了灵魂。
三、三点行动:让“无用”滋养融入日常
我们若想留住这份“大用”,无需复杂改变,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

- 接纳“无用”,捕捉小确幸:别再用“有用”衡量一切,允许自己花10分钟看云卷云舒,或是听一首老歌回忆过往,让这些“无价值”的片段治愈心情;
- 挖掘必做之事的价值,滋养心灵:面对工作、家务时,放下“枯燥”预设——比如把整理房间当作梳理思绪,将写报告视为锻炼逻辑,让“不得不做”的事也能温暖心灵;

- 锚定生命滋养项,平衡小用与大用:每天留30分钟阅读,每周写2-3张知识卡,让这些坚持成为连接“实用”与“本真”的桥梁,持续给生命注入滋养。
其实,我们不用总追着“有用”跑,偶尔听听弦音、慢品咖啡,哪怕发会儿呆——这些“无用”的暖,才是生命最踏实的滋养。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