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唐代诗人刘言史这十字箴言,仿佛为立秋时节按下了天地气韵流转的开关。今日立秋,虽然“秋老虎”的余威尚在,暑热盘踞不去,但清晨推窗,那拂面而来的风已悄然裹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凉。
草木之间,也隐隐浮动着一种向内收敛的气息。这不仅仅是季节更迭的标志,更是阴阳二气转换的关键节点,也为我们调养身心指明了方向。就让我们从秋天的本性、养生的要诀以及古人的秋日雅趣中,领略这一季的深邃意蕴。
秋之本性:收敛成实,肺气当令
立秋,作为“四立”节气之一,宣告着阳气渐收,阴气始生的序幕拉开。古老的《管子》早已洞察:“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智慧的古人观察物候变化,总结出“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驱散暑意),二候白露降(清晨露珠凝结),三候寒蝉鸣(蝉声由焦躁转向凄清)。此时节,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温差已悄然拉大。
晨起漫步,可见草叶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耳边的蝉鸣也仿佛褪去了盛夏的喧嚣,染上了几分悠长而略带嘶哑的秋韵。
在五行学说中,秋对应着“金”,而人体与之呼应的则是“肺”脏。《黄帝内经》对此有着精辟的论述:“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气带着肃杀的特质,容易勾起人们心底的悲凉之感,而肺又恰恰主管着忧思的情绪。
因此,在秋天,调和情志,保持内心的安宁平和,抵御“悲秋”情绪的侵扰,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刘禹锡在《秋词》中那振翅高飞的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份豁达与昂扬,正是心灵对秋气肃杀的一种超越。
养生之道:养收润燥,顺应天时
《黄帝内经》强调“秋冬养阴”,而立秋养生的核心便在于一个“收”字——收敛神气、敛藏肺津、润泽燥邪。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实践:
起居:顺应收敛,静心早卧
遵循《黄帝内经》“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智慧。早睡有助于滋养阴精,使其内守;早起则能舒展肺气,顺应阳气升发。此时应尽量避免熬夜或进行剧烈夜跑等活动,以免扰动本应内收的阳气。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建议不要低于26度,谨防寒邪乘虚而入损伤身体。
饮食:少辛增酸,滋阴润肺
秋季的燥气最容易损伤肺部的津液,因此饮食宜选择性质柔润的食物:增酸敛肺:多吃葡萄、山楂、柚子、柠檬等酸味水果。酸味能帮助肺气收敛,同时生津止渴。
白色润燥:银耳炖雪梨是经典的润肺止咳佳品;芝麻糊能滋补肾阴;莲藕粥则可健脾生津。这些白色食物是秋季养肺润燥的好选择。
祛湿健脾:立秋时节往往湿热交蒸,可适量饮用陈皮薏米水。煲一盅陈皮鸡骨草猪横脷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祛除体内残留的暑湿,也为即将到来的秋冬进补打下基础。
需要特别注意减少辛辣发散的食物摄入,如生姜、大蒜、辣椒等,以免过度消耗津液,加重秋燥。
运动:舒缓宁神,动静相和
选择节奏和缓、能宁心静气的运动最为适宜。太极拳、八段锦、或在林间悠闲漫步都是上佳之选。如同陆游诗中那份闲适——“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在缓步徐行中,感受秋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聆听溪水潺潺流淌,既活动了筋骨,畅通了气血,又不会惊扰内心的安宁。
秋日雅趣:古韵今承,诗意栖居
古人在立秋时节,不仅注重养生,更擅长将生活过成诗,在风雅活动中滋养心性。我们不妨效仿这份雅趣:
登高骋怀,心随秋远
乐游原上,晚年的白居易独自登临,低吟“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立秋登高,并非为了排遣愁绪,而是借秋日天空的开阔高远,涤荡心中尘埃,让心神归于宁静。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登高望远,看云卷云舒,体会四时有序的规律,心中的忧思烦扰自然会渐渐消散。
拾叶制艺,指间藏秋
孩子们喜欢捡拾金黄的银杏叶,粘贴成画装饰笔筒;在北方,家家户户“晒秋”,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挂在屋檐下,构成一幅幅绚丽的丰收画卷。我们亦可弯腰拾起一枚微黄的梧桐叶,学着古人的样子“题诗叶上寄流年”,或者简单地夹在书页中,做成一枚天然的书签——于方寸之间,留住整个秋天的精魂。
心养清秋,静候丰盈
立秋,宛如一道无形之门。跨过它,夏日的喧嚣渐渐隐退,天地万物步入沉静而丰盈的轨道。养生之道,远不止于饮食起居的调整,更在于心灵与自然万物的深刻共鸣:登高时,聆听风过松林如涛如诉;品读诗书时,感受月落秋江的澄澈意境;拾起一片落叶时,触摸岁月在叶脉间刻下的细腻纹理。
“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陆游的诗句提醒我们,秋凉总在不经意间沁入人间。愿我们都能如那被秋风温柔吻过的梧桐叶,在收敛中默默积蓄力量,以一颗安宁澄澈的心,静待生命下一程的丰实与明亮。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