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凌晨两三点,一家人还在熟睡,隔壁的电视还亮着,房间里的灯没关,手机屏幕在床头闪着。
有人突然觉得胸口闷了一下,翻身时闷哼一声,再没了动静。
天亮后,家人发现他已经没了呼吸,脸色发青,心跳停了。
等120赶到,医生只说了一句:可能是猝死,走得太突然。
这类事不是新闻,甚至已经频繁得让人麻木,特别是30到50岁这个阶段,最容易猝不及防。
很多人白天还能说笑打字,晚上就彻底停摆,连点征兆都不给。
医生们越来越觉得,不是疾病来得快,是有些生活方式,正在“杀人于无形”。
夜里出事多,并不稀奇。心脑血管本来在夜间就更容易出问题。
交感神经系统进入低谷期,心率血压波动剧烈,假如这个时候身体还在高强度运行,那就相当于汽车半夜开高速,一路不减速,爆缸就是早晚的事。
问题是现在太多人觉得晚上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白天上班当工具人,晚上就得做回人。可这个“做回人”的方式,往往是用命在换。
最要命的习惯,是“躺着刷手机到凌晨”。很多人以为这不算什么,顶多眼睛累,头有点晕。
但其实这事对心脏的负担,比喝酒、抽烟还狠。蓝光刺激会让褪黑素分泌下降,睡意被强行打断,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你以为自己是在休息,其实整个神经系统还在工作。
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推送机制,每几秒一个新刺激,大脑在不断处理新内容,皮质层被激活,心跳频率和交感神经紧张度都上去了。
一份对上万人进行追踪的研究显示,睡前玩手机超过1小时的人,夜间心率平均值高出正常人约15%,而这类人群猝死风险高了接近2倍。
这种风险不是说你玩一次就倒,而是每天都在这样,身体连一点恢复的时间都没有。
很多心源性猝死人群,事后回看作息,几乎清一色都有“入睡前过度用脑”的特点。
第二个让人忽略的,是“夜宵+冷饮+空调”。这听着像是享受,其实是标准的“深夜死亡三件套”。
有人晚上11点饿了,点碗麻辣烫,再配杯冰奶茶,开着空调盖条被子,一边吃一边刷剧,觉得自己人生短暂也要爽一爽。
但这种状态下,肠胃被迫工作,交感神经被调动,外部低温让血管收缩,胃肠的血液供应又下降,心脏又得供血,又得维持体温平衡,一下子负担叠加。
有些人吃完直接倒头就睡,半夜心率骤降、心律不整,没几分钟就停止了呼吸。
有家医院统计过深夜猝死送医病例,发现60%以上在事发前2小时吃过高脂高糖的夜宵,并且处于空调直吹的环境中。
不是空调和夜宵有毒,而是人在深夜的“代谢能力”本身就差,你非要搞这些刺激,身体就吃不住。
还有一种被误解的“放松方式”是“泡脚或热水澡过头”。很多人晚上泡脚、泡澡,说是养生。
泡是没错,但别忘了节制。有些人水温高到烫脚发红,还泡半小时,完事直接倒床上睡。
这种热刺激让血管先扩张,泡完又迅速收缩,再加上夜间本就低血压,一来一回等于给心脏来了个“热冷负荷”。
尤其是老年人、三高人群,泡完脚就躺下,血压一低,脑供血不足,心率又慢,很容易诱发猝死。
有医生提出一个观点,叫“泡脚后低血压猝死综合征”,已经在不少病例中被验证。
特别是那些觉得泡完一身汗就是“排毒”,把自己逼到快晕了才肯停,结果真的“排”掉的是命。
最容易被年轻人忽视的,还有一个是“半夜情绪爆发”。
夜晚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特别是独处的深夜,很多人开始反复回忆、思考、焦虑。
刷社交媒体一看别人过得好,就觉得自己废;跟对象吵完架,压着火气睡不着;工作压力大,半夜躺着心跳都加快。
这些情绪不光是心理层面的,它会反映到生理上。皮质醇飙升,肾上腺素释放,心跳加速,血压不稳,有些人甚至出现阵发性心律失常。
有研究统计,情绪激动后12小时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会提升近30%。
而这类事件往往集中爆发在凌晨1点到3点之间。
有个程序员,晚上加完班在微博上发了几句负面情绪,躺下不到半小时人就没了,事后查不出基础病,连医生都说,这可能就是情绪诱发的“无结构性猝死”。
问题不是这些行为“绝对不能有”,而是人得知道底线在哪,不能天天拿“舒服”当理由,去挑战身体的极限。
很多猝死的人,在事发前其实都留过一些信号。比如白天困得不行,晚上却睡不着;走路时总觉得心跳快、头发涨;早上起床眼皮肿、头昏沉。
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已经进入“慢性失衡”状态。但人总以为只要没疼、没晕、没倒下,就没事,直到出事。
那问题来了,有人说自己年纪不大,平时也没啥基础病,就是晚上喜欢晚睡、玩手机、吃点夜宵,感觉挺健康的,那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已经“快到极限了”?
有没有什么指标或者身体反应是能提前告诉你“离猝死不远了”的?
答案是,真有。这类人群最该注意的,不是常规的心电图,而是“变异性心率(HRV)”“清晨血压变化”“夜间心率监测”和“晨起激素指标”。
比如夜间心率如果一直高于70,醒来心率反而降不下来,这说明交感神经在夜里没休息。
晨起血压超过135/85,是“非杓型血压”,说明晚上血压没下降,心脏负荷重;HRV持续降低,代表心脏自我调节能力在退化。
晨起时皮质醇如果异常高,也意味着夜里处于应激状态。这些信号都是身体在“求救”,不是没病,而是“快撑不住了”。
只要你留心身体,早干预,就还有得救。真怕的不是那种得病的人,而是那些以为自己没病,却天天把命当儿戏的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陈敏.心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究,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11-04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