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黑帮大佬的远见:把15岁的儿子送到延安,解放后安度晚年

夜幕下的上海滩,洋场灯红酒绿之中,潜藏着刀光剑影。

人群熙攘的外滩码头上,一个身着粗布短褂的少年,踮起脚望着远处绚丽的城市天际线,心中燃起一丝野心。

他叫顾竹轩,一个出身贫寒却将自己硬生生挤进上海滩权力顶端的人物。

顾竹轩的崛起并不靠命运垂怜,而是一次次以命搏命、以胆破局。

更令人咋舌的是,在那个黑白分明、枪火频仍的旧上海,他竟做出一个近乎离经叛道的决定——将自己的亲生骨血,才15岁的儿子,送往千里之外的延安……

少年出逃

钟庄乡的唐湾村,一片低矮破旧的茅草屋中,顾家的第四个孩子顾竹轩,裹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棉衣,蹲在屋角小心地添着柴火

锅盖掀开的一瞬,稀粥里泛着几颗星星点点的米粒。

年纪尚小,他就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地主家讨口饭吃,如何在市集上帮人搬货换来几文铜钱。

十岁那年冬天,父亲病死,连块像样的棺木都买不起。

顾竹轩跟着长兄,抬着父亲用门板糊成的棺材,一步一滑地送去后山薄葬。

十七八岁时,眼看着家里连最后一亩薄田也要典当出去,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家乡。

临行那天,母亲在灶前拣了几颗最瘦的红薯,煮成干巴巴的一顿饭给他送行。

破旧的包袱里,只有两件换洗衣服和寥寥几文钱。

顾竹一路北上,踏上前往上海的逃亡路。

外滩的巨轮如怪兽般沉睡在江水边,洋楼高耸入云,招牌霓虹闪烁得刺眼。

顾竹轩缩着脖子站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他找了个棚户住下,狭小的空间里挤着十几号同乡人,夜里翻身都能碰到彼此的肩膀。

这是他在上海的第一个夜晚。

为了生计,他很快成了黄包车夫。

清晨四五点钟,顾竹轩便推着沉重的黄包车,穿梭在外滩和南京路之间。

他的双手常年冻裂出血,脚上磨起的水泡破了又起,但为了那一日能挣三五角的小费,他咬牙坚持。

清晨跑车,白天到码头做搬运工,夜里若有跑单还要送人归家。

一天到晚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外籍警官在码头巡查时被一辆失控的黄包车撞倒。

其他人慌不择路地逃散,只有顾竹轩冲上前去,将警官从地上扶起,甚至背着他一路狂奔到医务室。

正是这番救人之举,让他得到了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份录用机会

自此,他不再是那个任人使唤的脚力小子,而是吃着租界铁饭碗的人。

生活稍稍有了起色,他开始攒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买下一间小铺子,娶个贤惠的姑娘,过上人模人样的日子。

可人生从不会按人心意行走,因为一次替乡亲说情,顾竹轩私放了一个偷渡犯,被巡捕房以徇私舞弊的罪名革职。

那段时间,他日日买醉,在外滩破旧的小酒馆里消磨时光,喝得东倒西歪,再次以黄包车夫的身份谋生。

命运对他并不眷顾,却又时常丢来一点碎银似的希望。

因着年少时做苦力打下的好身板,他得以进入一家德国人开的飞星黄包车公司,做起了小头目。

老板信任他,把不少重要的账目交由他打理。

顾竹轩谨小慎微地经营着自己的声誉,用数年时间,逐渐从一名小头目变成了公司事实上的掌控人。

德国人因战事爆发,仓皇离沪,临走前将飞星公司打包出售。

顾竹轩以积攒多年的微薄积蓄,再加上四处借贷,终于咬牙盘下了这家黄包车公司。

他感觉自己终于从命运的夹缝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可他也清楚,想在这座纸醉金迷又危机四伏的大上海活下去,仅靠几辆黄包车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大的靠山,需要更深的背景。

