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一句亲切点赞,让云南咖啡迅速火热出圈。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全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云南普洱,看看党建之笔4月23日刊发报道,点赞普洱党建赋能咖啡产业链发展,咖啡豆何以成为“金豆子”。
云南咖啡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30年前,目前主要分布在6个州市,其中,普洱市种植面积最大,占全省的53.59%。近些年来,普洱市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融入产业链发展,深化“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咖农”模式,持续筑牢产业发展基石,让一颗颗咖啡豆变成百姓致富的“金豆子”。
“党建+行业+产业”全链条赋能
“前一天提出贷款难的问题,第二天行业党委就协调金融监管局和银行上门对接,我们最终申请到50万元的兴咖贷。”由于收购金不够,抵押担保贷款难度大,每年咖啡采收季,都是咖农许保昌头疼的日子。在一次党建助企座谈会上,党建工作指导员了解这一难题后,以最快速度、最简方式帮助许保昌获得金融支持。
产业链党建,一头连着组织,一头连着产业。立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普洱市在产业园区建立党建引领市直部门“1+X”轮值服务企业机制,每月由党建工作指导员收集企业需求,组织市直部门到园区开展轮值服务;以党群组织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座谈会、培训和观摩等,通过面对面交流,为咖啡企业和农户纾难解困,做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总结评价、闭环服务。
为全力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市上下将组织堡垒建在链上、将协同发展融在链上、将服务资源聚在链上,采取龙头带建、同业共建、片区联建的方式,成立咖啡行业党委,同步建立咖啡馆联合党支部,形成“党建+行业+产业”全链条党建赋能模式,以产业链党建联建汇聚动能,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聚链成势农文旅协同发展
走进澜沧县东回镇精品咖啡生产基地,一整套智能化的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从咖啡豆智能色选到120公斤级别咖啡烘焙机,再到研磨、冷萃、分离、浓缩、冻干,全程自动化控制。
为更好推动咖啡产业发展,东回镇引进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引入明谦咖啡、乡村笔记等运营主体,构建“从种子到杯子”咖啡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社会助力”的建设机制,着力打造三产协同发展、农文旅贯通融合的综合性项目。
长期以来,普洱咖啡产业一直偏重种植业,二三产业发育不全,以销售低价原料为主,附加值不高。普洱市以精品咖啡为突破口,致力于提升咖啡品质,咖啡产业逐步向原料豆精品化、产品深加工化、一二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目前,通过打造咖啡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本土咖啡知名企业,大力建设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全市新建和提升改造咖啡鲜果加工厂86个、规上咖啡企业15家,精深加工后咖啡产值增加11.6%。
在思茅区美丽新村·有风咖谷咖啡庄园,游客不仅可以采摘、冲泡咖啡,体验从“一粒种子到一杯咖啡”的过程,还可以到村民家住宿、体验特色项目。“游客都说我们这咖啡好喝、民宿卫生,来了就不想走!”在咖啡庄园务工的村民黄玉兵说。
依托产业和生态优势,普洱市实施“咖啡+文旅”融合发展计划,通过党组织搭台、村企联营模式,探索打造一批集观光、采摘、加工、品尝、鉴赏于一体的咖啡庄园,有效推动普洱旅游从流动性观光、打卡式旅游到目的地休闲、沉浸式体验加速升级。去年以来,小凹子咖啡庄园、天宇咖啡庄园等咖啡庄园在社交媒体火速出圈,带动就业2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初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咖啡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联农带农共享发展成果
近期,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的咖啡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枝头上,咖啡鲜果累累,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咖啡产品价格显著上涨,每公斤的价格涨幅可观。
大开河村被称为咖啡专业村,全村种植面积达1.8万亩,建有4个咖啡庄园,咖啡产业年平均收入达1.2亿元。发展的背后,村党总支书记华红林功不可没。多年来,他带领村民蹚出一条咖啡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咖啡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普洱市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咖啡产业头雁计划,把咖啡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能手党员培养成党组织书记,持续扩大基层党组织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普遍建立咖啡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订单生产得红利,带动咖农持续增收。
党建强,产业兴。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从初级原料到多元业态,普洱市持续发展咖啡全产业链条,让咖啡香飘更远,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殷实。
先锋论坛: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赵风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乡村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地方振兴,一头连着群众致富。普洱市以党建引领咖啡全链条产业,实现地方发展、行业受益、企业群众获益,把一颗颗咖啡豆变成致富增收的“金豆子”,做法值得借鉴。
当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赛道竞争激烈,对于地方来说,既是机遇,亦为挑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把党建工作深度嵌入产业链发展各环节,成立产业链党建共同体,依托红色惠企服务团,解决好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需求。建强建好链上党组织,开展企业党支部、党员“双找”行动,以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等助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发挥链上农产品企业党支部书记、产业发展带头人的作用,以书记带党员、以党员带群众,同时积极回引在外大学生、企业家、党员人才等返乡,不断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大有可为前景舞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和收益率,一方面要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挖掘差异化打造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更要丰富产业业态,走协同多元发展之路。高位谋划、精心部署,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采摘住宿、观光旅游等农文旅融合模式,联动宣传、农业、文旅等部门资源,共同擦亮特色名片。举办党组织、党员干部“我为家乡代言”“党员干部乡村行”等活动,通过官方站台、干部直播等方式,助推本地特色产业出圈。
无论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链,还是创新多元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完善土地流转、技术和管理经验入股等机制,在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的基础上,有效增加农民多种收入。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成立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企业+村集体+种植户”等模式,通过多方合作提高抗风险能力,切实保障农民受益,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来 源丨潘学燕/文 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图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