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72小时,《人民日报》4次点名于和伟,张艺谋的话有人信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月亮

编辑| 王红

初审|文瑞

《——【·前言·】——》

不到72小时,《人民日报》4次点名于和伟,这个频率让整个娱乐圈都炸了锅。

54岁的于和伟,年轻时跑龙套没人认识,七次提名大奖七次陪跑,现在突然成了官媒眼中的宝。


张艺谋当年那句"中国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被很多人当成客套话,现在看来,老谋子真的没说错?

这个大器晚成的男人,究竟用什么打动了所有人?

七次陪跑的"失败者",怎么就逆袭了

于和伟这个名字,放在十几年前,圈内人都得想半天。

他不是那种一出道就自带光环的演员,甚至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就是娱乐圈最常见的"炮灰"。


提名白玉兰奖,没拿到。

提名金鹰奖,又没拿到。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连续七次都是陪跑,这种打击换成谁都得怀疑人生。


别人拿奖拿到手软的时候,他还在各种剧组里打转,演一些不痛不痒的配角。

那些年他没什么存在感,走在街上没人认出来,参加活动也总是坐在角落。

娱乐圈就是这么现实,没有热度没有话题,再好的演技也得被埋没。


他自己倒是想得开,接着演接着磨,从来没想过放弃。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0年,《新三国》里的刘备让他火了一把。

那句"接着奏乐接着舞"成了网络热梗,弹幕满屏都在刷他的表情包。


观众终于记住了这张脸,但很多人还是觉得,他就是个演配角的命。

张艺谋的那句话,不是客套

2017年的《军师联盟》,于和伟演了个曹操,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

这个奖等了快20年,拿到的时候他都54岁了。


颁奖典礼上他没有喜极而泣,反而特别平静,好像只是完成了一件该做的事情。

就是这个曹操,让张艺谋注意到了他。

老谋子当时正在筹备《坚如磐石》,看完于和伟的戏,直接说了那句话:"中国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很多人以为这是导演的客套话,毕竟圈里谁不夸谁啊。

但张艺谋不是那种随便吹捧人的人,他挑演员的眼光出了名的毒辣。

能让他说出这种话,于和伟肯定有过人之处。


《坚如磐石》上映后,所有人都明白张艺谋为什么这么说了。

于和伟在片中的表现堪称全剧高光,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有场戏他笑眯眯地整理袖口,这个即兴发挥的小动作,成了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沉默的荣耀》里那场独角戏,看哭了多少人

最近的《沉默的荣耀》,于和伟演的是吴石烈士。

这个角色难度极大,要在极其压抑的环境下表现出内心的挣扎和坚定。


有场戏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演技。

3分半钟的独角戏,全程没有台词。

他发现自己的兄弟叛变了,整个人的情绪就在那几分钟里爆发。


松领带的手在颤抖,眼神从震惊到失望再到绝望,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

这场戏拍摄前,他整整准备了一周。

那一周他拒绝和任何人沟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揣摩角色的心理状态。


剧组的人都说,那段时间的于和伟像变了个人,走路说话都带着角色的影子。

狱中诀别那场戏更绝。

他看着凤梨酥被捏碎,慢慢低下头,眼泪就这么流下来了。

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声嘶力竭,就是安安静静地流泪。


弹幕全是"破防了""眼泪绷不住了",很多人说看完这场戏,整晚都睡不着。

从群演到主角,等了快30年

很少有人知道,于和伟和张艺谋的缘分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了。

那时候张艺谋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于和伟在剧组里当群演,连个正脸镜头都没有。


那个年代他就是个普通的北漂演员,租最便宜的房子,吃最便宜的盒饭。

试镜被刷掉是家常便饭,连续几个月接不到戏也是常态。

他也想过放弃,但每次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从群演到主角,这条路他走了快30年。

别人20多岁就成名,他40多岁才开始有点名气。

这种大器晚成,在娱乐圈算是少见的励志故事。


他自己倒是不觉得遗憾。

专访里他说,没有年轻时候的那些经历,也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那些被忽视的日子,那些陪跑的岁月,都成了他演技的养分。


嗑瓜子和握茶杯,细节里见功夫

于和伟的演技好在哪?

就好在他从来不演重复的角色。

刘备、曹操、陈独秀、吴石,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绝对不会串戏。


他特别注重细节。

嗑瓜子的时候手指怎么用力,握茶杯的时候力度多大,说话的时候在哪里停顿,这些小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

观众看不出来,但这些细节加起来,就让角色变得真实可信。


《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他演出了那种革命者的激情和知识分子的温柔。

有场戏他和儿子对话,眼神里既有父亲的慈爱,又有革命者的坚定。

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内心的矛盾。


《城中之城》和《我是刑警》里,他又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状态。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气质,绝对不会让人觉得在演同一个人。

拜访烈士时说的那句话,让人泪目

拍完《沉默的荣耀》,于和伟专门去拜访了吴石烈士的墓地。

他站在墓前,安安静静地说了一句话:"您的名字有人知晓。"

这句话说得特别平静,没有任何煽情的成分。

但就是这种平静,让人觉得特别有力量。

他不是在作秀,是真的把角色放在了心里,真的想让更多人记住这些英雄。


专访里他还提到台湾观众的反响。

很多台湾观众看完这部剧,专门留言说被感动了。

他的回应特别朴实:"我们同根同源,应该团圆。"


这话说得不高调不煽情,但每个字都是真心的。

他不是在讲大道理,是真的希望两岸能好好的。

这种真诚,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打动人心。

《人民日报》72小时4次点名,说明了什么

72小时内,《人民日报》4次提到于和伟的名字。


第一次是评论《沉默的荣耀》的演技,第二次是专题报道,第三次是文化评论,第四次是40分钟的深度专访。

这个频率在娱乐圈几乎前所未有。

官媒点名演员不稀奇,但短时间内连续4次,足以说明他们对于和伟的认可。

专访里于和伟没有说太多自己的成绩,反而一直在表达感激。

感激张艺谋的慧眼识珠,感激观众的支持,感激那些年一起打拼的同事。


他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骄傲的话,永远是那种谦卑的姿态。

这种态度特别难得。

娱乐圈里太多人稍微有点成绩就开始飘,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于和伟不一样,他永远记得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永远保持着那份敬畏之心。

结语

于和伟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54岁才真正被看见,前面几十年的沉寂都是在积累。


他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

张艺谋说他是中国最好的演员,《人民日报》72小时4次点名,这些认可不是运气,是实力的证明。

大器晚成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失去了坚持的勇气。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文化版专题报道(2025年10月) 《沉默的荣耀》官方宣传资料 于和伟个人影视作品档案 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官方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娱乐   人民日报   小时   于和伟   荣耀   演员   角色   演技   大器晚成   娱乐圈   沉默   观众   安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