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沙滩光脚踩到死鱼,次日高烧送进ICU!妈妈:脚保住了,还需多次清创植皮

2025 年 8 月下旬,一则关于儿童在沙滩游玩感染致病菌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福建厦门某海滨浴场发生的这起意外,不仅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更给所有计划前往海边度假的民众敲响了警钟 —— 看似惬意的沙滩休闲时光里,隐藏着可能威胁生命的健康隐患,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引发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

一、海滨假期突发意外,男童踩死鱼后陷入危急

2025 年 8 月 10 日清晨,厦门环岛路某海滨浴场迎来了暑期常见的热闹景象。金色的阳光洒在细腻的沙滩上,海浪一遍遍拍打着岸边,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这里享受周末的亲子时光,来自江西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牵着 6 岁儿子小宇(化名)的手,沿着海岸线慢慢行走,孩子兴奋地甩掉鞋子,光着脚丫踩在微凉的沙滩上,时不时弯腰捡起被海浪冲上岸的小贝壳。

上午 10 点左右,小宇在追逐一只小螃蟹时,突然停住脚步,眉头皱起,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右脚。“妈妈,有点疼。” 小宇拉了拉王女士的衣角,声音带着一丝委屈。王女士立刻蹲下身,仔细检查孩子的右脚底板,只见皮肤表面有一道约 1 厘米长的细小划痕,周围还沾着一些银白色的鱼鳞和灰褐色的黏液 —— 孩子刚才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被海浪冲上岸的死鱼,鱼鳍的尖锐部位划破了脚底皮肤。

“没事没事,就是被鱼鳍划了一下,回家用清水冲一冲就好了。” 王女士以为只是轻微划伤,用纸巾擦掉孩子脚底的污物后,又带着他在沙滩上玩了近两个小时才离开。当天下午回到酒店后,她用清水简单冲洗了小宇的伤口,没有进行进一步消毒处理,孩子也说伤口不疼了,一家人都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8 月 11 日凌晨 3 点,王女士被孩子的哭闹声惊醒。她摸了摸小宇的额头,滚烫的触感让她瞬间清醒 —— 孩子在发高烧。更让她心慌的是,小宇一直喊着右脚疼,原本只有细小划痕的脚底已经红肿起来,红肿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皮肤表面甚至透出淡淡的紫红色。紧接着,小宇开始频繁呕吐,吐出的都是前一天晚上吃的食物,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眼神变得涣散,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王女士立刻抱着孩子冲出酒店,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往最近的厦门市第五医院。凌晨 4 点多,出租车抵达医院急诊门口,她几乎是抱着孩子冲进急诊室,声音带着哭腔向医护人员求助:“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他昨天在沙滩被鱼划伤了脚,现在又发烧又呕吐,脚还肿得厉害!”

二、确诊创伤弧菌感染,ICU 内全力救治

急诊医生看到小宇的情况后,立刻展开检查。此时小宇的体温已经飙升至 39.8℃,右脚从脚踝到脚趾都呈现明显的红肿,按压时孩子会发出痛苦的尖叫,伤口周围的皮肤已经开始发硬,轻轻触碰就能感觉到温度比其他部位高很多。结合孩子前一天在沙滩被死鱼划伤的经历,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细菌感染引发的严重炎症,随即安排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紧急检查,并联系感染科医生会诊。

上午 6 点,检查结果出来了:小宇的白细胞计数远超正常范围,C 反应蛋白数值更是达到危急值,提示身体存在严重感染。进一步的病原菌检测显示,孩子感染的是创伤弧菌—— 一种常见于海洋环境中,却能快速引发致命感染的致病菌。此时小宇的病情还在持续恶化,出现了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症状,血压开始下降,呼吸也变得急促。

“必须立刻转入 ICU 进行抢救,再晚就有生命危险了!” 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杨凯春在查看小宇的病情后,果断做出决定。医护人员迅速将小宇转运至 ICU,插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王女士站在 ICU 门外,看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内心充满了自责:“都怪我,昨天没好好给孩子处理伤口,要是当时多注意一点,孩子就不会遭这份罪了。”

