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这天,门诊里一个上午坐了14位病人,竟有6位是同一类问题:肠胃不适、上腹绞痛、反复腹泻。
最初都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可再仔细问饮食,几乎都说“立秋了,贴秋膘嘛,多吃点肉没事”。这句话听起来耳熟,却也让人警觉:时令一换,胃就出问题,到底错在哪?
是不是吃点肥肉就会得病?是不是秋天真的适合“乱补”?又或者,“立秋养生”这件事,本身就存在认知误区?
这些问题,门诊医生几乎每年都要重新解释一遍。许多患者在出问题后才发现,“节气”带来的不只是天气变化,更是身体内环境的重新调节。而饮食不当,正是诱发一系列“立秋病”的关键。
立秋,并不等于真正“凉快”。从气象学角度,立秋前后一两周仍处于“三伏”末伏阶段,湿热未退,暑气未消,人体阳气仍盛。
中医称之为“秋燥未起,暑湿未尽”。此时贸然进补,容易使体内湿热郁积,加重脾胃负担,反而诱发疾病。
一位63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立秋进补”吃了五花肉炖藕、红烧肥肠、花生炖猪蹄,三天后出现腹胀、嗳气、夜间腹泻,检查显示胆囊壁明显增厚,血脂升高,肝功能受损。
他本以为“贴秋膘”是滋补,结果却是“火上浇油”。这不仅是饮食选择的问题,更是“节气误解”的后果。
为什么说立秋是“肠胃病高发期”?从生理机制看,夏秋交替时,昼夜温差加大,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受到挑战。
消化系统的血流分布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降低,尤其对老年人、慢性胃病患者影响更大。
而高脂、高蛋白的“贴秋膘”食物,需强大消化能力才能处理,反而加重胃肠负担,引发胃胀、胃炎、胆囊炎甚至胰腺炎。
中医认为,立秋后的饮食应“清燥润肺,健脾养胃”,而非大补油腻。“8不吃”说法并非迷信,而是经验积累与现代医学机理的结合。临床中发现,以下食物在立秋时节尤其容易“惹祸”:
高脂肥肉:如五花肉、猪蹄、肥肠,脂肪含量高,易引发胆道疾病。临床常见“急性胆囊炎”患者发作前多有高脂饮食史。
辛辣烧烤:如烤串、麻辣烫等,刺激胃黏膜,易致胃炎、胃溃疡复发。慢性胃病患者在立秋后摄入辛辣,复发率升高达44%。
冰镇饮品:如冰可乐、冰啤酒、冷饮,骤冷使胃肠血管收缩,蠕动异常,诱发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儿童,胃肠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受影响。
糯米类食物:如糯米饭、汤圆、粽子,黏滞难消化,易引起胃胀、反流。胃动力不足者常因糯米摄入而出现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
生冷瓜果:如西瓜、香瓜、梨,虽解暑,但性寒易伤脾胃,导致寒湿困脾。中医临床常以“寒湿中阻”解释立秋后腹泻加重。
海鲜水产:如螃蟹、生蚝、虾蟹,易引发过敏和消化不良。尤其对有海鲜过敏史或胃动力差者,秋季食用更需谨慎。
腌制食物:如咸鱼、咸蛋、榨菜,含盐高,易升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高血压患者摄入腌制品后血压波动明显,多在夜间出现头痛。
剩菜剩饭:如隔夜肉类、反复加热汤,亚硝酸盐含量高,增加胃癌风险。研究显示,反复加热的菜肴亚硝酸盐含量可升高3-5倍。
以上这些,并非不能吃,而是要“量”“时”“人”皆宜。
医生不反对“贴秋膘”,但需因人而异、因时而调。年轻人阳气充足,适当补充蛋白质无妨;但中老年人、脾胃虚弱、慢病患者,则更应慎重选择食材。
例如,立秋宜选温润不腻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百合、银耳、南瓜、鸭肉,既滋阴润燥,又健脾养胃。
从西医角度看,立秋也是代谢调节的转折点。研究发现,立秋后人体基础代谢率开始下降,摄入热量过高反而转化为脂肪堆积,诱发代谢综合征,表现为高血脂、高血糖、腹型肥胖。
临床中,“秋季血脂升高”并非个案。一项涵盖12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以上的高脂血症患者在立秋至寒露期间血脂升幅明显,尤其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
这并非季节本身带来的疾病,而是“饮食错配”制造的隐患。
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秋季体检查出血脂异常,平日饮食清淡,唯独立秋后频繁炖大骨汤、红烧猪蹄,“补”了1个月后体重增加8斤,血脂上升30%。
她惊讶地说:“没想到汤也能让我高血脂。”但事实上,一碗浓白猪骨汤,脂肪含量可达20%以上,是“隐形高脂”代表。
医生在临床中还观察到,“节气养生”出现两极化:一端是盲目进补,一端是过度清凉。
有些人立秋仍每日吃冰棍、喝冷饮,结果出现“寒湿腹泻”;另一些人则大量进补鹿茸、阿胶,导致“上火口腔溃疡”。二者皆因“偏颇”所致。
养生的关键,在于“顺时而调,适度而行”。
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是那些“懂身体”的人。他们不追求“特效”食材,不迷信“补品”,而是根据自己体质、既往病史、当下状态做出饮食选择。
医生建议:立秋饮食应少辛多酸、滋阴润肺,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猕猴桃、菠菜等,增强黏膜免疫力。
主食方面可选择杂粮如小米、糙米,增加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角度强调“养肺为先”,可适当食用白色食材,如白萝卜、百合、银耳、雪梨,用以润燥清肺。而“贴秋膘”这件事,不应成为“暴饮暴食”的代名词,更不应脱离个体差异。
真正的秋补,是恢复夏季耗伤、为冬季蓄能的过程,而不是“口腹之欲”的满足。
门诊中曾有位老中医说:“立秋不是补的开始,而是调的起点。”
这句话,值得很多人重新思考所谓“秋补”的意义。秋风起,人心躁,胃肠敏感。节气虽短,影响却长。
医生提醒,节气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并非一日暴饮暴食就能决定健康状态。但若每年都在立秋犯同样的错,健康账单就会越来越沉重。
门诊过后,那位63岁的老先生苦笑着说:“早知道吃点山药稀饭就好了。”他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节气养生,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吃得对。
天凉了,胃也该“慢”下来,别跟“嘴”较劲,跟身体和解。
参考文献:
[1]张晓婷,李雪,刘颖.中国高脂血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2):129-133.
[2]李艳,李晓峰.节气与人体生理节律变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10):1412-1416.
[3]王颖,杨宇.立秋时节饮食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33-23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