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定义太过于浮躁,也让现代人更加怀念革命时期的感情。最为人们倾羡的就是周总理和其夫人邓颖超同志之间相敬如宾又相濡以沫的夫妻情。
其实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对革命夫妻之间的感情也非常的让人感动,那就是杨尚奎和水静同志的故事。
作为一对全身心投入建党事业的夫妻,他们之间比起现在的普通夫妻之间多了一些战友的感情。
他们在炮火中相遇、在危难中相知。
遗憾的是他们没能够一起见证建国成立后新中国的蓬勃,一直全心为党的杨尚奎永远的留在了1986年。
水静同志悲痛万分,却不得不打起精神为了他们的女儿坚强起来。
幸而在这段灰暗的时间里,杨尚奎最好的战友李先念一直让他的家人陪在水静身边。
慢慢的水静的日子开始恢复平静,她选择留在原本的老房子里。
在这个充满回忆的房子里,水静的时间仿佛也被暂停了。
直到一封信打破了水静一成不变的生活,也惊动了已经身居高位的老战友李先念。
“这个情况,怎么没有早点告诉我?去查查领事的是谁!”
李先念看着手里最新呈报上来的出国申请人员名单,忍不住动怒。
一个老革命同志的遗孀,其本人也是一位资深的老革命家居然为了一个证件照片跑了四次。
这个消息让李先念愤怒,更让他对这位许久不见的老朋友充满了愧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成功打消了李先念的怒火。
“我原本是不想打扰你的。”
水静有些感慨,“我前后跑了四次,每次都被告知材料不全。出国审查很严格,我又没有单位担保,事情就卡住了。”
李先念听着电话里水静的声音,当即承诺
“不论怎么样,我也一定会让你成功到美国。”
原来在警卫员还未调查出结果的时候,水静就自己联系上了李先念。
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一定要到美国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那个在美国进修的她和杨尚奎的独女,在不久前给远在故乡的母亲写了一封信。
信上言辞恳切又满怀眷念的邀请许久未见的妈妈,来美国看自己的毕业演出。
寡居许久的水静被这样一封感情充沛的信件打动,当即决定要远赴美国亲自看女儿的演出。
她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想要去美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她并不想要放弃。
带着所有需要的资料,她风雨无阻的跑了一趟又一趟。
经历了柜台人员的冷眼和调查人员的质疑,她始终没有放弃。
对于现在的她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女儿更重要了。
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她还是只能停留在拍摄证件照的阶段。
排在她前面的人,一个一个都被担保成功拿到了护照。
只有她孤身一人,无人可拖。
眼看再不走,就要赶不上了实在没有办法,她才打通了这个沉积许久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人没有让水静失望,李先念当晚找到夫人林佳楣说起此事,决定让夫人先去找水静然后再想办法把水静安排出国。
说做就做,第二天林佳楣就和水静成功碰面,两个人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看着眼前静淡如水的女子,林佳楣敬佩之余又十分惋惜。
身为省委书记的遗孀,这么多年以来她从未利用这个身份去为自己谋取什么。
现在想要出国看望女儿却还被年轻人刁难,真是让人伤怀。
不过水静并没有在自己受到的为难上过多停留,她们二人谈到了水静正在写的书,那是一本回忆录。
里面记载了许多革命期间和老友们发生的趣事,比如她和周总理一起斗智斗勇和丈夫杨尚奎一起破除难关。
二人聊的非常开心却不知道李先念正在为难不已。
时间太短了,现在就算给水静审批护照,她坐的最近的飞机也没有办法赶上女儿的演出。
那个时候的飞机并不像现在一样,可以不同的航班半个小时就可以登记一次。
难道就让她就此错过吗?
李先念思索再三,还是打了报告。
他要向上申请,为水静争取一丝机会。
终于在李先念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为水静找到了一个机会。
那是即将赴美交流的外交团队。水静的资历足以成为交流外交团的一个随行人员。
从工作的角度这并不算是以权谋私,这样的结果让水静非常惊喜。
其实她已经做好了无法及时赶到美国的结果,但是老友给了她一个无法拒绝的惊喜。
就这样水静成功登上了美国的飞机,并且在女儿的表演结束后,还可以在美国停留十天。
这十天对于水静而言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和女儿相处的机会。
毕业典礼那天,当《黄河颂》的旋律从女儿指尖流淌而出时,水静在掌声中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演出结束后,杨毅带着她走过查尔斯河畔的樱花树,突然说:“妈妈,我把爸爸的军功章别在演出服里了。”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当年赣南根据地的那对革命夫妻。
在接下来的十天里,她和女儿一起走过了麻省理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母女两都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相处时间非常珍惜,她们一起讨论过去的点点滴滴也一起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然而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水静回国的时间,不过水静并不十分难过。
在这短暂的十天里,她给自己保留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她相信这些回忆足以陪伴她走完余生。
水静回国后,第一时间来到了李先念的家,她和林佳楣一起分享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后来她还在这里她还遇见了以前工作的同事。
于是大家邀请她参加了老友会,在老友会上所有人一起看着水静带回来的麻省理工的纪念品和她们在不同地方的合照。
不仅看到了美国发展的程度,也为水静可以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经历这些而感到十分开心。
大家都非常的想念水静,自从杨尚奎同志去世后,水静就很少和之前的老战友来往。
他们都知道,水静是怕给大家添麻烦。
其实他们也是这样的想法,退居二线后就不想要在因为自己的事情让国家烦心。
但是可以和老友一起聊天喝茶对于一群已经六七十岁的老者也是很难得的消遣。
后来,在水静的回忆录中《特殊的交往》还专门为这次赴美的故事做了一次完整的叙述。
“李先念同志让林佳楣(李先念夫人)来看我,说可以安排我随团出去。我本来只是想办个普通护照,没想到惊动了中央。”
在书中可以看出,她十分的感激老战友和国家对于她的帮助。
不过水静的赴美事件不仅仅是帮助了一个老革命家这么简单,在当时的环境下党员或者公职人员想要出国看亲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导致许多因为各种原因两地分离的家庭很难团聚。
李先念的及时干预,不仅帮助了一位老同志实现心愿,也间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优化。
此后,针对离退休高干及其家属的出国审批程序都有所简化,类似“因私出国难”的情况逐渐减少。
这一事件,也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情与制度碰撞的一个缩影。
也见证了国家一直在进步带着那些已经停下脚步的老前辈们一起。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