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希望借此能在会上收回战败国在中国,特别是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然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此前英法等国已经同日本签订了密约,交通总长曹汝霖也与日本签订济顺、高徐两条铁路的出资建设密约。列强最终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予日本。
当时身在巴黎的梁启超获悉后悲愤不已,立即于4月24日致电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林长民:“对德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林震惊之余,随即将梁电直送总统徐世昌,并去电中国代表团:“无论如何吾等不能承认,诸公切勿签名。否则,丧失国权之责全负诸公之身,而诸公当受无数之谴责矣。”
为挽回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败局,林长民决定将此事公告国人,以获取正义的舆论支持。5月2日,他在北京《晨报》上郑重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篇短文,字字千钧,不仅撕破了北洋政府试图秘而不宣的外交黑幕,更如一粒火种,点燃了三天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之后,遍及全国多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斗争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起来。
林长民此举不单得罪曹汝霖等亲日派,亦使北洋政府处于难堪境地。面对总统徐世昌等人的严厉指责,林长民内心坦然,扪心自问,无愧中华。5月25日,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林长民被迫辞去外交委员会一切职务。然而,他依然本色不改,针对日本山东问题之言论,公开发表《告日本人》书,以五问敬告日本国民,为国之主权愤激力争。
细究林徽因、梁思成的人生轨迹,处处可见两位父亲影响的痕迹。
林长民(左)与梁启超(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林徽因不顾病体,毅然与梁思成一道撤离沦陷区,踏上流亡之路。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动情地写道:“我们的祖国正在受难,我此刻不能离开她。假如必须死在刺刀和炸弹下,我们也要死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梁思成更恨不能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这种知识分子的骨气与担当,正是两位父亲家国情怀的延续。
1920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伦敦
下:林徽因病逝后,梁思成将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雕刻装饰安放在她的墓前
又逢五四,我们将林长民于五四运动前后撰写的几篇文章并发,也是为对一个民族觉醒时刻的深情回望。更多林长民著述,可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长民集》。
《林长民集》
陈学勇、于葵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一九一九年五月二日《晨报》刊发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昨得梁任公先生巴黎来电,略谓青岛问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颇为所动,闻将直接交于日本云云。
呜呼!此非我举国之人所奔走呼号,求恢复国权,主张应请德国直接交还我国,日本无承继德国掠夺所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