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史体系是无法解读,《吕氏春秋》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因为河南安阳出土了殷墟和甲骨文,我们总认为华夏文明已经确定到了商朝,现在只剩下夏朝还在不确定。严格的说商朝的不确定性和夏朝差不多,因为夏朝和商的起源都是大禹治水。《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于是可以推测商的起源和大禹治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中国却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同时也没有找到商王契分封的商帝,所以商朝的确定性是大打折扣的,这一切是商的起点。

殷墟博物馆

商的结尾同样存在问题,《吕氏春秋·古乐》里描写了,“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至于商人为什么要虐于东夷,《吕氏春秋》里并没有做出交代,但是《左传·昭公四年》做了描述:“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简单的解释就是商纣王春天到东夷的黎国狩猎,东夷人因不满商纣王趁机反叛商纣王。再结合商人为了讨伐东夷,商人服象就好理解了。商纣王为了镇压商人的叛乱,而派出象军进行镇压,不过战争的结果并不太理想。《左传·昭公十一年》里描写:“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说明了虽然商纣王打败了东夷,但是因过度消耗国力而导致商朝最终灭亡。

古代狩猎图

商纣王讨伐东夷指的是那个地方?如果东夷指的山东,那么周武王讨伐的商纣王的路线是,从今天的陕西打到河南、河北地区,然后灭亡了商朝。而《史记·周本纪》又描写了:“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暗示了周人建都的前身是夏人的都城,这个与《史记·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相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坚信夏都在中原的原因。如果夏朝、商朝和西周都在中原地区,那么大禹治水的河流对应的是哪里的河流?这就是为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描写大禹治水的原因,因为大禹治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夏朝疆域图

为什么夏商西周中原起源论,无法解释大禹治水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历史体系的原因。因为华夏早期有两个历史体系。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原五岳历史体系,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国语》、《左传》、《史记》等书籍。另一个则昆仑虚(冈仁波齐峰)为中心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代表做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因为大禹治理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所以你无法用中原历史体系,去解释大禹治水的河流。

昆仑五色水

当大禹治水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的时候,夏商周中原历史体系就要改写了。因为中原历史体系无法解释大禹为什么会在印度河治理大洪水,然后大禹的后人再迁移到中原地区建立夏朝。而且《山海经·海外西经》描写了大乐之野位于河水的南方,黑水是印度半岛的格尔纳利河,所以说夏后启的大乐之野仍然在印度半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找不到夏朝的遗址的原因,因为夏朝不在中国,而是在今天的印度半岛。夏朝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敌人就是东夷的有穷氏,后羿寒浞之乱差点把夏朝灭亡,直到少康打败了寒浞之后,夏朝才安定下来。所以所谓的纣王讨伐的东夷不是山东地区,而是今天的东南亚地区。

大禹治水图

当你知道东夷是东南亚的时候,再解释《吕氏春秋·古乐》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就容易多了。因为印度半岛生活着很多大象,商人在印度半岛抓捕大象进行驯化,然后进攻东南亚的东夷部落,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反观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合大规模的养大象。不过东夷那里的人民风强悍,并不惧怕商人的强权,于是对商人进行反抗,然后就有了《左传·昭公十一年》里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这才给生活在渭水(喀布尔河)地区的周人,进攻商朝的机会,然后趁机灭亡了商朝。

古代象兵

《山海经·南山经》描写招摇山和箕尾山都是紧靠大海,但是今天的萨特普拉山脉两端却有海岸线平原,这些平原是几千年的河流冲刷而成,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等高线推测出《山海经》作者写南山经时期的东海岸线。就会发现那个时候河北与江苏的大部分,河南的与安徽的局大部分都在大海之中,而山东因为泰山的关系几乎就成了一个岛。所以说一向被我们解读成山东江苏的东夷部落,他们的落脚点在哪里,是在山东的泰山上,还是江苏的大海之中。只有山东那两个岛,依靠什么条件和夏商周三代进行抗衡的?

《山海经》时代的中国东海海岸线

反观东南亚则不一样,因为哪里疆域广大,到处是山传河流以及原始丛林。即使商人从河洛(印度半岛)打进来,东夷人也可以借助地形,以及他们弓箭进行反抗。《左传·昭公四年》描写的是商纣王春天到东夷的黎国狩猎,等于商人对东夷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狩猎,狩猎的结果肯定是鸟兽绝迹,这就等于断绝了东夷人生存之道,难怪东夷人会发动叛乱。为了攻打东夷,然后就有了《吕氏春秋·古乐》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最后的结果就成了,“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如果东夷从东南亚换作山东,则很容易就被商人灭亡,因为山东地区没有合适的阻挡条件以及战略纵深。

商朝末年战争图

当商朝在印度半岛,而东夷是今天的东南亚,再去解释西周就简单了,《史记·周本纪》又描写了:“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这里的伊水是巴基斯坦的杰纳布河,而洛水则是杰赫勒姆河,这里的伊洛就是《国语》“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洛,同时也是大禹疏通九水的伊水和洛水。由此可以说明,商人和夏人是在同一个地方建都的,这也和《史记·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相对应。至于中原洛阳,《史记·周本纪》做了交代:“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流经洛阳的那条洛河一直叫雒水,直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把雒改成洛,才有后来的洛河。

流经洛阳的伊河、洛河

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商朝在印度半岛,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商在中原。但是课本里可没有描写“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由此说明商人生活的地区曾经生活很多大象。我们不能一提到商人服象,就马上认为中原地区在商朝时期有大象,那是典型的偷懒行为。因为今天的大象只生活在云南地区,就连四川地区都没有,中原就更没有了。另外从五帝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是体系,具有完整的逻辑闭环,只是根据几座山几条河的解读,是很难形成完美闭环的历史体系的。

亚洲象分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东夷   中原   春秋   商人   体系   商朝   大禹治水   夏朝   史记   中原地区   山东   东南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