在 ICU 治疗的前三天,小宇的病情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不断加剧,右脚的红肿范围继续扩大,甚至蔓延到小腿部位,皮肤出现多处发黑的坏死区域,医生告知王女士,一旦坏死范围继续扩大,为了防止感染扩散到全身,可能需要进行截肢手术。“只要能保住孩子的命,怎么都行,但我真的不忍心让他这么小就失去一只脚。” 王女士在和医生沟通时,声音哽咽,几乎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经过 ICU 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从 8 月 14 日开始,小宇的病情终于出现转机。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血压稳定下来,呼吸机也成功撤离,意识开始恢复,能够模糊地喊出 “妈妈”。更让所有人欣慰的是,通过调整抗生素方案和局部清创处理,右脚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坏死区域没有继续扩大,“脚保住了,不用截肢了”—— 当医生将这个消息告知王女士时,她激动得当场哭了出来,连日来的焦虑和担忧终于得到了一丝缓解。

8 月 24 日,距离小宇入院已经过去 13 天,他从 ICU 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神情:“现在孩子精神好多了,能吃一些流食,也能和我们简单交流了。医生说虽然脚保住了,但伤口部位的组织损伤比较严重,后续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手术,把坏死的组织清理干净,之后还要做植皮手术,才能让脚恢复正常功能。”

三、专家解读创伤弧菌:不起眼的伤口可能藏致命风险

“每年这个季节,我们医院都会接诊好几例创伤弧菌感染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在接触海产品时被刺伤或划伤后引发的。” 厦门市第五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杨凯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伤弧菌广泛存在于温暖海域的野生海产品中,尤其是鱼类的鳍、尾鳍、鱼鳃等部位,这些部位边缘尖锐,很容易在接触时造成深部皮肤划伤,而细菌就会通过这些微小的伤口侵入人体。

杨凯春进一步解释,创伤弧菌感染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发病急、进展快。细菌侵入人体后,会迅速在伤口局部繁殖,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肢体出现坏疽、坏死性筋膜炎等症状,这些病变会破坏皮肤、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造成组织溶解坏死。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细菌还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很多患者刚开始只是觉得伤口有点疼、有点肿,以为是普通感染,没当回事,等到出现高烧、休克等症状再就医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有些重症患者不得不通过截肢来保全生命。”

杨凯春特别强调,不要因为伤口看起来很小就掉以轻心。创伤弧菌的感染与伤口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是像小宇这样只有 1 厘米长的细小划痕,只要细菌侵入,就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尤其是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适合创伤弧菌繁殖,加上人们穿得少,皮肤暴露面积大,在沙滩游玩或处理海产品时,更容易发生划伤、刺伤等情况,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

在杨凯春接诊的患者中,除了像小宇这样在沙滩游玩时受伤的儿童,还有不少是从事海产品加工、销售的工作人员,以及在海边从事挖螺、挖螃蟹等活动的民众。“有一位渔民在处理海鱼时,被鱼鳍划伤了手指,当时只是简单用清水冲了一下,第二天手指就肿得像馒头一样,还出现了高烧症状,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败血症,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手指的部分功能受到了影响。”

四、预防创伤弧菌感染:这些防护措施必须做好

结合小宇的案例和临床经验,杨凯春及相关医学专家针对创伤弧菌感染的预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且实用的建议,帮助民众在享受海洋乐趣的同时,保护自身健康安全。

1. 处理水产品时做好防护,避免直接接触

在清洗、宰杀、处理鱼类、虾类、贝类等海产品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首先要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海产品的刀具、砧板、容器等,要与处理熟食或直接入口食物的厨具严格区分,避免交叉污染。其次,一定要佩戴厚实的橡胶手套,因为普通的一次性手套容易被尖锐的鱼鳍、贝壳划破,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很多人觉得戴手套麻烦,直接用手处理,这样很容易被划伤。曾经有一位家庭主妇在剖鱼时,没戴手套,被鱼鳃划破了手掌,结果感染了创伤弧菌,差点截肢。” 杨凯春提醒道。

如果在处理水产品过程中,不小心出现皮肤划伤,即使伤口很小,也不能忽视,应立即停止处理工作,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伤口处理,并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2. 食用海产品务必彻底烹煮,拒绝生食

