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定桥景区的南边修建了一座占地886平方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
这座由邓小平同志题字的纪念碑公园内不但有详细记录当年夺桥经过的大型壁画,还屹立着22根庄严肃穆的石柱。
按照规划,每一根石柱代表一位当年夺桥的勇士,会在其上铭刻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籍贯姓名。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五根石柱被刻上了名字,其他的17根石柱都还空着。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打过很多硬仗,就战斗规模而言,“飞夺泸定桥”根本排不上号。
但这一仗却是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最惊险一战。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泸定桥地势非常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能否顺利通过这里关乎着中国革命的走向。
当年满清朝廷能够剿灭太平天国打仗最厉害的翼王石达开,靠的就是泸定桥的易守难攻。
蒋介石有样学样,也准备利用此天险歼灭红军的主力部队。

为了确保毕其功于一役,1935年5月26日蒋介石专门带着自己的夫人宋美龄、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和参谋团主任贺国光等人从重庆飞到成都,督导围剿红军的事宜。
就在老蒋得意洋洋做着“白日梦”的时候,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他们已经和刘伯承、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人开会决定要快速夺取泸定桥,让红军主力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越过大渡河,彻底粉碎国民党前后夹击的企图。
作战计划确定后,刘伯承和聂荣臻两位元帅当即亲临作战一线,命令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组织人手强渡大渡河。
担任长征“开路先锋”的虎将杨得志没有让两位老帅失望,他安排自己的一营长孙继先亲自挑选了17名勇士,一举突破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想要在没有大船的情况下让好几万红军快速的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光拿下大渡河天险还不够,还必须要从国民党手中夺过泸定桥。
只有拿下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城,红军才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国民党军队知道泸定桥很重要,所以他们很早就在泸定桥对岸布设了防御阵地,并抽走了泸定桥上铺设的铁板,只留下十三根很粗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
在国民党守军看来,除非红军长了翅膀,不然是绝对不可能渡过这条长101米的铁索桥。
抢先赶到此地的红四团将士们虽然没有翅膀,但却都怀着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决心。

团长杨成武将军让党总支书记罗华生到二营挑选了22名勇士组成了一支杀气腾腾的“夺桥突击队”。
这二十二个人都是百战老兵,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队长。
他们配备短枪、手榴弹、马刀,于5月29日16时左右向对岸的敌人发起了冲锋。
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扫射,22位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着铁索,在剧烈的摇晃中快速朝前突击,完全无视死亡的威胁。
凭着这股一往无前的气势,夺桥突击队以牺牲四人的代价打垮了敌人的防守,只用了20分钟就奇迹般的拿下了这座铁索桥。
这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南攻北堵的战略意图,对中国革命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为此战的绝对功臣,18位活下来的勇士后来的发展又如何呢?

由于当年的情况十分危急,22位勇士中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汇报自己的名字,就已经奔赴战场了。
这直接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22位夺桥勇士的名字。
为了不让英雄的名字蒙尘,1975年5月甘孜州泸定县组成了一个红军长征调查小组,由王永模担任组长,开始寻找相关的线索。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时候,组长王永模惊喜的发现一个叫刘梓华的烈士竟然是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之一。
通过进一步了解调查组得知刘梓华烈士是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梓木人,1929年9月参加革命,长征途中担任红四团三营二连的排长。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身材矮小的他是突击队先锋,紧跟在连长廖大珠的身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梓华长期负责侦查工作,参加了包括平型关大捷在内的多场战役。
因为总是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刘梓华多次遭受重伤,1949年被组织安排到华北军区医院修养。
生前曾任天津军分区副参谋长,1951年4月17日39岁的他因病在天津逝世。
刘梓华烈士的“归位”让调查组的人都信心大增,工作热情提高了不少。
紧接着他们又去了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差不多饶了大半个中国,但结果却一无所获。
直到1986年,王永模在泸定县县委的支持下进京拜访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将军,这才让寻找夺桥英雄的事情再次有了进展。

罗华生将军
当年亲自挑选22位夺桥勇士的老将军给王永模说了四个印象深刻的名字:
他们分别是担任“夺桥突击队”队长的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一营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以及临时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
廖大珠和王海云很不幸,“飞夺泸定桥”后不久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牺牲了。
李友林1914年出生于江西瑞金县黄岗村,15岁的时候就在瑞金加入了革命队伍。
长征途中他接连参加了强渡乌江、飞夺沪定桥、智取腊子口等著名的战斗,因作战勇猛,不畏牺牲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报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部队工作了八年,1955年被授予了上校军衔,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原子能系副主任。
此后曾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直到1982年离休。

李友林
李友林卓勋卓著,多次受到国家的表彰,但他生活中非常低调,从没有跟身边的人说起过当年的事情。
所以生前很少有人直到他就是当年22名夺桥勇士之一。
1997年9月9日李友林老人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刘金山1908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红卫村,1930年加入了红军部队,是个身经百战的革命老兵。
因为他当年担任红四团一营三连的党支部书记,所以一开始选人的时候名岁单上并没有刘金山的名字。
后来还是他强烈要求参战,甚至咬破手指写了表决心的血书,这才被组织同意增补为突击队指导员。

顺利夺取泸定桥后,刘金山和其他17名幸存的勇士都收到了中革军委颁发了奖品:每人一套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可是最高的奖赏。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刘金山的表现非常亮眼,他“刘大胆”的名字就连上级首长都知道。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曾想把他安排进军委,却被他婉言拒绝了,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刘金山担任济宁军分区司令员,是正师级的待遇。
按当时定的授衔标准,刘金山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但他却主动给毛主席写信,要求降低自己的授衔标准。
遵从他的意愿,最终他被授予了开国大校军衔,是当年幸存的18人当中军衔最高的。

刘金山
接下来的时间中王永模调查了非常多的资料,还曾亲自拜访过当年指挥战斗的杨成武将军。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调查组又陆陆续续收集到云贵川、赵长发、杨田铭、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7名曾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战斗的官兵姓名和部分资料。
只可惜因为缺少关键的佐证材料,所以这七位是否为当年的夺桥勇士,尚待最终确认,无法短时间内盖棺定论。
多重考量之下,当地政府只好先把刘梓华、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这五位英雄的名字刻在了花岗岩石柱上。
至于其他的17根石柱暂时空着,等什么时候有了更多的线索证明再重新往上篆刻剩余英雄的名字。
这么做并不是对英雄的怠慢,而是对当年22位勇士发自内心的尊重。

名单的搜集如此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年的勇士们很多都像李友林一样,从来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找全当年22位夺桥勇士的名字,但他们不慕名利的精神,他们的英雄事迹却会永远的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置生死于度外的奋勇向前,这才让中国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候走出了一条浴火重生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的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无名英雄,这些人的名字也许会永远深埋地下,但他们的事迹注定会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也会永垂不朽。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