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中国工人下手,传在2025年年底前,要将中国工人全部清退

视频里,工地大门锁死,一排以色列警车堵在门口,几十名中国工人站在街头,神情空白,没人吵闹,没人喊话,像是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

他们不是黑工,不是偷渡客,有合同、有签证、有工资卡,但现在,连进工地的权利都被收回了。

社交平台传出消息:以色列政府计划在2025年底前,全面清退所有中国劳工。这不是小道消息,也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正在蔓延的现实。

工地不让进,工作不让干,中国工人被逐出局

工人们一头雾水,可工地的变化太真实。多个项目暂停施工,有些项目干脆贴出通知写明“中国籍劳工暂停入场”,理由就是“安全审查”。

有人试图联系中介,中介也两手一摊,说是“政策变了”。以色列媒体的报道更直接:9月初,某中国建筑公司接到正式通知,停止322名中国工人的工作安排。

消息传开后,不少中国工人在社交媒体上求助。有人刚登陆不到三个月,还没挣回机票钱;有人贷款十几万交中介费,原本打算干两年还清债,如今连第一笔工资都没发齐。

更现实的是,工作许可被叫停后,签证就像废纸一张。哪怕人还在以色列,也随时可能被遣返,甚至留下“非法务工”的记录,再难进入其他国家。

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保守估计也有两三万人。他们多半来自中国中西部小城,靠借钱、卖地、砸锅卖铁凑齐中介费出国打工。以色列工资高,干两三年抵得上一家人几年收入。

如今政策一变,不仅血本无归,连家庭原本寄托的希望都被无情掐断。这不是个别人的悲剧,而是一整批人被系统性地踢出局。

表面上看,是政策调整;细细一想,像是清场。而且,这“清”得很有选择性。

防空洞不让躲、工地不让进,区别对待早已不是秘密

时间回到2024年6月,那时候以色列和伊朗火药味十足,防空警报一天响好几次。以色列城市的防空洞都打开了,居民纷纷避难。

但有一群人在爆炸声中还在工地上搬水泥——中国工人。警报一响,他们试图跑进防空洞,被人拦下来,说“这里不欢迎外国劳工”。

视频一传出,外界哗然。欧美媒体当时也有报道,但以色列政府没有任何改口和解释。防空洞事件之后,很多中国工人开始明白:在这儿打工,命不是命,合同也不是保护伞。

现在的清退令,和那次防空洞事件如出一辙。看似是安全为由,其实是人群筛选。印度劳工还在干、菲律宾工人没事、乌克兰工人继续拿工资,偏偏中国人被“暂停”。

如果说这不是歧视,那解释就只能更难听了。

有人说是以色列优先保障本国就业,但建筑业是外劳主力,本地人根本不愿干这些工种。更何况,清退的时间点、执行方式、舆论气氛,全都精准指向中国劳工。

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政策背后的态度问题。

把人从防空洞挡出去,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把人从工地赶出来,是对权益的掏空。这不是突然变脸,而是偏见的延续。

窜访台湾、清退工人,以色列正在打地缘政治的算盘

就在清退风波开始的几天前,以色列议员公开窜访台湾,还和赖清德会面、拍照、发推文。言辞里满是“台湾总统”、“民主伙伴”这类挑衅用语。

中国外交部立刻发出强烈谴责,明确指出这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严重损害中以关系。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2023年8月,以议员团就曾偷偷绕道窜台;2023年11月,台湾政客柯文哲公开称以色列“协助台湾培训网军”。

这些行为,早就不是个别议员的“个人行为”,而是持续性的政治操作。

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又来一波?因为以色列对中国立场不满。中国在联合国多次表态支持“两国方案”,呼吁停止对加沙的军事打击,还推动多边和谈,这让内塔尼亚胡政府不痛快。

于是,以色列开始玩“联动牌”:你支持巴勒斯坦,那我就踩你的红线;你在外交上不站我这边,那我就动你的海外利益。

这种打法,既能向国内展示“强硬外交”,又能借机制造压力,迫使中国在巴以问题上“保持沉默”。

清退中国工人,不只是经济手段,更是政治信号。以色列拿工人当筹码,用来敲打中国,把双边关系当成博弈棋盘。这种操作冷静、精准、不留痕,却极具破坏力。

工人只是开端,中以关系被悄悄推向临界点

中国工人不是第一次被动受伤,但这一次,被卷进的是整个中以关系的走向。

工人被清退,议员窜台,政策收紧,言辞挑衅,几件事叠在一起,背后的路线图就越来越清晰:以色列正在重新定义它对中国的态度。

以前,中以虽然不是盟友,但合作密切,尤其在科技、基建、农业等领域。中国企业在以色列投资不少,以方也从中获利颇丰。

可现在,以色列一边靠中国的钱发展基建,一边靠窜台来捞地缘政治红利。这种“骑墙式操作”,迟早要翻车。

中国必须给出实际回应,不是说几句“严重关切”就够了。台湾问题不容触碰,海外公民权益也不能被随便践踏。必要时,可以冻结相关合作项目,暂停中以商务洽谈,甚至重新评估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

更重要的是,要为被清退的中国工人提供帮助。外交渠道要介入,法律援助要跟上,安置机制要到位。不能让这群为家庭拼命的底层劳工,成为政治博弈中最不值钱的牺牲品。

以色列想打一场没有硝烟的“影响力战争”,中国也必须有能力、有手段、有底气地应对。

这场清退风波的本质,远不只是工地上的一纸通告,而是一次赤裸的政治试探。中国不能沉默,更不能退让。

只有当我们的反应足够清晰、强硬、有分量,才能让以色列明白,动中国工人就是动中国立场。中以关系的未来,不在于谁先喊话,而在于谁更敢捍卫底线。

信息来源:

以色列媒体《Haaretz》(国土报)2025年9月初,以色列政府要求某中国建筑公司解雇数百名中国籍工人,多个工地对中国工人限制入内,同时暂停新的工作许可审批,未说明恢复时间。

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外交部官网2025年9月,以色列议员团公开访问台湾地区,与赖清德会面,使用“台湾总统”等不当称谓,中国外交部发表强烈谴责声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以色列   中国   工地   防空洞   台湾   工人   议员   政治   劳工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