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这一曾经被年轻人独占的 “潮流领地”,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涉足。本应是便捷生活的新方式,却在一些不良商家的搅和下,变成了部分老人的 “甜蜜陷阱”,让人揪心不已。
不久前,一位大爷的网购经历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成功登上热搜。大爷在直播间里,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抢购到两把心仪的椅子。想象着新椅子舒适的模样,大爷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开车前往快递点取货。可当他满怀期待地打开包裹,那场景,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傻眼了。眼前的椅子,小得可怜,居然还没有巴掌大,与直播间展示的大气模样天差地别,就如同童话里的拇指姑娘的家具,让大爷哭笑不得。
此新闻一出,评论区瞬间像炸开的锅,网友们纷纷踊跃分享自家老人那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奇葩网购经历。看来,在面对网购这一新兴事物时,老人们似乎都陷入了相似的 “迷糊圈”,真可谓同一个世界,同一款父母。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同好奇的探索者,踏入网购这片新天地。他们有钱有闲,自然而然成了商家眼中待挖掘的 “金矿”。但当银发经济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在这场认知不对等的 “拔河比赛” 中,老年人却不幸成为了易受伤的弱势群体。
直播间里那一声声极具诱惑的 “买到就是赚到,快来秒杀”,仿佛是恶魔的低语;网店上那些打着 “物超所值,赔钱甩卖” 旗号的商品,恰似一个个伪装巧妙的陷阱;还有那看似稳赚不赔的资产投资宣传,更如隐藏在暗处的黑手,正一点点伸向老人们的钱包,企图掏空他们辛苦积攒的血汗钱。老年人一辈子勤俭节约,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像精明的管家一样精打细算。而很多不良商家恰恰抓住了老人的这种心理,在网店上摆出各种价格低得离谱的商品,如同在鱼钩上挂上诱人的鱼饵,等着老人们上钩。在 “低价诱惑” 这股强大的 “魔力” 下,老人们稍不留神,就如同待宰的羔羊,成了被割的 “韭菜”。
类似开头大爷这样的案例,在网络上可谓数不胜数。有老人在网购平台上,被那 “9.9 元买 10 斤大葱” 的超低价吸引,满心欢喜地下单,幻想着能收获满满一大捆大葱。可收到货时,却惊得合不拢嘴,所谓的 10 斤大葱,实际上只有 3 根,加起来也就一斤左右,这三根大葱孤零零地躺在包裹里,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与老人的期待相差甚远。
还有网友的爷爷,花 4 块 3 买了 10 个碟子,本以为能为家里增添实用的餐具,结果收到后,每个碟子小到让人咋舌,只能放一个瓜子,仿佛是为蚂蚁准备的餐具;花 8 块钱买的 200 多个福字,收到货才发现,每个福字只有拇指盖那么大,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如同微小的芝麻粒。更有老人被 “9 块 9 买 10 只大闸蟹” 的广告迷得晕头转向,果断下单,满心期待着肥美的大闸蟹,可收货后却发现,大闸蟹只有拇指大,在手中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就像一个个小玩具,与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些低价产品,看似是商家在做赔本生意,实际上却是精心设计的收割手段,如同狡猾的狐狸设下的圈套。商家深知老年人对价格敏感,对网购规则又不太熟悉,于是用亮眼的图片吸引他们的目光,像挥舞着魔法棒一样,让老人心动。可在商品描述中,却玩起了文字游戏,故意模糊商品尺寸、材质等关键信息,让老人在不知不觉中踏入陷阱。而且,很多平台把退货入口设置得极其隐蔽,就像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宝藏,很难被发现。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退货,即便发现收到的货物与预期相差甚远,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放弃退货,权当花钱买了个教训,给原本平静的生活添了一个苦涩的 “笑料”。
几块、几十块的损失,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或许还能勉强承受,就像被蚊子叮了一口,虽然不舒服但还能忍受。但要是涉及千元、万元的高价产品,那可就如同一场灾难,瞬间打破老人生活的平静。在老人网购圈中,最常见的高价产品当属保健品。博主王秋裤曾讲述过一位上海老人的真实故事,令人唏嘘不已。这位老人有房有存款,儿女也十分孝顺,生活水平本应不低,可却因深陷保健品的漩涡,彻底毁掉了自己原本美好的晚年生活。走进老人的家,那场景让人震惊不已,堆积如山的保健品占据了大量空间:两万多元的 “理疗床垫”,看起来普普通通,却被宣传得神乎其神;近六千元的艾灸椅,静静地摆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老人的盲目;还有单价上千元的 “神药”,一瓶瓶整齐地排列着,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
无论是电视广告、短视频、直播间,还是线下推销,只要产品宣传打着 “有益健康” 的旗号,老人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短短几年间,他不仅花光了全部积蓄,甚至还要变卖房产来满足购买这些产品的欲望。面对家人的苦口婆心劝阻和民警的耐心调解,老人却始终执迷不悟,仿佛被洗脑一般,沉浸在保健品能带来健康奇迹的幻想中。直到老人突发脑梗住院,才被迫停止了这场疯狂的购物行为。可当家里人为了老人的医药费试图退回部分保健品时,却发现大多数商家早已失联,如同人间蒸发,只留下老人和家人在原地懊悔。最终,老人买保健品花费的数十万元,仅追回了不到两千元,那微薄的退款,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微弱烛光,难以照亮老人和家人心中的阴霾。
在电商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 保健品就如同抓住了老年人心理弱点的 “救命稻草”,正好戳中他们的敏感神经,各路商家也趁机像饿狼扑食一样,大做文章。从直播间穿着白大褂,装模作样讲着各种养生秘籍的所谓 “专家”,到各种看似高级的资质、专利,他们如同魔术师一般,把普通的商品包装成具有神奇疗效的 “宝贝”,让老人们看得目不转睛,为之着迷。但老年人缺乏甄别这些证书、头衔真假的能力,他们往往只会相信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最终花巨款买回的,不过是一些吃不坏,但也没什么用的 “三无” 产品,就像用金子的价格买了一堆破铜烂铁。
