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最有国际范儿的两件事儿,一件是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她小手儿一挥,向世界列强一块儿宣战;另一件嘛,就得算是她死后的出大殡。
当时,清廷特意在东直门外的一个土坡上搭了个观礼台,不对,应该叫“观丧台”,为的是给各国使节和记者“开个洋眼”,让洋人们好好看看天朝老太后是怎么风风光光地去阴曹地府。
这个“创意”虽然很奇葩,但却歪打正着,还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在“观丧”的洋人里,有个叫亨利·博雷尔的荷兰人。此人不但看了出殡的全场,还拍了不少照片。
正是托这位的福,才有很多珍贵的史料流传至今,使我们能一窥中国“第二位女皇”那规格堪比皇帝的豪华葬礼。
好了,不用想,慈禧在活着的时候,肯定非常重视自己的身后事,那么,她到底是怎么准备的?
在她死后,她的葬礼到底有多奢侈?
而到了那边之后,她过得还好吗?
1866年,也就是同治登基的第5年,他老爹咸丰的定陵终于完工。按清朝的祖制,咸丰的俩老婆,也就是慈安和慈禧的墓只能建在定陵附近,而且,尴尬的是,这皇后陵只能建一座。所以,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建一座陵,然后把这老姐俩的棺椁并排放一块儿。
可慈禧看完奏章之后,特别生气,质问负责修陵的大臣:“从古至今,哪个陵埋了俩太后?你们这明摆是欺负我们姐俩呀!”
修陵的大臣被吓的不轻,只好斗胆提出把方案修改成“双妃陵寝”,也就是在定陵后院的东西两侧,并排各建一套宝城和宝顶,然后在下面建一座地宫。
结果,慈禧更生气了,追问道:“我们姐俩是太妃?谁说我们就不能一人修一座陵?!”
虽然这主意是打破了祖制,但同治和大臣也不敢不听。于是,在同治12年,18岁的皇帝来到定陵,在祭祀完老爹后,又专门看了附近的风水,遂把普祥峪定为埋慈安的地界,把菩陀峪定为埋慈禧的地界。
当年8月,两位太后的陵墓同时开工,在耗时6年和500万两白银后,于光绪5年同时完工。
两座陵墓的规格本来是一模一样,但慈禧在心里其实一直不服慈安。巧的是,慈安的待机时间不如慈禧,死的早,于是,慈禧终于等来了压慈安一头的机会。
光绪21年,东陵的守陵大臣为了巴结慈禧,上奏书,说慈禧的陵因为连年下雨,有的地方已经糟了,急需修缮。
慈禧看了奏疏之后,大喜,立刻让心腹庆亲王和荣禄负责督办修陵事宜。
这表面上是修,其实呢,跟把慈禧的陵从里到外重建了一遍差不多,是工程浩大。据统计,到光绪25年,修陵已经耗资150多万两,在那以后,到底花了多少钱,谁也不知道。
同时,从清东陵到北京还专门修了一条长达240多里的路。慈禧活着的时候,曾经坐轿子顺着这条路专门到东陵视察过自己的阴宅。那回,为了图吉利,她还从手腕上摘下一条由18颗珍珠串成的、堪称稀世珍宝的手串,然后投入到地宫金券的金井中,作为镇墓之宝。
后来,因为对列强宣战,慈禧跑到了西安,修陵的工程暂停了几个月。回京之后,她赶快催着开工,并又亲自去现场验查了一番。
1908年11月11日,耗时13年、耗资超过5000万两白银的修陵工程终于完工。
离谱的是,在慈禧的授意之下,陵内丹陛石上的浮雕居然改成了凤在上,龙在下。而74根望柱头更是一改“一龙一凤”的样式,成了“一凤压两龙”,意为慈禧曾经两次垂帘听政。
说来也巧,在修陵完工的4天后,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慈禧就死啦。
当天下午5点,慈禧在仪鸾殿咽气。不过,作为大清太后,不能跟普通人一样,过几天就下葬,而是要按一套严格的流程折腾。
在慈禧死后,掌仪司的首领太监先用鹅黄吉祥轿把她的尸首从仪銮殿搬到皇极殿,并放在床上。
转天早晨8点5分,心里窃喜的隆裕皇太后和瑾妃表情肃穆地看着慈禧入殓到棺椁内。
据李莲英回忆,在慈禧的尸首下面,铺着总共厚达1尺的1层珍珠和3层金丝串珠锦褥。
慈禧的脑袋前面放着翠荷叶,脚底下放着粉红碧玺莲花。她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有一颗价值千万两白银的珍珠,大小和鸡蛋差不多。
据估算,给慈禧陪葬的财宝价值超过2亿两白银。
不得不说,慈禧是真能折腾,大清不亡,简直是天理难容。
不过,要是认为慈禧这就算折腾完了,那就“格局”小了。一年后的风光大殡,那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因为钦天监为出殡选的黄道吉日是1909年11月9日,所以,慈禧在入殓后,足足在宫里停了一年。在此期间,怎么给她反腐,可是把李莲英和太监们折腾得够呛。
李莲英
终于,出殡的日子到了,大伙儿也总算熬到头了。
在出殡前,有一些工作需要提前做。
宫里的人先在宫外烧了一大堆纸钱,还有一大堆用纸糊的、做个跟真的一样的梳妆台、大烟枪、钟表等物件和纸人。这些都是给慈禧在那边用的。
按理说,这些东西应该是中国传统样式才对,但实际上,也有例外。例如为慈禧去那边打头阵的纸兵就是穿着欧式军装的清朝新军样式,烧的轿子也不是中式的,而是欧洲式样、带着油灯的四轮马车,外加欧洲的大洋马。
