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官方11月4日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以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向后者出让中国零售业务至多60%的控股股权,自身保留40%股权并持续收取品牌授权费用。
这场交易将星巴克中国的整体估值推升至130亿美元,也让深耕中国市场26年的咖啡巨头,正式进入“全球品牌+本土资本”的共治时代。
此时的中国咖啡市场正处在冰火交织的临界点:2025年前三季度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21%。
然而,增长背后的结构变化正深刻重塑行业格局。30元以上高端赛道增速仅3%,而9.9-16元平价市场占比已高达58%。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身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星巴克已从市场第一滑落至第三,市占率从巅峰时的60%骤降至14%,被瑞幸(35%)和库迪(18%)远远甩在身后。
曾经定义中国咖啡消费的巨头,在增长放缓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以资本让渡换取轻资产运营。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的业绩报告揭示了其增长困境:营收增长5%至31.05亿美元,同店销售实现2%的正增长。
但深入拆解数据可见,这种增长建立在脆弱的“量价背离”基础上:同店交易量增长9%的同时,客单价却同比下降7%。

在长达9个月的竞购战中,博裕资本最终从30多家机构中胜出,其击败的对手包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春华资本等知名机构。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0年底,由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和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等人联合创立。
这家低调的资本巨鳄管理百亿美元规模的基金,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
博裕的历史基金净内部收益率稳定在25%以上,显著超过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平均15%的水平。
2025年,博裕资本在中国消费品领域开启“扫货模式”。今年5月,博裕完成了对高端商场北京SKP约45%股权的收购。
三月至四月,通过司法拍卖及发起要约收购,博裕还花费超23亿元,拿下金科服务的实控权。

这场交易的估值体系打破了传统股权收购的单一逻辑,构建了“即时变现+长期分润”的复合价值模型。
根据双方协议,星巴克中国130亿美元的总估值由三部分构成:
博裕收购60%股权支付的40亿美元对价;星巴克保留40%股权对应的权益价值;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授权费折现价值。
这种结构设计实现了双方利益的精准绑定。对星巴克而言,既通过24亿美元现金注入缓解了全球业绩压力,又通过留存股权和授权费锁定了中国市场的长期收益。
对博裕资本来说,40亿美元的投入获得了对8011家门店的控制权,以及星巴克品牌这一核心资产的运营权。
为避免“控股方过度干预品牌核心价值”的风险,双方设计了精巧的治理结构。
星巴克虽让渡60%股权,但保留三大核心权利:品牌与知识产权的绝对所有权;关键事项一票否决权;派驻质量监管团队的权利。

星巴克此次股权出售,延续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加速扩张的路径。
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52%股权出让给中信联合体,自身保留20%股权并收取销售额特定比例的授权费。
这一模式成效显著:麦当劳中国门店从2017年的2,000余家增至2023年的5,500余家。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3年底,随着业务好转,麦当劳全球以18亿美元收购凯雷集团持有的麦当劳中国28%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8%。
麦当劳的这一策略,既规避了早期市场风险,又锁定了成熟后的收益,成为外资品牌资本运作的典范。
百胜中国从百胜餐饮分拆独立上市后,引入春华资本等本土资本,成为完全独立的运营主体。
作为品牌授权方,百胜餐饮每年收取百胜中国净系统销售额3%的特许经营费,不参与具体经营,却能持续分享中国市场的增长成果。

此次合作最明确的“远景”是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要实现从8,000家到2万家的飞跃,星巴克中国必须寻求更激进的增长模式。
下沉市场成为关键战场。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全国1091个县级城市开出了8011家门店,占中国县级行政区总数约35%。
这意味着星巴克已进入约三分之一的中国县级市场,但要实现2万家门店目标,必须进一步深耕这些市场并开拓新的区域。
星巴克面临三大核心矛盾:高端定位与价格敏感的矛盾:在一线城市30元以上咖啡的选择率已从2023年的37%降至18%,而星巴克在此价格带的产品占比仍超60%。
重资产模式与效率要求的矛盾:在下沉市场,星巴克门店回收周期长达18个月,而瑞幸通过联营模式将回本周期控制在8个月。
数字化的被动与主动之别:星巴克“专星送”业务90%依赖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比例达18%。

而瑞幸通过自有APP承接60%的外卖订单,佣金成本仅为5%,且掌握了完整的用户数据链路。
星巴克在上海最繁华地段的一家三层旗舰店内,来自中国本土的员工们依然忙着为顾客冲泡咖啡,但墙上的营业执照已经悄然更换了名字。
从北京第一家门店到遍布中国的8000家门店,星巴克用了26年时间;而从8000家到未来计划的20000家,这场更具挑战的征程将由新的组合共同完成。
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所言表明了合作的初衷:“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不再是单纯的品牌之争,而是资本、供应链、数字化和运营效率的综合较量。
信源来自:钛媒体星巴克中國易主:外資咖啡時代終結?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