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立秋啦,终于要凉快点了吧?”这是门诊里一位大娘今早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她一边扇扇子一边抱怨:“这天热得人都蔫了,饭也没胃口。”
我一边笑着点头,一边心里暗自警觉:立秋虽名为“秋”,其实暑气未退,饮食习惯若不调整,最容易“病从口入”。
每年立秋前后,门诊里“老面孔”扎堆回来,胃口不好、腹泻反复、血压波动、心梗突发……这些都和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
有人说秋天是“养生黄金期”,但如果饭桌上这5样东西还在,那就相当于“边补边伤”,福气没进门,病倒先上身。
那到底是哪5种食物,立秋后不宜再上桌?为什么说“不上桌,是在为家人消灾”?今天,我们就结合临床经验与西医视角,逐一揭开这背后的健康逻辑。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新闻里关于“高温猝死”“夏末中暑”的报道变多了?2025年7月,南京一位快递员因持续高温作业突发热射病离世,令人痛心。
而这背后,其实也埋着一个隐性杀手:“秋老虎”加饮食不当,正变成不少慢病患者的“导火索”。
比如门诊里一位50多岁的陈叔,三伏天吃冰镇西瓜、喝冷饮,立秋当天还来一顿“烧烤大餐”庆祝。他看似精神,第二天却突发腹痛、腹泻,被送进急诊。
检查发现,原本就有慢性胃炎的他因冷刺激诱发急性胃肠痉挛,差点引发肠穿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以为“立秋就凉快了”,其实真正的“凉”至少还要等到“白露”之后。而在这段“秋表夏里”的特殊节点,饮食如果不节制,就是给健康埋雷。
从西医角度来看,立秋后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开始调整代谢节奏,肠胃功能相对敏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季节交替期应避免摄入刺激性、寒凉、生冷食物,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慢病患者。
第一不上桌的,是冰镇饮料。
很多人习惯喝冰可乐、冰绿茶解暑,但这对肠胃是极大的刺激。冰饮会使胃部血管急剧收缩,影响消化酶分泌,容易诱发胃痛、腹泻、甚至心律不齐。
特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群,冰饮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不上桌的,是烧烤类食物。
立秋时节,气候仍湿热,很多人约三五好友吃烧烤、喝啤酒。但高温烤制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同时,油腻、辛辣也会增加胃肠负担,诱发胰腺炎、胆囊炎等急性疾病。
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报告》再次将烧烤肉列为“2A类致癌物”,不容小觑。
第三不上桌的,是腌制类食品。
腌黄瓜、咸菜、腊鱼腊肉,这些看似家常的食物,高盐、高亚硝酸盐,是胃癌、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尤其立秋后气候多变,人体免疫力波动,长期摄入腌菜会加重肾脏负担,诱发高血压、慢性肾病。
第四不上桌的,是隔夜凉拌菜。
夏季很多人图方便,做一大盆凉拌菜放冰箱里吃几天。立秋后气温仍高,食物极易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 而凉拌菜往往没有高温杀菌过程,更容易中招。
门诊中,很多急性肠胃炎患者,病因就是吃了“前天的拍黄瓜”。
第五不上桌的,是过量进补类食物。
很多人一到立秋就开始“贴秋膘”,炖鸡炖鸭,红烧大肉端上桌。但现代人营养普遍过剩,盲目进补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肝脏负担加重。
我曾接诊一位糖尿病患者,立秋十天体重暴增2公斤,血糖飙升,险些酮症酸中毒。
尤其中老年人,立秋进补要遵循“清补为主、温润为辅”的原则,比如山药、莲子、百合、银耳等食物,既滋阴润燥,又不会上火,更适合调理肠胃、稳定免疫功能。
在医学上,我们强调“时令管理健康”,意思是顺应节气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不是立秋才开始养生,而是要从立秋开始,学会“避口之害”。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误区我们必须纠正。比如:
很多人误以为“凉拌菜比炒菜健康”,忽略了细菌污染和冷刺激的风险;
还有人觉得“啤酒配烧烤爽快解压”,却不知这是肠胃和肝脏最怕的组合;
更有人“以补为荣”,动不动就炖大补汤,却忽视了血脂、血糖、尿酸悄悄升高的隐患。
在我的门诊里,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妻子体弱多病,丈夫每天炖汤伺候,却没注意控制盐油。
三个月后,妻子的血压飙升,血脂异常,反倒变成“吃补吃出问题”。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好心”更需要“好方法”。
从西医角度出发,饮食调养的核心是“平衡”与“节制”,而非“越补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2023膳食指南》明确强调,中老年人需特别关注“低盐、低油、适量优质蛋白”的原则,尤其在节气交替之时。
立秋,不只是季节的转折,更是健康的分水岭。别让那一口“喜欢”变成身体的“负担”。饭桌上的每一项选择,都是一次对家人健康的负责。
记住:不上这5物,是对家人最深的爱。
明天就是立秋了,不妨整理一下冰箱、翻一翻菜谱,少点寒凉、腌制、重口味,多点清淡、温润、当季蔬果,让饮食也“顺时而养”。
别忘了,告诉爸妈、提醒孩子,健康不是一时的“吃好”,而是一辈子的“吃对”。
你家饭桌上,这5样东西还在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立秋饮食习惯,也可以点赞、分享给你关心的人。愿你的秋天,从一桌好饭开始,五福临门,平安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世界卫生组织. 癌症事实资料2024年更新版[EB/OL].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EB/OL].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bcxbdxzcrb/sjsb/202407/t20240712_278163.html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