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市打工人周末不盯露营、溯溪了,改“进山打野”捡蘑菇、摘板栗了,这事今年火得有点意外。
之前大家玩户外,不管形式怎么变,都往山林靠,但今年这“打野”不一样,比去年的“城市捡秋”普适性强多了,不管是谁都能参与。
这“打野”门槛是真不高,不用买多贵的装备,穿双舒服的鞋,拎个小篮子就能往山里钻,俩人约会或者自己独逛都行。
现在你在社交平台搜“打野”,全是相关内容,什么“北京周边采蘑菇攻略”“菌子地图”,讨论得热火朝天,那些采蘑菇的地方都跟“藏宝图”似的。
还有专门的打野小组、捡菌子领队,难怪这么多人参与,十月不是丰收季嘛,好多人早就等着周末冲进山林“大干一场”。
城市里下几天雨,只会让人觉得烦闷,通勤路上还湿哒哒的,但山里不一样,雨水多了反而适合菌子生长。
周末清晨去北京近郊的山林,说不定就能碰到来“打野”的年轻人,三五成群蹲在地上,拿着小铲子和袋子找蘑菇。
我认识的小天,上周刚跟了个采菌团,她跟我说,北京今年雨水多,有时候树干上都能看见蘑菇,就连雨后的小区绿化带,她都忍不住想翻翻有没有菌子冒头。
不过她第一次采菌可不顺利,俩小时就看着一两个蘑菇,还都不能吃,但小天说,她就喜欢这种不用费钱的活动,只要注意防蚊虫就行,没什么负担。
“打野”为啥吸引人?随机性和回忆感占了大头不过光门槛低还不够,这“打野”能火,更重要的是它能戳中大家的点。
小天说,她最着迷的是“打野”的随机性,没有固定计划,走着走着认认植物、看看虫子,能收获啥全看运气,这种意外之喜比刻意追求的结果有意思多了。
这跟咱们上班完全反过来,上班要高效、要明确目标,稍微差一点都不行,但“打野”不用,走哪儿算哪儿,不用急着赶进度。
这种“反效率”的感觉,估计不少打工人都爱,毕竟平时被工作绑得太紧,周末就想彻底松下来。很多人小时候都在乡村待过,“打野”能勾起不少童年记忆。
你看超市卖的菌菇,文案写得再诱人,包装再精致,恨不得连树桩都带着,但跟自己摘的比,总少点味道。
本来我以为超市买多方便,不用跑老远进山,但后来发现,自己找、自己摘的过程,能抵消对那些标准化商品的厌倦。
这跟前几年流行的“菜园承包”其实差不多,都是在补心里的空缺,找一种“自己动手”的踏实感,不过人多了,麻烦事也跟着来。
现在不少热门山头,都被“扫荡”式采蘑菇,有些游客就是为了拍张“丰收”的照片,摘完拍完就随手扔,更过分的是,有人连蘑菇周边的菌丝都刨了,这菌丝要是没了,明年还能长新蘑菇吗?还有村里的栗子,没熟就被人打下来,地里的玉米没等村民收就被拿走,这不是给人家添乱嘛。
“打野”不能只顾爽,生态和安全得放在前头,更危险的是误食毒蘑菇,之前就听说有游客在怀柔采了不认识的蘑菇,吃了之后直接送医,折腾半天才救过来。
还有人跟着社交媒体上的“打野地图”盲目跟风,根本不了解山里的情况,万一迷路或者遇到野生动物,后果真不敢想。
这些问题其实早有人注意到了,长期带队的“打野领队”小野就说,今年进山采菌子的人明显多了,他每次带队都会特意提醒大家别过度采摘。
小野还说,合理拿野外的东西是有规矩的,就像有禁渔期、渔网眼有大小要求一样,植物也有保护等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不能随便进。
小野还提到,京郊那些板栗树林、松树林,很多是个人承包或者村集体的,平时有人专门除草、打药维护,不算纯野生的林地。
但就算这样,也不能随便破坏人家的东西,他现在带队,除了提醒大家少采摘,还会教大家认蘑菇、了解山林生态,尽量不影响村民的生活。
还有科普博主@曳尾菌,她专门做菌类科普,说蘑菇是森林循环的关键,过度采摘会影响蘑菇繁殖。
她呼吁大家换个思路,“打野”不一定非要摘多少东西,光观察也挺好的,比如看看不同蘑菇的样子,了解它们怎么生长,就算空手而归,也不算白来。
其实咱们进山“打野”,找的不只是蘑菇,更是一种远离城市的放松,说实话,那些非要“满载而归”的人,可能没明白“打野”的真正乐趣。
在山里走一圈,呼吸新鲜空气,看看树看看草,哪怕什么都没带回来,不也挺舒服的?
希望以后大家去“打野”,都能记得“轻采”“无痕”,带走自己的垃圾,不刨菌丝、不摘未熟的果实,让山林能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这样咱们以后周末,还能有地方去“野”,还能体验那种意外之喜。毕竟,大费周章走进山里,不该只盯着“带多少东西回家”,那种自由放松的感觉,才更珍贵。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