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个星标吧朋友们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在近日热映的《长安的荔枝》电影结尾,主角李善德在荔枝树下边吃荔枝边哽咽,泪水和着荔枝鲜红的汁水汩汩而下。这荔枝给李善德带来灾祸,让他被贬到岭南。当李善德觉得此生无望之时,长安沦陷、皇帝和右相等贵人都四处逃窜的消息传来,他又有了劫后余生之感。
《长安的荔枝》电影剧照
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哀叹欧洲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并哲人般地指出:“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现在,因祸得福的李善德坐在岭南夕阳的荔枝树下,遥望北方,看见的都是开元天宝盛世年间自己和长安城的影子。
李善德未及弱冠之年便入京求学,“长安城是他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他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长安不但是李善德的第二故乡,也有着他成年后几乎所有的记忆,以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们。
《长安的荔枝》电视剧剧照
长安城既属于至高无上的皇帝,属于深受恩宠的杨贵妃和大权在握的杨国忠,也属于千千万万个李善德们。当长安的贵族和平民都在安禄山叛军铁蹄下惨遭蹂躏时,李善德年轻时的梦想,连同这曾经美好的旧世界一道,都化为了灰烬。即使不喜欢长安城高高在上的贵人们,李善德也深爱着繁华的大唐盛世和锦绣的长安城。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
张诗坪、胡可奇 著
世纪文景近日出版的新书《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得到了《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马伯庸的鼎力推荐。这本书中的一段文字很贴切地写出了李善德们的心态,这也大约是战乱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态:
杜甫的千古名作《忆昔》可谓是这段盛唐岁月的最好的注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透过诗篇,我们自然可以想象到,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强大政权的统治下平静的生活。有些人平时也许积累过很多怨气,有些失意者甚至会暗中动过要反抗朝廷的念头。但是当战乱真的来临,大部分人平静富足的生活被打破,那些来自基层,尤其是来自被占领区基层的官吏、百姓和地方实权人物,亲历了切身利益遭受巨大的损失,不可避免地对叛军充满了厌恶,对唐廷的认同感会越来越强。
但李善德又是幸运的,他的妻小此时都陪在自己身边,他还能在远离战火的岭南,慢慢修复被毁坏的荔枝田。这个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有像杨国忠、杨贵妃那样死于非命的,有像李隆基那样失掉权力、在软禁和回忆中度过余生的,也有像鱼朝恩那样利用乱世迅速崛起的……
《长安的荔枝》电视剧剧照
《安史之乱》描绘出了个中的风云变幻。在两位作者笔下,一幕幕权力斗争、一次次沙场争衡、一笔笔账目明细,这其中惊心动魄和瞬息万变的程度,不输《权力的游戏》。真实的历史往往比虚构的小说更精彩。这本书的一大看点是其中对安史之乱中各场战役的详尽描绘,作者不但勾勒出战场的瞬息万变和名将的神机妙算,还对双方排兵布阵的门道、兵种的构成、地形对战役的影响做出详细解读,配合战场局势和战略形势的插图一起阅读,让人充满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本书另一个极具新意的特点是“算账”。马伯庸另一本名作《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第二主角李泌(同名网剧中作“李必”),在小说中和历史上都以智计卓绝著称。他曾对唐肃宗(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太子)提出过一个平叛计划,他建议,唐军应当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进行机动战。
对于这件事的结果,以往不少人的印象是,唐肃宗在犹豫中最终错过了这条妙计,从而严重耽误了平叛进程。《安史之乱》辛辣地评论道:“后世史家安坐书斋、办公室,不用考虑政治方面的实际要素,不用面对每个战略背后的财政开支,只需要翻翻书、看看地图,自然会觉得李泌的战略才是决胜千里之外的上上策”,随后指出,一开始,皇帝还没仔细考虑政治因素和财政开支,听到这位心腹提出的计策,确实极为兴奋。但后来,他从太上皇那里完全夺过大权,开始自己当家算账时,就发现李泌的计策看上去虽美,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饰李必
作者用原始史料中的详细数据算了一笔账,告诉我们皇帝此时手中的钱和粮食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根本支撑不起这种长期的机动战消耗。涉及“算账”的章节可谓深入浅出,即便是财政“小白”也能读懂,让人简直一秒回到看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的感觉——《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经典,一大因素是剧中从皇帝到严党到清流,顶层政治人物每天都在跟人算账。《安史之乱》中的一段话,充分说明了这种算账的重要性:
毕竟,一旦失去了钱袋子,各地军政大佬哪怕人人都是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朝廷财政养不活他们麾下的军队,同样难以避免大乱。而只要握紧了钱袋子,哪怕天下人人都是安禄山、史思明,朝廷依然能供养起源源不断的军队,与他们缠斗下去。
唐代从财税重地江南到朝廷所在长安的漕运路线,则是这本账目及其背后的朝廷运转的关键命脉。《长安的荔枝》中提到,李善德派四个骑手分头试验了从岭南到长安的主流路线,四条路线“各有优劣。李善德并不奢求能够一次走通,只想知道新鲜荔枝最远可以运到哪里”,并且对这些路线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安史之乱》一书中介绍大唐朝廷从江南到长安的两条主要交通路线,就是《长安的荔枝》中提到过的路线。第一条大唐的江淮漕运路线是主流线路,李善德曾试验在宿州一带汇入这条线,但没有另一条路线快。而《安史之乱》也提到河南沦陷、江淮漕运线被切断后,小说里李善德实际跑的这条路线(因为战争原因比送荔枝时还要多绕行下汉中),如何成为大唐的生命通道,两军又如何围绕这条路线展开一系列战役。
漕运路线图,南阳是战区所以从汉中绕行
(《安史之乱》插图)
对《长安的荔枝》和《长安十二时辰》的读者而言,就像长安城之于李善德一样,《安史之乱》这本书中的人物和地点,甚至交通线都充满了亲切感。把这本书读完后,读者们大概可以理解从张小敬到李善德生活的那个时代,也会意识到在李善德眼泪的背后,古中国一段美好的黄金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
张诗坪、胡可奇 著
★以40幅战略示意图、战役组图,细绘决战全貌,深度复盘唐燕两军激烈交锋
★由财政、粮食、后勤分析,解构军政博弈,勘破历史大棋局中的对弈迷阵
★李碧妍作序,马伯庸、罗振宇、李硕、陆大鹏、刘勃 力荐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