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马智行楼天城:做不到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从谈起 | 智车星球

“2025年是Robotaxi量产元年。”

2025上海车展,小马智行发布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搭载该方案的三款 Robotaxi 车型(丰田铂智 4X、北汽极狐阿尔法 T5、广汽埃安霸王龙)首次集体亮相,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敢喊出「量产元年」,小马智行的底气源自「技术」「成本」

小马智行 CEO 彭军介绍,第七代系统实现100%车规级标准,设计寿命达10年60万公里;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其中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具备全场景感知能力,搭载 9 颗激光雷达、14 颗摄像头等六类传感器,搭配自研清洁方案,可应对雨、雪、雾及 "鬼探头" 等长尾场景。

△小马智行 CEO 彭军

小马智行 CTO 楼天城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自动驾驶L4技术在2022年底就已经成熟,而无人驾驶运营成本比人类更低的时间,在这一代量产车型上就会到来,同时小马智行也有望迎来「千辆规模」的运营盈亏平衡点

除了Robotaxi的问题之外,楼天城在采访中还分享了几个重要观点:

L2和L4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L2 做得越好,距离 L4 越远,反过来也是;

市场对L3的思考有非常重的L2的影子,但L3是不能拿出一个半成品去OTA的;

自动驾驶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中处在最先锋的应用了,没有比Robotaxi更好落地的应用,连这一方面都做不到的话,(那些做AGI的公司)一定不在牌桌上。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过编辑和调整):

L2和L4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

楼天城:我先简单做一个介绍,Robotaxi今天的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

给个概念,今天我们至少跑了50万小时,现在基本开去市中心了。落地高快速路,暴雨天也都能支持了。所以从技术性跟安全性上,两年半前是我们ready的时间点,也就是2022年底技术至少我觉得已经是接近满分的状态了

50万小时,我们把这个数看为「自动驾驶牌桌」,做到这个规模的公司,你在牌桌上,否则你可能还在牌桌之下。

媒体:您觉得今年工信部给L2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行业泼冷水,这是好事吗?

楼天城:我觉得之前有些宣传上的误区,政策在很好的引导行业发展。

车的硬件,如果跑了万小时的话是很可能失效的,为什么很多车厂叫“功能安全”之类的,其实就是因为它要处理硬件失效的情况。

我们已经开了50万个小时,肯定发生过很多失效的情况,但我们就算是零部件失效了,车辆也能安全带你回家。

大家可能觉得L4的车也是可以「人为介入」的,不是的,就算零部件出了失效,就算它坏了,也要安全带各位回家。

媒体:坏了怎么办?

楼天城:我们有「冗余」,你知道飞机上很多零部件也会失效的,但是我们坐飞机它也能带我们回家。

媒体:今年被认为是“L3量产的元年”,这也是大部分L2玩家今年要讲的新故事,这个东西您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吗?

楼天城:首先来说L2,L2现在基本上非常明显导向「成本优先」了,都在讲平权了。L3如果想比L2有更高的功能,确实要考虑不再依赖人,完全自己(驾驶)的这样一个方式了,这是对的。

但是基于L3本身,很多做法还是延续了L2的影子,让大家觉得很像L2的延续,但其实大家忽视了二者之间非常多的不同,关于这一点,有一些太反直觉的东西,之后我们找更合适的场合跟大家分享。

媒体提问:如果小马做L3,会怎么做?

楼天城:我真有一万辆Robotaxi在路上跑的时候,你不觉得L3其实很顺理成章吗?那个时候L3跑的难道不应该跟万辆车跑的是一个地方吗?

有一个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L4的车,每一次OTA,一定是产品成熟了,技术成熟地OTA出去,我绝对不敢把一个半成品OTA到L4车上,让用户帮我测测,那绝对不敢,因为L4用户根本没法测,测了就只能用生命测。

L3也是这样,L3也不能拿一个半成品出去OTA的。这种准备好后再OTA的做法是符合L4做法的。

媒体:车位到车位,是不是现在L2的极限。L2和L4之间是不是有一些技术壁垒,他们不管上多大的量也不会升维变成L4?

