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深南大道的不眠夜
1997年6月30日的深圳,夏夜的风裹挟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在这个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从傍晚开始,深南大道两侧便渐渐聚起人流,到深夜时已汇成20多万人的海洋,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这是属于深圳人的不眠之夜,也是很多深圳人终身难忘的一个夜晚。
“那天晚上8点多钟,我和同学们到了深南大道邓小平画像那一带。”在福田区一家文化企业工作的阿茵,当时是园东小学(现园岭实验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她和同学们戴着红领巾,手举国旗,一站就是一夜。二十多年后,她的回忆里记不得“累”,只记得满满的激动。身旁的市民自发聚拢,陌生的人们因为同样的期待彼此呼应。
▲1997年的阿茵(左)。
时针指向7月1日零点,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交接仪式现场,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准时升起。几乎是同一时刻,深圳的夜空突然落下雨点,很快雨势越来越大。阿茵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唱歌一边高呼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口号,不亦乐乎。“我们没有带雨衣和雨伞。”阿茵回忆说,那时候没人在意雨水打湿自己。
凌晨时分,更令人激动的场景出现了。驻港部队的军车队列沿着深南大道缓缓驶来,官兵们身着97式新式军服,佩戴紫荆花臂章,全副武装向口岸开进。车窗外,欢送的人群挥舞着鲜花和彩旗,欢呼雀跃,欢乐的歌声响彻云霄;军车内,战士们整齐列队,向两侧群众庄严敬礼。阿茵和同学们难以抑制也无需抑制兴奋的心情,用力挥舞手中的国旗,用欢呼向解放军叔叔致敬。清晨5点45分,驻港部队进抵皇岗口岸,6点跨过深港边界,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发,等候一夜的深圳人欢声雷动。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冒雨从深圳文锦渡口岸进驻香港。 刘廷芳 摄
深圳人难忘的这一夜,已经过去了28年。今天,香港之于深圳人、深圳之于香港人,早已成为“一日生活圈”的一部分。就在2025年8月,深港口岸单日客流屡创新高,峰值突破102.71万人次。这两座城市,共同书写着新安故地的历史新篇。
1998:东门的华丽转身,从那个冬天开始
一张拍摄于1998年的老照片将深圳东门老街的往昔生动定格。照片中,街道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穿梭往来,脸上带着过年的喜悦。这帧充满烟火气的画面,也映照着深圳商业发源地的华丽转身。
▲1998年,走在东门的深圳市民喜气洋洋过大年。
1998年12月1日,东门解放路东段工程破土动工,这意味着东门商业步行街改造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东门商业步行街改造面积达12.8万平方米,项目包括重新铺设东门中路等16条道路的市政管网,修建3个市民休闲广场等,全部改造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
东门步行街(东门墟)是深圳商业发源地,更是深圳唯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独具岭南风格的街区式商业步行街,市民对东门商圈一直有着特殊记忆、深厚情结。
“东门是深圳人的根。”时任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邓志强曾多次提及这片土地的特殊意义。改革开放前,这里仅是宝安县政府所在的深圳镇老街,不足2万人的居民中,不少劳动力流向香港,零星商铺难以撑起商业气象。1994年邓志强初到东门办事处工作时,眼前仍是“地毯式摆卖”的露天集市,低矮民房与临时摊位交织,雨天泥泞难行。
转折发生在1998年。深圳市委以“为市民办实事”为原则启动东门改造,这场脱胎换骨的变革让街区建筑面积从15万平方米跃升至70万平方米,4000多户商家涌入骑楼街巷。改造后的首个春节,老照片里的热闹场景给出了最生动的答卷:香港商户带来的新潮服饰与岭南老字号的腊味铺比邻而居,电子游戏机厅的声光与粤剧茶座的弦乐相映成趣,年营业额突破80亿元的数字背后,是1000多家港商北上扎根的信心。
从“深圳人赴港购物”到“港商来深开店”,东门的逆袭堪称改革开放的微观样本。“如今的东门,商品繁多,人气兴旺,商家满意,群众满意,从以前的小街道发展为现代化的街区,成为深圳的一个符号。”站在改造后的步行街入口,骑楼廊柱的浮雕与玻璃幕墙反射的霓虹交相辉映——这里既有承载记忆的思月书院、西华宫,也有引领潮流的购物中心,最终成长为集商业、旅游观光、饮食、娱乐、居住、办公一体化的大社区。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新东门。”邓志强说。照片里那些提着大包小包的市民或许未曾想到,他们脚下的青石板路正见证着一个时代:当传统市井与现代商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相遇,便碰撞出最鲜活的城市脉搏。
晶报记者 罗婉/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林雅婷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