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文明遗存,其真实面貌与历史脉络一直是学界探索的焦点。过去一直将其定为古蜀文明,但争议不断,若将其定位为后夏文明,便能在诸多线索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四川盆地古文明发展路径。
三星堆遗址或古称南巢,考古表明,其早期居民可追溯至马家窑人。他们迁徙至此,因地处平原,大象成群,古人便如鸟一般在树上结巢而居。又因位于夏都之南,“南巢”之名由此而来。这里的先民采用十月太阳历,崇拜虎人,实为部分西王母之民沿河流迁徙至此建立的最早王国,孕育了独特的早期文化基因。
夏末商初,历史的转折为南巢古国带来了新的文明元素。汤放夏桀于南巢,夏桀被迫率领五百随属远离夏都,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玉礼文化和青铜文明。此时的南巢古国有两大族群:崇“虎人(西王母)”的原土著居民和崇“龙(伏羲)”的华夏居民。两者相互融合、和平共处、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三星堆文明”。由于地处偏远的四川盆地,与地处中原一带的商朝几乎没有战争和交流,三星堆文明得以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偏安一隅,不失桑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商末周初,武王灭商后,派芮伯邀请夏桀后裔巢伯主持公道。巢伯放下与商人的过节,并“荐殷于太庙”。同时,受周人影响,南巢的意识形态发生重大改变,先民们焚烧、砸坏大量祭祀品并集中掩埋,以此宣告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今人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奇奇怪怪的“器物坑”。
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成都平原遭遇洪水灾难,南巢先民被迫向西南高地迁移,这便是后来的彝族和白族。此后,来自甘肃南部的蜀人来到成都平原,治水并在此定居,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古蜀国。
历史的脉络继续延伸,公元前278年,秦将司马错率领十万巴蜀之众“浮江伐楚”,数万蜀人被带到今湖南常德一带,而脱离秦人控制的巴蜀之众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五蛮夷部落,也就是今天的苗族和土家族——其中苗族源自古蜀人,土家族源自古巴人。
从甘肃青海一带的马家窑人南下建立南巢古国,到夏桀带来的青铜文明和玉礼文化,再到后续向四川盆地西南高地的迁徙与演变,三星堆遗址作为后夏文明的脉络清晰可见,在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