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鸣零食与零食很忙合并后,新集团命名为鸣鸣很忙。
近日,这个新品牌再传扩张消息。
据《新快报》9月9日报道,经弗若斯特沙利文认证,鸣鸣很忙全国门店近日突破2万家,成为国内首个跨过这一规模门槛的休闲零食连锁品牌。
如今,零食加盟店已经在全国各个角落落地开花。
数字高歌猛进,现实却在塌陷。
一位某零食品牌加盟商在镜头前强笑着试吃辣条、直播卖礼盒,只为多卖出一单。
他去年砸下70万加盟某零食品牌,元旦开业首月日销冲到8000元,一度以为这生意能稳。可春节后客流断崖下跌,日营业额只剩2000,连店员工资都发不出。
一年下来亏掉20多万,他不敢告诉家人,只说“生意还行”。
他不是孤例。
在县城,没有股票账户、不懂基金定投的他们,手里的钱要么存银行吃利息,要么攥在手里怕贬值。
开一家挂着知名品牌招牌的加盟店,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稳妥的投资方式。
以为挂上品牌,就能给孩子攒够学费、让老人安心养老,结果却发现,自己烧掉的每一分钱,都在为别人的上市故事添柴加火。
这场由品牌主导的“开店运动”,正在吞噬的,不只是门店利润,更是县城中产家庭的积蓄。
在一个常住人口80万的县城,800米范围内密集开设了3家赵某鸣零食店,最近两家相距不足300米。
而上犹县,人口仅28万,零食加盟门店却已有7家,平均每4万居民就有一家。
这不是填补空白,而是贴身肉搏。
部分门店日流水已跌破3000元,连基本运营都难以为继,可新店仍在持续开业。
品牌不在乎谁在亏钱,只在乎谁还能交得起加盟费。
对它们而言,每一家新店,都只是融资故事里的一个数字;
对加盟商而言,却是拿婚房首付、打工十年的积蓄换来的最后一搏。
南昌县的战况更为激烈。
赵某鸣在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间,新开4家店,最密集时一个月连开3家;
零食忙更猛,仅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就落地超30家新店,覆盖城区与乡镇。
品牌的扩张策略清晰可见:在已有门店基础上不断扎堆,用密度换规模。
58同城数据显示,南昌县已有5家零食加盟门店挂牌转让,包含各大一线品牌,甚至有上市公司旗下的门店。
还有些门店呈现“短命”特征:一家零食加盟店2023年10月开业,2024年中闭店;另一家2025年3月新开,7月即挂牌转让。
一边是品牌高调宣布“万店达成”,敲响融资钟声;一边是县城老街,悄然贴出“旺铺招租”,店主默默退场。
在这场贴身肉搏的扩张中,最直接的承受者,是那些押上毕生积蓄的县城中产。
在不少县城的主干道上,蜜雪冰城、瑞幸、各种零食加盟店并列而立,同品牌门店隔街相望。
那些曾以为挂上招牌就能稳住生活的返乡青年、宝妈、90后,如今却发现:
客流被不断分流,促销越打越狠,回本周期越来越长。
他们投进去的,是全家的积蓄;换回来的,是一场被设计好的内卷。
对许多县城中产来说,加盟一家连锁店,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资产配置。
而品牌方的招商话术,正是冲着这种“投资焦虑”精准设计的。
“回本周期短”“单店模型已验证”“总部全程扶持”,品牌在宣传时用这些看似专业的表述,不断强化一个暗示:这不是冒险,而是一笔稳赚的买卖。
更有甚者,一些“快招公司”打着知名品牌的旗号,专挑信息闭塞的县城下手。
一位22岁的大学毕业生想在山东县城开石锅拌饭店,本打算加盟“某村拌饭”,却接到一个自称“升级版”的电话:“运营模式一样,加盟费只要6万。”
比正牌便宜近50%,还承诺“总部选址、保证人流”。
他心动了。
对方派人到县城转了一圈,选定一处偏僻铺面,并承诺:“一天卖1000块没问题。”
他掏出父母给的15.26万元,付了加盟费、租金、转让费、装修款……
可店还没开张,品牌方就彻底失联。
这类“李鬼”品牌,正是加盟陷阱的重灾区。
它们不求长久经营,只求快速收割加盟费,然后换个名字,继续行骗。
如果说“李鬼”品牌是明目张胆的诈骗,那么,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一种更具迷惑性的误导正在社交媒体上蔓延。
而在抖音、小红书上,算法正把“95后宝妈加盟奶茶月入8万”“县城开零食店一年买房”这类视频,精准推送给搜索“创业”“副业”的年轻人。
这些由品牌方投放或早期加盟商拍摄的“成功学”,不违法,却构成一场系统性误导。
这些“成功学”视频与模糊承诺,共同编织了一张误导的大网。
你看到的“蓝海”,是大网抛出的诱饵;
你签下的合同,是大网收紧的绳索。
品牌方所谓的“区域保护”,往往只是口头承诺,合同里却写得很模糊;
说好的“全程扶持”,开业三天后督导就消失;
就连“快速回本”,都是建立在“日销8000”的理想模型上的,而现实是,连800都难做到。
更荒诞的是,有些早期加盟商,已从“受害者”变成“共谋者”。
在江西某县城,一位早期加盟商从2021年起,以每3~4个月一家的速度,开出7家零食加盟店,店和店之间距离不足800米。
他曾坦言,2020年毛利还能到20%,到2022年底,已压至18%。
如今,新的加盟商月纯利更是只有1万出头,回本需要5年。
不是他们看不清游戏规则,而是当手里的钱只能投向街边那块招牌时,哪怕知道是坑,也要往下跳。
当品牌把2万家门店写进IPO招股书,为上市敲钟做准备时,很少有人提起:
那些在县城老街默默关灯的店铺,那些退回老家继续打工的“创业者”,那些被“升级品牌”收割的积蓄……
他们的失败,是别人成功故事的底色。
这不是创业,而是一场明暗之间的转移:普通人把积蓄投进街边小店,品牌却用这些钱讲出一个“万店神话”,换来融资与估值。
要讲出这个神话,就必须快速扩张;要快速扩张,就必须放任扎堆、牺牲个体。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为了上市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更不是管理失控,而是商业模式的必然选择。
规模比利润重要,故事比真实重要,增长比存活重要。
多数人会输,是这套模式下的必然结果。
但在这场游戏中,并非所有人都在蒙眼走路。
有少数“职业加盟商”把加盟当作风险投资,他们找合伙人分摊成本,只做地方首店,观察品牌是否先“加密”再扩张,对他们而言,这是资产配置的一环。
但对更多普通人而言,这却是押上身家性命后,注定被稀释的回报。
县城不需要20家零食店。
它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是夫妻俩守着的小餐馆,是凌晨四点开门的早餐铺,是几十年不换招牌的老店。
可现实却是:品牌要规模,加盟商要翻身,房东要租金。
于是,县城成了试验场,普通人成了燃料。
有人靠加盟翻身,但更多人,只是完成了一场“自我献祭”。
他们不是败给市场,是败给了一场被设计好的游戏。
真正的投资,本该带来安心,而不是逼人赌上一切。
-END-
参考资料
1.新快报:《权威咨询机构沙利文:鸣鸣很忙全国门店数已破2万》
2.新周刊:《第一批县城加盟商,开始闭店了》
3.凤凰WEEKLY:《县城中产的「破产三件套」,它排第一》
作者:木言兮
编辑:柳叶叨叨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