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周末大利好!下周一,这一板块要启动了,新热点?(附股)

今天(18号),奇瑞在全球创新大会上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全固态电池模组。

官方披露的关键参数为:电芯能量密度达到 600Wh/kg,配套整车续航可实现 1200–1300公里(CLTC 工况模拟值,非实测)。

该电池采用“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技术路线,现场展示了实物模组,引发行业关注。

这一发布并非孤立事件。

过去一个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陆续公布固态电池相关进展,显示出技术迭代正在加速。

站在当下,固态电池或许来到来一个技术突破点。

一、能量密度的跃迁,意味着什么?

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普遍在160–220Wh/kg之间,即便采用CTB、刀片电池等结构优化,也难突破300Wh/kg。

而奇瑞此次公布的600Wh/kg是电芯级数据,若模组效率达到80%,系统级仍可做到480Wh/kg以上——这是当前水平的两倍。

这意味着:

相同续航下,电池重量减半;

相同重量下,续航翻倍;

或者,在维持续航不变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电池成本或释放车内空间。

从工程角度看,600Wh/kg已进入电动车入与燃油车对比阶段。

一升汽油约释放9.5kWh能量,而当前电池仅约0.7kWh/L。

若固态电池实现高体积密度+高重量密度,电动车与燃油车的“能量代差”将实质性弥合。

这不仅是“跑得更远”,更是对整车设计逻辑的潜在重构,更轻的电池包可释放底盘空间、改善轴荷分配、降低能耗,提升综合性能。

二、解决固态电池的“界面稳定性”难题

9月17日,中科院金属所披露,其先进炭及二维材料研究部开发出一种新型柔性固态电解质。

实验数据显示,该电解质可承受两万次弯折拧成麻花状而不破裂,且仍保持离子传导能力。

这一特性对于应对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减少界面应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固态电解质普遍面临“脆性高、界面接触差”的问题,容易在循环中产生裂纹,导致内阻上升、性能衰减。

柔性电解质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通过材料设计提升结构适应性,从而增强长期循环稳定性。

换句话说:以前的固态电池像“玻璃杯”,现在的版本更像“硅胶杯”,耐摔耐折。

这项研究尚未进入量产阶段,但它验证了一个路径:用材料设计解决系统级问题

这是从“实验室样品”走向“可制造产品”的关键一步。

三、产业化节奏,可关注三个关键指标

尽管参数亮眼,但判断一项电池技术是否具备商业化前景,还需关注三个核心维度:

循环寿命:乘用车通常要求1500次以上,商用车或运营车辆需达3000次。目前多数全固态方案仍在500–1000次区间,仍有提升空间。

工作温度窗口:低温性能是固态电池普遍面临的挑战,能否在-20℃下正常充放电,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制造成本:新材料、新工艺往往伴随高成本。若单体成本显著高于现有体系,初期将仅限于高端车型应用。

目前官方尚未披露上述数据,推测该技术正处于中试向量产过渡的验证阶段。

参考行业普遍节奏,小批量装车预计在2027年前后,规模化应用可能要到2030年左右

但是奇瑞此次采用“原位聚合”体系,这是一种务实的折中策略,兼顾性能与可制造性。

再叠加中科院的柔性电解质成果,可以看出国内部分企业与科研机构近期披露的方案,呈现出更侧重工程落地、逐步迭代的特点。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固态电池不会一夜之间取代现有体系,但它代表了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演进方向。

我们保持关注,也保持耐心。

或许技术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热点   利好   下周   板块   周末   电池   固态   电解质   密度   能量   模组   柔性   技术   性能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