楼天城:简单来说“是”。「车位到车位」是一种产品的形式,终究会有一些时候让人来介入,这件事情它永远没有办法跨越。

换句话说,安全有一个「及格线」,L4的安全及格线很好说,你就可以认为是一个满分线,及格线就是满分线。

而这件事情在L2上差得非常远,而且这几年大家讲的都是「平权」,都是「成本」,没有再继续优化这件事情了。所以它其实根本过不了L4及格线,而且会越差越远。

就像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腿部肌肉都不一样,你短跑跑得越好,长跑越难成为专业选手,就像博尔特永远不会成为专业长跑选手。

媒体:我看到一些辅助驾驶供应商也在做自动驾驶。

楼天城:这个壁垒不是说你不能做,只是你要从头开始做,L2不会做着做着突然变成L4。

媒体:车企卷到最后发现L2已经无路可走了,会不会转向L4?

楼天城:任何企业,包括现在很多和自动驾驶没有什么关系的IT公司,也可以某一天突然决定开始做L4,任何企业都可以。

但是觉得单从竞争角度来说,IT公司更擅长。因为做L4需要的很多东西,比如说世界模型这些东西,本质上是需要AI的人才和对算力的把握,这些是IT公司更擅长的事情。

如果说这些车厂他卷不动L2要做L4的话,他需要把L4公司走过的路都要走一遍,要从头开始走,并不会因为他有一个什么基础就可以走得更快。

媒体:我今天也听到做辅助驾驶供应商跟我们说,如果说把L4的方法下放到辅助驾驶的话成本会很高。

楼天城:不仅如此,成本高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这个说得很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举个例子,其实人开车开得并不好,我个人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当年AI就是由AlphaGo这个故事开始的,我现在也经常看棋,现在已经叫Master了,我看Master下棋看不懂的话,第一反应是我太蠢了,我没看懂它下棋,是我水平不够。

今天我们的L4车已经出现这个情况了,很多人觉得你车怎么不这么开,我说是你开得太差了。

但是L2不能这样,因为L2用户绝不会觉得是他开得差,助手就是要为主人帮好忙。所以L4越做,这方面会越严重。

就等于如果说换成L2版的AlphaGo,我推荐你怎么下棋,但是每一步一定要在你的理解范围之内,所以它变得越智能,你反而变得越不理解。

所以两方面都有的,L2做得越好,距离L4越远,其实反面也是的

媒体:如果很多IT大厂切进来,小马智行如何去应对呢?

楼天城:如果说我们一起做服务的东西,做车载增值,这些都可以,甚至车上的广告都可以。

但是如果是车本身的驾驶技术,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们用了8年时间,即使它快一些,比如说用5年时间(能追上我们现在的程度),但是5年之后,这个市场早就不同了,这个时间差是很难被追上的。

这一代Robotaxi运营成本比人更低

媒体:您觉得现在无人驾驶运营成本已经比人类更低了吗?如果说没有的话,哪一年会实现呢?

楼天城:其实就是这一代,一定能实现。上一代产品硬件成本还比较贵,是做不到的。

(运营成本低于人类)这个过程有两个大的里程碑,第一要「去掉人」,如果有人的话肯定做不到,还有用「车规化量产」的硬件是另一步,这一代产品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媒体:能不能拆解一下,每辆车有多少单?

楼天城:我们每辆车每天有15单,但是这个数随着运营车辆的增加其实是可以增加的,现在不够高的原因是车少,接单的时间会比较长,会浪费很多时间,体验还差一点。

车多的话,订单压力并不明显,规模达到千辆车级别(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媒体:千辆的平衡点,哪个时间能达到那个点?

楼天城:我们这一款发布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点。

媒体:套件成本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

楼天城:相对来说,比上一代降低了70%,它全都是车规的价,比如我们的激光雷达,用的就是理想上的同款,我们的域控是蔚来上的芯片,所以加起来不会特别贵。

媒体:会完全自己运营,还是会跟其他公司一同运营?

楼天城:现在是一个混合的状态,我们自己有app和小程序在运营。像如祺、高德这样的平台,基本上我们也都入驻了,两个是混合的状态。

我们并不担心单量,有这些平台,单都接不过来。

媒体:第七代Robotaxi打车的定价呢?

楼天城:简单来说我们会定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价格。

我一直坚信AI应该提供好的产品,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不是把价格卷的更低。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服务是大家觉得的高质量的服务,然后收一个合理的价格。比如说我提供专车的服务,收优享的钱。

媒体:怎么吸引用户去坐我们的车辆呢?

