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下雨天有些城市的马路会变成"河流"?为什么一场暴雨就能让整个城市瘫痪?我们的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极端天气的侵袭?
一些专家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中国的基建不能停,但不是继续往天上盖,而是该往地下修了!全国91000公里的下水道正在"呼救",它们比那些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更需要我们的关注。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为什么地下基础设施比地上建筑更重要?
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从远处望去,高楼林立,灯火辉煌。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160座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天际线让人惊叹,成为城市名片和骄傲。
但城市的真正健康状况,不能只看"面子",还要看"里子"。就像一个人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但如果内部器官有问题,再漂亮的外表也掩盖不了健康隐患。
2021年7月,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短短三天内,郑州降下了相当于一年降水量的雨水,城市迅速变成了"水城",地铁被淹,道路成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灾害暴露出我们城市排水系统的致命弱点——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说起城市基础设施,人们往往会想到高铁、机场、大桥等"明星工程",但很少有人会关注那些藏在地下的下水道系统。这些不起眼的管道其实是城市的"隐形英雄",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全国地下排水网络总长度达91,000公里——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与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比,实际上远远不够。更糟糕的是,这些排水管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建造的,设计标准低,材质老化严重,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而看看国外,日本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被称为"地下神殿",可以在短时间内疏导大量雨水;伦敦的维多利亚下水道系统虽建于19世纪,但因定期维护和升级,至今仍能高效运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确实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想象一下,如果这笔钱用于提前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不知道能改造多少公里的下水道网络,又能挽救多少生命和财产。
郑州的教训不是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城市内涝事件频发,每次灾害都是一堂代价昂贵的课。气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中国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而这一数字还在上升,2020至2023年间,年均损失已接近1500亿元。
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近50年来,中国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了约20%,且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加强城市排水能力建设,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在质量和覆盖率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住建部2023年的统计显示,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城市排水管网年龄超过30年,约15%的管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或堵塞。
分区域来看,情况更是参差不齐。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排水系统相对完善,但中西部城市、三四线城市以及老城区的排水设施普遍老旧。
新建小区的情况也不乐观。由于监管不严或开发商偷工减料,一些新建小区的排水设施存在严重问题。我曾走访过一个建成仅5年的高档小区,居民反映每逢大雨,地下车库就会进水,原因是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且施工质量不过关。
而在农村地区,排水设施更是缺乏。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如此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结构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存在明显的"重地上、轻地下"倾向。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过去十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中,用于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占比不足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
这种投资倾斜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地上项目更能展示政绩,一座闪亮的高楼或一条宽敞的大道能立刻改变城市面貌,为领导赢得赞誉;其次,地上项目往往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如商业地产开发;再次,我国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思维惯性,对已建成项目的后期维护投入不足。
此外,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技术要求高,没有直观的"显绩",在政绩考核导向下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
面对内涝挑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城市设计,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被列为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包括改造地下排水管网,还包括增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然而,海绵城市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如投资大、见效慢、技术要求高等。更关键的是,它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实现规划、建设、水务等多部门协同,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体制机制障碍。
好消息是,我国已经意识到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据了解,建设部门计划用十年时间,每年改造约一万公里下水道,最终完成全国91000公里地下排水网络的全面改造。
这一宏伟计划投资巨大。按照平均每公里改造成本200万元计算,总投资将达1800多亿元。虽然投资规模庞大,但与每年因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这笔投资无疑是值得的。
改造工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年代久远,缺乏精确的地下管线图;一些老城区地下空间复杂,管网改造可能影响其他设施;还有些地区地质条件特殊,施工难度大。
地下空间的利用远不止于排水系统。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地下空间的价值,并进行了广泛开发。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地下城是全球最大的地下连通系统,总长约32公里,连接了商场、办公楼、酒店、地铁站等设施,使居民可以在严寒冬季不必到室外就能完成日常活动。
东京的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给排水等管线集中布置,不仅节省空间,还便于统一管理和维护,大大减少了"马路拉链"现象。
相比之下,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还较低。据统计,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率仅为0.8立方米/平方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5立方米/平方米。这意味着我们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还有巨大潜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也需要从"地上"向"地下"转移。改造91000公里下水道不仅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必要手段,更是提升城市品质、保障居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相比于再建一座摩天大楼,改善地下基础设施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其带来的安全感和生活便利才是真正的民生福祉。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转变思路,不仅要关注城市的"面子",更要重视城市的"里子"。只有"面子"与"里子"协调发展,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韧性。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