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观点:
■ 气温超过32℃时,温度每升高1℃,心梗风险会增加 28%;气温每上升10℃,人均睡眠减少约10 分钟,失眠概率增加 20%;
■ 高温下易导致身体调节机制失衡,公众应主动学习高温健康相关知识,科学应对。
本期嘉宾: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陈仁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胡嘉禄
这个夏天,全球多地遭遇高温“烤”验。虽处暑已过,高温仍未完全消退。9月2日,阿拉伯半岛、伊朗、巴基斯坦南部、印度东北部、北非大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5℃;西班牙南部沿海、意大利西南部、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巴西中部、玻利维亚北部、巴拉圭北部、日本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未来,受副热带高压持续影响,阿拉伯半岛中东部、伊朗南部、阿富汗西南部、巴基斯坦西南部、北非等地高温仍将持续。
高温被称作“健康杀手”,本质上是由于其可扰乱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仁杰指出:“人体如同一台精密的恒温机器,通常将核心体温维持在37℃左右,依赖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蒸发来散热。然而,在持续的高温环境下,这一调节机制极易失衡。”他进一步分析了高温威胁健康的五个方面:一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大量出汗若未能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梗、脑卒中,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二是心血管系统承受过重压力,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衡或心力衰竭;三是中枢系统功能紊乱,通常表现为头晕、焦虑、注意力下降,严重时可致热射病;四是肾脏为维持体液平衡而负担加重,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五是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增强,促使肾上腺释放应激激素,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的负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胡嘉禄表示,高温不仅可直接引发热射病等急性热相关疾病,对户外劳动者构成严重威胁,还会打破体内稳定形态,间接诱发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如心脑血管疾病,这对公众的健康威胁更为显著和广泛。值得注意的是,高温环境中的“冷热交替”——如频繁进出空调房间,会导致血管急剧舒张或收缩,增加血管内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提高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的发生率。
2025年7月3日,人们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一处喷泉戏水。来源:新华社
“环境学和心血管疾病领域交叉研究正不断深入。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2℃时,每升温1℃,心梗风险会增加28%。脑卒中方面也类似,气温每升高1℃,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就诊量增加约17%。”胡嘉禄表示,夜间高温尤为危险,因人体自主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发生心律失常等事件。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空调普及率相对较低,高温对心血管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高温对睡眠和情绪也会产生影响。陈仁杰团队基于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数据研究发现,气温每上升10℃,人均睡眠减少约10分钟,失眠概率会增加20%。尤其对深睡眠阶段(人体功能恢复和休息的关键阶段)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高温还会加剧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精神集中度,甚至导致家庭暴力和意外伤害发生率提高。
2025年6月27日,在意大利罗马,游客在斗兽场附近一处风扇下纳凉。摄影:李京 图片来源:新华社
胡嘉禄指出,需特别关注高温下的脆弱人群。婴幼儿和老年人因体温感知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发生由高热引起的病理反应;如心衰、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轻微的生理失衡就可能诱发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陈仁杰强调,独居老人因感知能力下降、社会支持不足,在高温天气下发生健康危机的风险更高。
专家建议,公众应主动学习高温健康相关知识,科学应对:
——当出现持续胸闷、胸痛,或头晕、言语不清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预防热射病的关键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需及时补水并迅速降温;
——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注意通风和设备清洁,预防细菌感染和温差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高温高湿的“桑拿天”环境中,湿度会进一步抑制散热效率,增加疾病风险,公众需格外警惕。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嘉赫
来源: 中国气象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