江湖浮沉

来想去,顾竹轩决定叩开青帮的大门,投奔当时权势滔天的黄金荣。

投帖拜师的那天,顾竹轩穿着一身青布长衫,带着厚礼,跪在黄金荣寓所门前,额头磕得砰砰作响。

身边的人窃窃私语,有人嘲笑他出身卑微,不自量力,但顾竹轩全然不顾,直到膝盖跪得生疼,额头磕破了皮,才终于等来黄金荣微眯着眼、打量着他的身影。

黄金荣叼着烟斗,丢下一句话:“你有点意思。”

就这样,顾竹轩终于踏入了上海滩最庞大、最复杂的黑帮体系之中,成为了黄金荣门下的一条小鱼。

他混迹在各大码头、戏院、茶楼之间,暗地里结交各路人马,收揽小弟,打点关系,逐渐在江北地区闯出了点动静。

但江湖险恶,光有胆识远远不够。

几次小冲突中,顾竹轩亲眼见到,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因为一点利益翻脸成仇,转眼就血溅当场。

正当顾竹轩在江北打拼得风生水起时,一个叫虞洽卿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虞洽卿,同样出身寒门,白手起家,现已是上海工商界一方大佬。

两人同是苏北出身,初见便如久别重逢的旧识。

一次在福州路某茶楼,顾竹轩托人引荐,与虞洽卿把盏言欢,既不谄媚,也不逞强,虞洽卿颇为欣赏这份分寸感。

当晚,两人一杯接一杯,酒酣耳热,拍着肩膀称兄道弟。

有了虞洽卿这棵大树,顾竹轩的事业开始飞速膨胀,还逐渐染指到了苏北的交通运输行业。

码头、车行、茶楼、浴室,每一处人流密集的地方,渐渐都有了他的人在暗中打理。

青帮内部的“二十二炉香”,也开始把他当作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物。

而真正让顾竹轩在上海滩名声大噪的,是天蟾戏院的崛起。

彼时的南京路,寸土寸金,遍布着各路豪强的产业,顾竹轩看准了这里的潜力,砸下重金,在南京路开设了天蟾戏院。

开业当天,杜月笙、虞洽卿、季云卿等名流悉数到场,热闹非凡,京剧名角们纷纷登台献艺,票房场场爆满。

天蟾戏院成为了上海滩最风光的梨园之一,而顾竹轩,也以戏院老板的身份,将手伸向了更深层次的利益圈。

每一场锣鼓喧天的演出背后,藏着的是无数秘密的交易与权谋的交换。

可江湖上的地盘就那么大,多一个人分蛋糕,就意味着少一分自己的利益。

一次天蟾戏院与永安公司因扩建地皮问题发生冲突,背后便隐隐有黄金荣推波助澜的影子。

为了保住天蟾戏院,顾竹轩硬是咬牙将官司一路打到英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赢得胜诉,不仅保住了地皮,还拿到了十万元的赔偿金。

这场胜利,在上海滩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顾竹轩名声大震,但也彻底引来了黄金荣的忌惮与嫉恨。

