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2025年,肯尼亚高原,阳光正好,茶树长得旺盛。但这年上半年,肯尼亚的茶叶出口跌了9%,产量少了12%。而就在十年前,它还是世界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
农民的脸上看不出笑容,政府喊了好多年要“产业升级”,却连干净的加工厂都没几个。很多人不理解:肯尼亚这种地理条件,这种资源,这么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怎么就没富起来?
你看着它年年卖得出茶,但就是没钱修好路;你看着它有着全球最肥沃的红土,却连农药都还靠进口。
这背后,是一个被殖民压了半个世纪、独立后又没能真正站起来的国家,是一个靠出口高品质茶叶换回廉价工业品的国家,是一个被“全球价值链”困住的国家。
说实话,客观条件上,肯尼亚确实是个天选的“种茶大国”。肯尼亚的西部高原,海拔1500米以上,赤道穿过,但气候温和。
白天气温22到26度,晚上降到10度出头,年降水量也很充足,西南地区甚至超过2000毫米。用一句话说就是:你能想到的适合种茶的条件,它全都有。
土壤呢?弱酸性红土,非常适合茶树扎根。更关键的是,这的茶树一年四季都能产茶,这点连中国四川、云南都比不了。
肯尼亚的红碎茶,味道浓郁、汤色深红,在欧美市场非常受欢迎,尤其是英国,几乎每一盒立顿红茶里,都有肯尼亚茶的身影。
2024年,肯尼亚靠茶叶赚了14亿美元外汇。这可不是小数目,占了它出口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和旅游、园艺产品并列,是它名副其实的“三根顶梁柱”。
但问题是,这么强的出口能力,怎么到农民手里就只剩下“刚够活着”的水平?答案很简单,它只出口原料。
肯尼亚一年能出口几亿公斤红茶,全球第一。这是真的。但你知道一公斤红茶能卖多少钱吗?2到3美元。
再来看看英国超市里,一公斤立顿红茶卖多少钱?100美元起步,顶级的能卖到200美元——而且还贴着“肯尼亚红茶”的标签。
对不起,这中间的利润,跟肯尼亚没关系。拼配、包装、品牌、渠道,全在外国公司手里。你可能听说过KTDA,肯尼亚茶叶发展局。
它确实是个干实事的机构,帮小农提供苗木、贷款、培训。也确实让很多农民靠种茶改善了生活。但它能控制的,也只是茶树长出来之前的那一小段。
采下来之后的路,早就被跨国公司修好了。肯尼亚的茶叶出口,40%的茶园还在外国人手里。他们掌握加工链、贸易权、定价权,说白了,肯尼亚只是个“种植园”,利润最少的那一环。
其实,茶叶在肯尼亚的历史,是一部殖民压迫史。1903年,英国殖民者把茶苗从印度带到肯尼亚,在利穆鲁地区试种。
后来发现这地方气候太合适了,于是大规模推广。1924年开始商业化种植,全是英国公司在干。本地黑人?不准种,只能采。
殖民政府明文规定,不许黑人接触种植技术,不许参与管理。他们只能在茶园里干活,一天12小时,拿的工资还不够买两碗玉米糊糊。
1933年,全肯尼亚只有5000公顷茶园,全在白人手里。更离谱的是,英国人通过《皇家土地法令》,直接宣布所有土地归英王所有。
白人移民分得百万亩土地,一个英国勋爵就能拿下60万亩。而本地的吉库尤族、马赛族,被赶到“保留地”,人均只有两亩地。
1963年,肯尼亚独立了。确实做了一些事,比如搞了点温和的土地改革,成立了KTDA,鼓励小农种茶。
茶叶产量也确实上去了,从1963年的1.5万吨涨到1982年的8万吨,小农茶园面积也翻了几倍。1988年,小农茶园的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外资种植园。
听起来像是翻身了,对吧?但你往后看就知道,这种“国有主导+小农分散”的模式,只是把种茶这件事“平民化”了,并没有真的改变产业结构。
肯尼亚依然是卖原料的角色,真正高利润的加工和销售环节,依然在外国手里。而且,白人掌握的大型茶园,至今依然存在,规模还动不动就是几千亩。独立六十年了,殖民的脚印,还没彻底抹去。
如果你只看出口数字,肯尼亚茶叶年年增长。但问题是,它的进口增长得更快。2020年,肯尼亚出口总额65亿美元,大头是茶叶、花卉、咖啡。
但它的进口额呢?182亿美元。进口的是什么?精炼石油、工业设备、药品、汽车——全是自己生产不了的东西。你会发现,它用几亿美元卖出去原料,又花几十亿美元买回来制成品。
茶叶赚钱?是赚钱。但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够发展工业,也不够建基础设施。你只能继续靠出口农产品,继续赚微薄的利润,继续进口工业品,继续亏钱。这才叫真正的“恶性循环”。
肯尼亚人爱喝茶,但他们喝的,往往是最便宜的那一类。为什么?因为系统性的贫困。95%的茶叶都出口了,留下的那点,本地消费者也买不起。
你去看看茶农的收入波动就知道了。2013年,每公斤茶叶奖金是31先令,第二年突然跌到了17先令。
为什么?因为国际市场价格变了,因为KTDA内部管理混乱,因为一些高层和政客勾结,分赃不均。你辛辛苦苦种茶,结果别人拿走利润,你连喝一杯自家茶都要省着。
你想发展工业、搞升级,第一步是什么?是人。但肯尼亚缺人,确切地说,是缺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人。
殖民时期根本没教育体系。独立后才开始从零建起,连斯瓦希里语的书写系统都是上世纪才统一的。
你想培训工程师、搞品牌、建工厂,得有懂这些的人。而现在的肯尼亚大学毕业生,连基本的茶叶拼配技术都学不到。别说升级了,连“保持现状”都费劲。
2025年上半年,肯尼亚茶叶出口量同比降了9.3%,产量降了12.4%。原因很简单:干热天气、红海局势紧张。气候变化让降雨变少,茶树开不了芽,红海航线不稳,出口运不出去。
此外,国际市场也变了,年轻人不喝茶了,消费习惯在转。更严重的是,美国劳工部还盯上了肯尼亚茶业,说发现了童工和强迫劳动。这些外部冲击,一次比一次狠。而肯尼亚内部还没做好准备。
我们总以为非洲穷,是因为他们懒、他们不学、他们不争气。但你看了肯尼亚的故事就知道,这种说法太肤浅。
他们有资源、有潜力,也努力过,但历史和结构性的东西,把他们困在了一个死循环里。殖民抢走了土地和起点,独立之后又没改完模式,外部体系不公平,内部治理不完善,教育跟不上,技术没突破。
你靠卖茶换钱,再拿钱买工业品,赚的少,花的多,永远发展不起来。这才是非洲“贫穷”的根源。不是没得选,而是选项太少。
肯尼亚种了一百年茶,还没跳出这个循环。其他非洲国家,还在这条路上走着。什么时候能走出去?得看他们能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价值链。
也得看世界,敢不敢给他们一个公平的机会。不然,哪怕再种一百年茶,还是富不了。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