另外,为了彰显慈禧的“国际范儿”,清廷的外务部特意在东直门外的一个小土坡上,为应邀参加丧礼的外宾和记者,临时盖了个亭子。在出殡的过程中,有一些外国人会跟着送葬的队伍一起出宫,走到这之后,他们就不用再往前了,可以到亭子里休息。
不过,这亭子也不是谁都能进的,清廷外务部会派会外语的官员负责把门和接待,只有持有外务部发的许可文书的外国人才能进。
出殡的时间是1909年11月9日的早晨7点一刻。在此之前,清廷的骑兵提前进行了清场,在7点前把沿途看热闹的老百姓都赶到了道路两边。
7点一刻,出殡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出紫禁城,一直到10点,大队人马才抵达东直门的那个“观丧台”。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个名叫亨利·博雷尔的荷兰人就是随大队走到这后,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下面,来看看博雷尔的照片到底记录下了什么。
在出殡队伍的最前边,是一大队穿着笔挺的新式军服、手持长矛的骑兵。注意,这可都是真人,不是纸人。
在骑兵的后面,是一大纵队牵着小矮马的仆役。在他们后面,就是几百名头戴插着黄色羽毛的帽子、身穿猩红绸缎衣服、负责抬灵柩的仆役。其实,抬灵柩的仆役是7000多人。
慈禧灵柩的豪华程度甚是让博雷尔和其他外国人看了“洋眼”。这长方形的灵柩大的惊人,被高高地抬离地面。在灵柩的顶端有一个巨大的金球,就像一团金色的火焰。灵柩的周围是宽幅的金色柩衣。
在博雷尔的眼里,巨大的灵柩好像一块巨大的金砖,而在阳光下,这块金砖又好像是一条燃烧的金色河流。
沿路守卫的清军士兵和外国使节的卫兵在灵柩经过时,都会行持枪礼,向那位曾经有着无上权力的女人致敬。
在慈禧的灵柩后面,是两队身着镶有红边的灰色军服的骑兵,其中一队骑兵手持的是系有红色长条旗帜的长矛,另一队骑兵则手持长枪。博雷尔判断他们应该是清廷的大内禁卫军。
跟随着禁卫军的又是一大群穿着红色长袍、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这些仆役举着五颜六色龙凤旗和绸缎条幅。博雷尔感觉仆役的队伍是一眼望不到头儿,好像宫里的旗子都被他们拿出来了。
再往后看,又是一个庄重中带着奇葩的场景,3匹排成纵队的小白马各拉着一辆轻便的马车,在马车上各有一顶轿子。有人告诉博雷尔,那些马和轿子都是慈禧生前最喜欢的
在马车后面,是两大列驮着很多物品的骆驼,这让博雷尔很是诧异,他不理解这种神兽怎么会出现在出殡的队伍里。后来他得知因为出殡的队伍要走5天,才能到达东陵。骆驼驮着的就是大队人马的生活必需品、帐篷和食品。
在骆驼的后面,是一大群念着经的出家人,有来自西藏的,也有来自蒙古的。
在队伍的最后,则是清廷的王爷和高官们。不过,在送葬途中,他们穿的都是黑色丧服,五颜六色的顶戴花翎和顶子上的珊瑚、宝珠也都摘掉了。而且,所有的人都没带随从。
总之,慈禧的这次大殡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博雷尔拍下照片后的第5天,出殡队伍终于到达东陵,慈禧也终于如愿住进了她心心念念的豪华阴宅。
不过,她这次只是入土,离“为安”还早着呢。
记得前文提过给慈禧陪葬的财宝价值超过2亿两白银吧?
在活着的时候,慈禧真应该好好读读历史,看看历代皇陵到底有几座能在乱世幸免?
大概率,她是没仔细读过历史,所以,她肯定也想不到自己在东陵躺了仅仅20年之后,就遇到了自己的掘墓人。
1928年7月4日,孙殿英跑到东陵,一口气炸了把乾隆和慈禧的陵全给炸了,并将里面的赔偿宝物洗劫一空。孙殿英的乱军甚至还把慈禧的嘴撬开,把里面的夜明珠也掠走。而慈禧的尸首则被胡乱扔到棺材外边,浑身上下只剩下一条内裤。
满清的遗老遗少一路闹到蒋介石那,但蒋介石拿了孙殿英不少好处,就没搭理他们。
无奈之下,溥仪只能让载泽等人去东陵收拾烂摊子。
当看到慈禧的尸首时,众人大惊,只见这位曾经权倾天下的老太后,因为被晾在外边一个多月,尸首上生出了很多斑点和白毛,且面如死灰,两眼成了两个黑窟窿,嘴唇上也有伤痕。
脑补一下这场景,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跟恐怖片差不多。
载泽等人呢,只能捏着鼻子,用如意板把慈禧的尸首抬回棺材内,用一块黄绸子盖住,下面垫上一条黄缎褥。另外,他们还捡了点慈禧生前的遗物,也放在棺材里,随后,盖上棺材盖儿,用漆封住了接缝。如此,慈禧再次入殓,但与第一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一晃,又过了55年。
在1983年12月到1984年1月,清东陵的文物保管所进行了抢救性开馆,对慈禧的内棺进行了清理和消毒,然后所有物件原位放回。所以,如今在清东陵,慈禧的棺材内仍保留着1928年那次入殓的原样。
其实,无论在生前如何肆意霸道,成为历史的一抔粪土才是慈禧应该有的最终归宿。
素材来源:
环球网丨曝慈禧葬礼上的恐怖画面!
上游新闻丨慈禧葬礼老照片:清政府专门为外国人搭建看台观看出殡过程
中国经营网丨皇家的葬礼:慈禧豪华葬礼全程实录
人民网丨慈禧死后三次入棺之谜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