仇恨的种子悄然发芽,最终在一场血雨腥风中爆发。

黄金荣最得意的门徒唐嘉鹏在“大世界”门口被枪杀,凶手正是顾竹轩手下的小钢炮王兴高。

上海滩一时间风声鹤唳,青帮内部人人自危。

黄金荣震怒,誓要将顾竹轩置之死地,青帮的江湖秩序如同被打翻的棋盘,局势陡然失控。

这一役,顾竹轩虽保住了性命,但也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心恋战。

上海滩已不再是那个凭一腔热血就能横行的地方,而自己,也必须为未来另作打算。

暗藏玄机

顾竹轩表面风光无限,天蟾戏院成为了上海滩的四大京剧舞台之一,是达官显贵们争相打卡的潮流圣地。

连杜月笙也曾在这里登台粉墨登场,笑称自己是梨园中的“票友大王”。

但在这锦衣玉食的盛景之下,另一股暗流悄无声息地潜伏其中。

日伪势力猖獗,抗日救亡的秘密组织亦在暗中涌动。

天蟾戏院这座流光溢彩的戏梦之地,逐渐成为中共中央在敌占区插下的一枚暗子。

1943年春,戏院后台的一间小屋,被悄然改造成临时联络点。

顾竹轩早年曾借着虞洽卿的引荐,结识过不少新四军的隐秘人士。

于是,当顾叔平悄悄找到他,传达组织的意愿,希望能借助天蟾戏院掩护人员转移时,便答应了下来。

站在台上的戏子唱念做打,挥洒水袖;而在台下,那些大幕之后的低语、门缝之间交换的小纸条、夜半突围时一声不响的脚步声,才是真正的英雄无名。

智慧善终

1945年的上海,战火尚未彻底熄灭。

黄浦江畔,残破的码头上堆满了弹孔累累的木箱和油布下的难民。

动荡的局势下,每一个决定都像走在刀尖上,一步错,满盘皆输。

而顾竹轩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不只是金钱与地盘,更有一条隐秘且牢固的人脉网。

这张网,既是财富,也是护身符,但只有在正确的时机,用在正确的人身上,才能真正救他一命。

于是,那一天,顾叔平带着几位从苏北赶来的同志悄然来到天蟾戏院的后台小屋。

而顾竹轩做出了选择,他要将最宝贵的人——他的亲生儿子顾乃瑾,送往延安,接受革命的洗礼,加入共产党。

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转移,更是一次彻底的表态与押注。

倘若未来政局有变,这个决定或许会将整个顾家推向灭顶之灾。

但倘若押对了方向,则可能为顾家换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他与这一别,或许是此生再无相见,但顾竹轩终究狠下心肠,他要为儿子,也为顾家,赌一场天命。

几天后,顾乃瑾换上一身布衣,背着一只旧帆布包,跟随顾叔平等人悄然离开上海。

此后,顾竹轩在上海的行动愈发大胆。

他利用手中掌控的码头运输线路,暗中为新四军运送战略物资,粮食、药品、甚至情报,都在他的安排下悄无声息地穿过封锁线,送往战火连天的苏北前线。

每一次出手,都是一次对命运的挑衅,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投资。

日伪政府早已察觉他的异动,多次派人试探,甚至直接派遣特务暗杀。

所幸,他安全逃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重返上海,青帮势力也一度死灰复燃。

旧日的帮会大佬们纷纷出山,试图重建昔日的秩序。

但顾竹轩却敏锐地察觉到,这场繁华只是回光返照。

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社会矛盾积压如山,而共产党却以雷霆万钧之势节节胜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国。

他收起了昔日的骄矜,逐步抽身帮派争斗,将更多精力转向支援地下党组织。

他在天蟾戏院秘密设立的情报点,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最重要的联络中枢之一。

1949年,上海解放,那一夜,黄浦江的水静默无声,整座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

顾竹轩站在楼顶,眺望着远处升起的红旗,自己赌赢了。

新政府对曾经复杂背景的人员进行了严格审查。

许多昔日风光无限的大佬纷纷锒铛入狱,黄金荣晚年穷困潦倒,靠扫大街维生;杜月笙仓皇出逃香港,客死异乡;张啸林更是早早在动荡中丧命。

而顾竹轩,却因为早年暗中协助,送子投身革命,多次救助同志,被列入了宽容名单。

他没有被清算,也没有被抛弃,而是被允许安度晚年。

1956年,顾竹轩病逝于上海,享年七十岁,走得安详,走得体面。

有人说他狡兔三窟,不过是个下注者,可他的远见,又实在让人佩服。

夜色下,天蟾戏院依旧灯火辉煌,只是舞台下,再无人识得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苏北少年,江湖老大,红尘看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上海   苏北   南京路   外滩   大佬   延安   上海滩   青帮   黄包车   解放后   戏院   顾家   远见   黑帮   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