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巴克中国的股权交易终于尘埃落定,博裕资本砸了40亿美元,拿下了约60%的股权和特许经营权,和星巴克一起成立合资公司管中国业务。
这事儿传了快一年,现在终于有了结果,不少常去星巴克的人已经发现变化了,以前店里放的美国爵士乐没了,换成了《爱的主打歌》这类千禧年老歌。

1999年星巴克刚进中国的时候,咱们喝的主要还是茶,咖啡基本是外贸公司的“专属饮品”,谁能想到,这个外来品牌一搞就是26年,巅峰时高端咖啡市场一半以上都是它的天下。
那时候去星巴克坐会儿,点杯30多块的咖啡,聊工作谈生意,妥妥的“国际范儿”生活方式,这次交易里。

星巴克中国估值超130亿美元,能从众多竞购者里脱颖而出,博裕资本其实早有铺垫,蜜雪冰城背后就有它的身影,而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正是下沉市场咖啡赛道的狠角色。
星巴克选博裕,与其说是选了个投资者,不如说是找了个懂中国市场的“向导”,毕竟这几年,星巴克在中国过得不算顺。

本来想靠“第三空间”一直稳坐高端宝座,但2017年之后,情况彻底变了,瑞幸带着9块9、12块9的咖啡横空出世,直接把星巴克的价格体系撞了一下。
更别说Manner、MStand这些精品咖啡,店面不大但坪效超高,咖啡品质也不输星巴克,现在瑞幸门店都超过两万六千家了,库迪也有一万五千多家,而星巴克中国才八千多家店。
除了咖啡品牌,喜茶、奈雪的茶这些新茶饮也来凑热闹,把咖啡和茶饮混着做,15到25块的价格,比星巴克便宜还新鲜。

如此看来,星巴克的市场份额被挤压,真不是没原因的,星巴克也不是没努力过,2020年搞数字化转型,推外卖、升级会员体系,还开了快取店。
2021年又说要到2025年新增两千家门店,今年6月更是破天荒第一次降价,10款产品集体调价。
但后来发现,光靠这些小修小补,根本挡不住本土品牌的冲击,人家本土品牌每月能出好几款新品,星巴克俩月才出一款,节奏压根跟不上。

既然一二线城市卷不过,星巴克只能往下沉市场跑,现在县城里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瑞幸的县域门店生意甚至不比城市差,客单价还更高。
星巴克也看到了这块蛋糕,2025财年新进了166个县级市场,下沉门店占比从之前的17%涨到了35%。

为了适配下沉市场,星巴克也改了门店模式,以前两百多平方米的大店不见了,换成了80到120平方米的小店,堂食座位少了,重点放取餐区和外卖窗口。
这么一改,业绩确实有点回暖,2025财年中国市场收入连续四个季度增长,但问题也没完全解决,比起瑞幸、库迪的万店规模,星巴克的八千多家店还是不够看。
更关键的是,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星巴克下沉门店客单价约25块,看着比一线城市便宜,但比起瑞幸的18块、幸运咖的10块,还是没优势。

而且在县城里,“第三空间”的需求也没那么强,星巴克门店更多时候可能被用来相亲,而非商务会谈。
星巴克遇到的难题,本质上是外资基因和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决策链条太长,产品创新慢,直营模式下人力和租金成本都高,想打价格战都没底气。

而本土品牌能快速扩张,核心就是搞懂了“效率”二字,瑞幸靠数字化管理减少库存周转,Manner靠小门店提高坪效,幸运咖靠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
博裕资本入局后,星巴克从“自己开店当老板”变成了“出让品牌使用权抽成”,风险降低了不少,合作模式也很明确。
一二线核心门店保持直营,保住品牌调性,下沉市场主要搞加盟,由博裕资本找加盟商、提供供应链支持。

毫无疑问,这是星巴克适配中国效率革命的关键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能一帆风顺,下沉市场开店,成本是低了,但消费体量和复购率有限,合适的选址也不好找。
而且星巴克的品牌调性和低价策略本身就有点矛盾,想在保持中高端定位的同时抢下沉市场,难度不小。
说到底,中国咖啡市场已经从“看品牌”变成了“看效率”,消费者喝咖啡也从“社交需求”变成了“日常习惯”,星巴克中国换了本土老板,相当于给品牌装了个“中国芯”。

能不能跟上效率革命的节奏,既要看博裕资本的资源整合能力,也要看星巴克能不能放下外资的架子,真正融入本土市场。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至于结果如何,咱们不妨再等等看。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