创伤弧菌对高温敏感,通过彻底烹煮可以有效杀灭海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细菌,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专家建议,对于蛤蜊、牡蛎、扇贝等带壳贝类海产品,在烹煮时要等到贝壳完全张开后,再继续煮 5 分钟;如果采用蒸制的方式,则需要在贝壳张开后再蒸 10 分钟,确保内部肉质完全熟透。对于那些没有张开贝壳的贝类,即使看起来新鲜,也坚决不能食用,因为这类贝类可能已经死亡,内部可能滋生大量细菌。

对于鱼类、虾类等不带壳的水产品,烹煮时也有严格的温度和时间要求。水煮时需要确保水持续沸腾 3 分钟以上,让水产品的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如果采用炒制的方式,要保证锅中温度持续保持在 190℃以上,并且炒制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很多人喜欢吃生鱼片、醉蟹、醉虾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认为这样能保留鲜味,但实际上这类食物存在很大的健康风险,很容易感染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 杨凯春强调,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肝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更要避免食用生食海产品。

3. 海边活动时做好防护,避免伤口接触海水

在海边游玩、工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受伤和感染的风险。如果身体存在伤口,无论是新伤还是旧伤,即使伤口已经结痂,也不要下海游泳,也不要让伤口接触海水或海产品的汁液,因为海水和海产品汁液中可能含有创伤弧菌,一旦接触到破损皮肤,就可能引发感染。

对于在海边从事挖螺、挖螃蟹、赶海等活动的民众,以及从事海产品养殖、捕捞、加工的工作人员,在作业时要佩戴防滑手套和高帮靴套,避免脚部被沙滩上的尖锐物体划伤,或被贝壳、螃蟹等生物夹伤。同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接触已经死亡的鱼类、贝类等海产品,因为这些死亡的生物更容易滋生大量细菌。

此外,在海边游玩时,尽量不要光脚在沙滩上长时间行走。沙滩表面看似平坦,实则可能隐藏着破碎的贝壳、尖锐的石头、废弃的玻璃碎片等杂物,很容易划伤脚底皮肤。如果确实想体验光脚踩沙滩的感觉,建议选择沙滩平整、干净的区域,并且在行走过程中密切注意脚下情况,避免踩到异物。

五、不慎被刺伤划伤,牢记 “洗、挤、消” 三步紧急处理

即使做好了防护措施,也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如果在处理海产品或在海边活动时,不小心被刺伤、划伤,专家提醒,一定要牢记 “洗、挤、消” 三步紧急处理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第一步是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受伤后,要第一时间找到干净的流动清水,如自来水、矿泉水等,将伤口放在水流下持续冲洗 5-10 分钟,尽可能将伤口表面的污物、细菌冲洗干净。冲洗时要注意水流不要过急,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确保伤口的每个部位都能被水流冲洗到,尤其是伤口较深的情况下,要轻轻掰开伤口边缘进行冲洗。


第二步是沿着指尖方向用力挤出污染血液。冲洗完成后,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按住伤口周围的皮肤,然后沿着手指或脚趾的指尖方向,轻轻用力挤压伤口,让含有细菌的污染血液流出,持续挤压 1-2 分钟。挤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伤口出血过多或组织损伤。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用手挤压伤口,避免手上的细菌再次污染伤口。

第三步是用碘伏彻底消毒伤口 2-3 遍。挤出污染血液后,用干净的棉签蘸取适量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消毒范围要覆盖伤口周围 5 厘米左右的皮肤区域,确保伤口及周围皮肤都能被碘伏消毒到。消毒完成后,等待碘伏自然干燥,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将伤口包扎好,避免伤口再次接触外界污染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在含盐环境中更容易繁殖,因此切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否则不仅无法起到消毒作用,还可能为细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加重感染。

如果在进行紧急处理后,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化脓等症状,或者出现全身不适,如高烧、寒战、恶心、呕吐、乏力等情况,一定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且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受伤原因和受伤地点,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做出准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小宇的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享受海洋带来的乐趣时,不能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伤口,都可能成为致病菌侵入人体的通道;每一次掉以轻心的疏忽,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对于家长而言,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更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并就医,为孩子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育儿   男童   次日   沙滩   妈妈   伤口   弧菌   海产品   创伤   孩子   划伤   细菌   皮肤   贝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