然而,保健品骗局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隐蔽的套路,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紧紧盯着老年人口袋里的退休金。俗话说 “财帛动人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财富增值,对投资知识却知之甚少的弱点,如同狡猾的骗子,引导他们做投资。最常见的,便是打着 “高额回报” 的旗号,忽悠老年人投资古董字画。央视新闻就曾报道过古董直播的骗局,那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在直播间,主播们用 “一夜暴富”“稀缺珍品,价值飙升” 等极具诱惑性的话术,将一件件普通的工艺品吹嘘成价值连城的古董,仿佛在讲述天方夜谭。他们还伪造各类鉴定证书,找来所谓的 “业内专家” 站台背书,宣称商品会升值或承诺 “高价回收”。不少老人怀着对财富的美好憧憬,不惜拿出多年积蓄,甚至借钱、贷款,一头扎进这场投资骗局,如同飞蛾扑火,却不知前方是万丈深渊。
古董好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卖不出去摆在家里起码还能充个门面。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虚拟资产也成了诈骗的重灾区。骗子以投资股票、数字货币为幌子,通过伪造交易平台,篡改收益数据,营造出投资收益丰厚的假象,如同搭建了一个虚幻的空中楼阁,让老年人不知不觉掉入为他们量身打造的陷阱。澎湃新闻曾报道过一则 “虚拟资产投资骗局” 的案件。退休在家的张大爷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自称 “炒股大师” 的人,对方口若悬河,声称手握 “内部消息”,只要跟随他的指导投资,就能轻松获取高收益,仿佛在张大爷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大门。在对方的诱导下,张大爷下载了两款 APP,随后被拉进一个群里。
群里每天都有 “理财专家” 煞有其事地分析市场,还有 “客户” 晒出盈利截图,那些数字仿佛在张大爷眼前跳动,诱惑着他。看着其他人 “赚到钱了”,张大爷也开始心动,决定投资试试。可他并不知道,群里除了他自己,其他人全是演员,这场戏就是为他一人精心编排的。起初,在 “大师” 的指导下,张大爷的投资账户 “一路飘红”,甚至还能顺利提现小额收益,这让张大爷尝到了甜头,也放松了警惕。随后,对方以 “加仓博取更高收益” 为由,要求张大爷追加现金投资,为了多赚些养老钱,张大爷让妻子取出 30 万元现金,交给了对方派来的人。然而,当张大爷试图提现时,对方却以 “缴纳手续费” 为由继续索要钱财。这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被骗,可惜为时已晚。老两口最终只能报警求助,那 30 万元养老钱能否追回还未可知,他们的生活也因此陷入了困境,仿佛被阴霾笼罩。
虽然打着高收益的幌子,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资产投资在操作上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就像面对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然而,骗子们并未打算放过他们,转而将目光投向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在短视频平台上,他们精心炮制出各种连续剧式的情感大戏,如同制作一部部吸引人的肥皂剧。“老伴出轨,离婚时连锅碗瓢盆都要分走” 的狗血剧情;“辛苦养大的儿子,娶了媳妇就忘了娘” 的家庭矛盾;“老姐妹省吃俭用却被骗光积蓄” 的辛酸故事…… 剧情跌宕起伏,演员情绪饱满,老年人看得群情激奋,甚至老泪纵横,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剧情之中。但就在情绪被调动到最高点时,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推销产品,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掏空了钱包,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以及互联网的深度普及,老年群体在消费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宛如一颗逐渐升起的新星。截至 202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攀升至 3.1 亿,占总人口的 22%,这庞大的数字,就像一片广阔的森林,不容忽视。去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突破 9 亿大关,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群体的渗透率已达 69.8%,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网购大军。
各大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专为老年群体设计的商品,比如带有提醒功能的药盒,像贴心的小卫士一样,提醒老人按时服药;实时监测血压的智能手环,如同忠实的健康伙伴,时刻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电动轮椅等等,为老人的出行提供便利。还有很多软件推出了大字版、语言播报等功能,就像为老人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为老年人上网提供便利。老年用户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然而,在算法的围猎下,各种营销套路如同汹涌的潮水,“围追堵截” 着老年人,让他们防不胜防。便宜划算的商品,精心设计的营销内容,极具诱惑力的投资收益,像一个个迷人的漩涡,让他们渐渐沦陷,最后心甘情愿按下支付键。深陷网购陷阱的老人们,不仅要蒙受经济上的损失,还要承担心理上的悔意与自责,原本安宁的生活也因此被搅乱,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巨石,泛起层层涟漪。既然老年人上网是大势所趋,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守护他们的晚年则势在必行。社会、平台、家庭,任何一方都责无旁贷。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