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切削智慧”——探析宝鸡出土的青铜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远古时代的《击壤歌》展现了先民们自给自足的快乐。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工具也逐渐由简陋发展到精致。

商周时期,各类青铜工具层出不穷,反映着古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在“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工具的出土尤为丰富,其中青铜刀削的数量独占鳌头——仅周原遗址就出土219件青铜工具,青铜刀削占比超四成,足见其在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地位。

近日,笔者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循着青铜文明的印记,探寻几件独特的青铜削,从中窥探古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智慧。

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

环首铜削载匠心

生产工具是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重要门类,起源早而且流传久远。在《逸周书》、《古史考》等文献中,就记载有燧人氏、神农氏和黄帝用铜铸造刀、斧、斤等刃器工具的传说。

环首铜削

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青铜削形制随历史演进略有不同:商代多为长刀直背、凸刃翘尖;西周平刃直背、柄端带环且脊背厚实;春秋战国以凹刃为主,背有肩、柄带环;汉代则以直刃铜削居多。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厅中,两件出土于渭滨区高家镇甘峪村的环首铜削静静陈列,柄端的环首如同点睛之笔,让古朴器物多了几分灵动。其整体设计完美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器身弧度贴合手掌发力角度,环首尺寸适配古人握持习惯。

青铜削作为生产生活“多面手”,它的使用大致有三大场景:一是文书处理,彼时,竹简、木牍为主要书写载体,青铜削可精准削裁简片、修正笔误,堪称古代的“文具刀”,且常与砺石随身携带,以保持锋利;二是手工制作,无论是加工木器、雕琢玉器,还是裁剪皮革、修整织物,都能凭借锋利刃口完成精细切削;三是日常劳作,在农具修缮、食物处理等场景中,其因良好的便携性与实用性广泛使用。

回溯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日趋成熟,环首铜削作为先民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工具,普及程度极高。它的广泛使用,不仅见证了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更反映了先民对高效生产工具的需求,是当时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直接佐证。如今,这两件环首铜削成为研究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实物资料。

“很难想象,春秋时期的先民就能做出这么实用的工具。”来自西安的游客吕馨瑶参观后感慨道,“以前觉得古代工具很简陋粗糙,没想到这两件铜削如此精致,古人的智慧太令人佩服了!”

勺形首铜削藏巧思

移步展区另一角,一件出土于渭滨区原建光机器厂的西周勺形首铜削格外引人注目。器身线条流畅,富有美感,柄端为勺形,有别于常见青铜削的造型范式,这种独特的设计尽显古代工匠的巧思。

勺形首铜削

“这件勺形首铜削是基建施工时被发现的,经考证为西周中期的实用器物。”工作人员介绍,西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形成成熟体系,这件勺形首铜削反映了技术与需求的完美契合。

历史上,有“孔子笔削鲁史而成《春秋》”的典故,孔子对《鲁春秋》做了删改,使其成为后世传颂的《春秋经》,更让“笔削”成为修订完善作品的代名词。古时官吏、学子常随身携带削刀与笔,随时修改谬误,“刀笔并用”的习惯让历代文职官吏有了“刀笔吏”的称谓。唐代张祜《从军行》中“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便源于此,后世赞颂他人文章精妙,也常以“刀笔精通”相称。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青铜削是中国最早的文具之一,也可以说古人用的“橡皮”原来是把刀。

“看到这件勺形首铜削,瞬间想起了家里的美工刀。”来自西安一家制造企业的参观者张逸飞驻足良久,深有感触地说,“三千多年前,先民靠青铜实现精细切削,如今我们有了激光、超声波等先进技术,但核心的‘精准切割’需求从未改变。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传承,让我更懂得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对匠心的延续。”

春秋铜削传文脉

在展厅的另一侧,还有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削,造型虽然简洁,但不失古朴庄重。它器身狭长,柄部为圆形,刃口历经千年风霜仍不失锋利。

春秋铜削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件青铜削的铸造工艺符合春秋时期青铜工具的典型特征,器形规整、刃部留有使用痕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春秋中晚期以后,受到铁器广泛使用的影响,青铜削在保留刮削竹简、修改文字的功能外,逐渐失去了其他功能。用青铜削刮削竹简、修改文字的做法延续到了秦汉,而青铜削也成为文官的标配。

此外,还有1979年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出土的西周中期错红铜削,其通长32厘米、刃宽3.8厘米,重0.25千克。此削形体大、纹饰精美,是西周青铜削中的上品。这些宝鸡出土的青铜削,如同跨越千年的“时光信使”,诉说着中华先民的创新智慧与工匠精神。(宝鸡融媒 毛丽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历史   宝鸡   探析   青铜   千年   智慧   先民   青铜器   西周   刀笔   工具   博物院   春秋时期   古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