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变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倒在印度的企业,那为什么一个个中企和外企纷纷从印度逃离呢?
保变电气退出印度市场的消息,这两天在业内激起不小水花,这家在特高压领域数一数二的中国企业,苦耕印度十二年,最终却以不足初始投资一半的价格卖掉子公司。

这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得失,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在印投资长期面临的现实困境, 时间拉回2012年,印度电网正值升级风口机会遍地。
当时的印度政府诚意十足,拿出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真金白银的优惠,大力招揽外资保变电气正是看中这点。

不仅运去先进设备,更是把整套生产线和技术手册都带了过去,手把手培养起一批本地工程师,可谓倾囊相授。
转折发生在2020年前后,随着“印度制造”战略加码,外资的光环逐渐褪色,保变电气在2019年提交的一份增资申请,竟被搁置了近一年半才获处理。

政府项目订单开始明显向本土企业倾斜,最让保变措手不及的是,昔日亲密合作的印度供应商阿特兰塔公司,在学走全部技术后摇身一变成了直接竞争对手。
最终反而由它出面,低价接盘了保变印度的资产,这样的剧情并非孤例,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工厂计划因“安全审查”卡壳。

上汽名爵在合资公司控制权上陷入漫长拉锯,上海电气则遭遇了巨额货款被拖欠、反而被对方索赔的窘境。
一桩桩事件叠加让不少企业对印度市场的评价从“潜力巨大”转向“风险难测”,潜力确实存在14亿人口的基础摆在那里。
但真实消费能力却是一道坎,印度月收入超过2000元人民币的人群占比不到1%,这直接制约了高端制造业的市场空间。

保变在印度生产的变压器,就因高端需求有限,导致其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即便是被印度政府寄予厚望的电子制造业,挑战也一点不少。
去年底一家为苹果代工的工厂突发火灾,直接打乱了iPhone 16的生产节奏,暴露出当地在生产安全监管和熟练技工培养上的短板。
目前印度的电子出口增长,多数仍集中在劳动密集的组装环节,高附加值零部件还得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近年已有超过3000家外资企业选择撤离印度,遍布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

资本市场的态度同样谨慎,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五月,印度股市出现了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出。
投资环境的核心终归是稳定和可预期,印度市场或许能提供诱人的短期优惠,但长期来看频繁变动的市场规则和日益强化的本土保护倾向,大幅抬高了经营的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供应链正从追求效率转向注重韧性与安全,企业在新设产能时无疑会更青睐那些规则透明、政策连贯的投资目的地。

网友们看了保变电气退出印度市场的新闻,纷纷吐槽自己的想法。
“这不明摆着嘛,先给点甜头引你进来,等技术学得差不多了,
“就该找理由‘关门打狗’了,从之前的手机产业链到现在的特高压套路都一样,心疼这些实打实去投资建厂的企业。”

“其实不能全怪别人套路深,咱们自己也得长个教训,出海投资,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核心家底一定得捂紧了,市场可以合作开拓,但核心技术就是命根子,不能一股脑全交出去,这学费不能白交啊!”
“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个数字,月入超过2000块的人口还不到1%?以前老听说印度市场大、潜力大,这下算是明白了,消费能力没跟上,光有人数确实撑不起高端制造业,东西造出来,卖给谁呢?”

“莫迪老仙的‘印度制造’口号喊得响,结果把老师傅们都吓跑了,这波操作属实没赢家,看看苹果生产线遇到的麻烦,就知道理想和现实差距有多大了。”
如果你是企业老板,面对印度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但营商环境复杂多变的市场,你会选择冒险进入,还是谨慎观望?你认为最关键要看重哪些条件?
信息来源:日经亚洲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