楼天城:性价比肯定是更高的。Robotaxi一定有更好的服务。

比如说这是一个私密空间,并且它的驾驶能力是非常一致的。在这个好的体验的前提下,是一个相对优惠的价格。

我们在北京遇到一个很神奇的用户,他每天中午都打一趟我们的车,起点终点一样,去哪一个地方绕一圈再回来,我就想这个哥们是干吗的呢?我就去找了他,他说他中午想找个地方睡一觉,没有地方打盹,所以就打我们车睡一觉。

媒体:现在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开城数量越多,盈利时间周期会相应的往后推迟,或者说开城速度跟盈利点,你现在考虑哪一个更多一些?

楼天城:开城越多是会影响盈利点的。

首先是分散,你一个区域内的车变少了,服务质量变少了,盈利能力就下降了。

其次城市之间的盈利性也不同,为什么我们做北上广深,因为这就是中国司机收入最高的四个城市。

但是从驾驶能力上,不同城市之间,在L4领域其实差别不大。大家说L2的时候,说你能覆盖100个城市、200个城市,500个城市,但是L4不一样,L4哪怕在海外的泛化性都是非常好的。

L4关键是解决极端场景的,就是那些疯疯癫癫的,不太守规矩的人。不同国家正常人开车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疯子是一样的。

媒体:现阶段你会考虑哪一个因素更重要一些?

楼天城:我们只有这四个一线城市,中国城市的密集程度是远超过美国的,所以我没有必要扩到很多城市,我把中国四个大城市做完已经非常多了。

媒体:目前北美有一个草案,特别提到只要有5G云代驾的,都不能取得载人的资格,这个我们怎么看?

楼天城:这是一个伪概念,我不会以任何方式尝试云代驾的逻辑。

大家可能不知道云代驾需要的网费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我花十倍车的钱来雇一个云代驾,而且网络是很不稳定的。

而且云代驾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它做的判断也是有误差的。

我们也有远程,但你可以认为是我们的一个客服,他绝不会操作车,其他家,像Waymo也完全没有做过这个东西。

通用人工智能会经历自动驾驶一样的「真空期」

媒体:AGI这一两年具备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吗?从软件和硬件来说,能快速实现吗?

楼天城:AGI就是通用人工智能,我觉得它会经历自动驾驶一样的「真空期」,它如何过真空期我都还要打一个问号。

今天具身做很多展示,拍很多视频,看着很炫酷,今年OK,那明年呢?明年继续拍,后年呢?它总会到一个大家对于视频,对于demo麻木的状态。

到下一个节点,要真正商业化,也需要考虑很多长尾问题,这个过程中有很长时间的真空期。我这三年时间对外展示不了任何进展,这个时候有多少公司能撑过去?非常困难。

然后才是应用的价值,大家愿不愿意为它买单?这是另一回事。

这两个挑战都是自动驾驶曾经遭遇过的,因为我经历过,我知道有多困难,AGI肯定也是躲不掉的。

媒体:所有智驾的技术其实本身是通用的,我们会不会把我们的技术未来复用在机器人上?

楼天城:现在我先说“不”,至少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做具身智能的计划,不是因为技术不通用,而是我觉得自动驾驶是机器人领域最好落地的东西,如果这个做不到,那个无从谈起。

而且具身智能需要蜇伏更长的时间,需要有更多的积累。

大家会觉得在中国做技术是一个很难的点,一个技术研发要三五年的时间,很难有一个团队能够容忍他做那么久。比如说大的互联网公司,钱很多,但是不要说三年了,三个月不出东西老板就要找你了。

对于我来说,我也很累,我今天给投资人讲这个,下一次讲什么?过一年之后我跟投资人说我没有进展,你觉得投资人会怎么想你?所以都有这个压力。这就需要找真正懂这件事的合作伙伴。

媒体:越懂技术的人是不是对未来发展越持悲观的态度。马斯克说过,他说我们已经非常接近人工智能的极限了,但是他会觉得非常恐惧。

楼天城:人工智能的第一级已经过去了,第二级是Copilot,就是今天的DeepSeek、豆包,它是一种辅助工具,帮助你干事,但是决策还是要自己做。

第三级就是L4 Robotaxi,就是它来负责,不用人管,它自己解决,具身智能在AI的分级叫Agent。

下面一级的AI叫innovation AI,就是AI会自己创造发明,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事情,AI会自己创新了,你就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东西了,AI的威胁是源于这个。innovation AI再往后是AI会自己建立体系了,那是真正要开启硅基生命了。

媒体:所以您是认可他(马斯克)的?

楼天城:简单来说,我觉得人是拦不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科技   无从谈起   机器人   星球   马智   媒体   开城   成本   技术   时间   城市   东西   人工智能   量产   牌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