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煤山上崇祯皇帝绝望的身影,一边是手握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按兵不动。
一边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一边是左良玉的个人荣辱。
他本可以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为何最终却选择冷眼旁观?
崇祯十七年,北京煤山,一根白绫结束了明朝276年的统治,一个时代也随之画上句号。
这位勤奋努力却命运不济的年轻皇帝,眼看国家动荡不安,农民军步步逼近,最终选择自杀以示忠诚,留下了一个让人叹息的历史悲剧。
临终前,他是否想起那个拥有八十万大军,却始终不肯前来救援的左良玉?
左良玉这个名字,就像一个难以摆脱的阴影,与明朝的灭亡紧密相连。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那么,左良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左良玉并非出身高贵,而是来自一个贫苦的武人家庭。1599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同年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苦。
年幼的左良玉由叔叔抚养长大,没接受过正规教育,识字不多,但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擅长骑射,精通兵法,很有将领的才能。
在动荡不安的明朝末年,左良玉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锋芒,成为乱世中的一颗耀眼新星。
当时的明朝已经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王朝内部,党派争斗不停歇,宦官势力过大,政治日益腐败,整个国家如同衰老之人,摇摇欲坠,气息微弱。这样的环境反而给了左良玉崭露头角的机会。
他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后金军队的入侵,通过战火的洗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军功,逐渐晋升,最终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控制着一方土地。
权力带来的快感使左良玉的心境发生改变,他开始把驻地当成自己的地盘,不再服从朝廷的命令,实际上成了一个独立的势力。
也许,他已经对这个腐败的王朝感到失望,忠诚与自身利益之间的选择开始变得微妙。
崇祯皇帝朱由检很努力,可惜还是改变不了大明的命运。他刚当皇帝时,国家已经非常糟糕。
魏忠贤的同伙还在作乱,控制着朝廷,外面又有农民起义和后金军队威胁,大明王朝随时可能崩溃。
他想让大明重新强大起来,恢复祖先的荣耀,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能够运用的资源也有限。
他信任袁崇焕、左良玉这些将军,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但他又控制不住这些掌握军队的大人物。
他杀了魏忠贤,想清除阉党势力,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有权势的人,让朝廷更加混乱。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得到了皇帝的极度信任。“九千岁”这个称呼,还有大臣们对他五拜三叩头的礼节,都说明他的权力非常大。
魏忠贤的同伙遍布朝廷内外,他们拉帮结派,打击和排挤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把大明王朝的政治搞得混乱不堪。
崇祯皇帝登基后,很清楚阉党的危害,下决心铲除他们。
但是,这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以这场斗争非常困难。
朝廷之上,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斗不止,互相排挤打击。他们更多地为自己着想,国家安危被抛在脑后。
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持续多年,你来我往,互相倾轧,把朝廷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场所。
他们热衷于争夺权力,相互攻击指责,却对百姓的苦难漠不关心,熟视无睹。
这种自私和短视,最终将整个王朝推向了深渊。
朝廷里权力争夺激烈,所有人都身不由己。
督军杨嗣昌一直对左良玉的嚣张态度不满,觉得他功劳太大不好控制,想让贺人龙取代他。
杨嗣昌曾许诺贺人龙:“如果你表现出色,那就让你代替左良玉的职务。”但左良玉战功显著,在平利、玛瑙山等地打败农民军,一时威风八面。
杨嗣昌的计划没能成功,只能违背承诺,对贺人龙说:“情况有变,接替左良玉职务的事情就之后再说吧。”
贺人龙恼火地把事情告诉了左良玉,“杨嗣昌早就看不惯你了,他早就想要我取代你的位置。”
这段话的挑拨,使得那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张。
之后的川陕大战中,左良玉竟然不听杨嗣昌的命令,九次催促都不管用,故意不行动。
这直接导致明军失去了绝佳的机会,最终襄阳失陷,襄王朱翊铭被杀,杨嗣昌也因此忧愤而亡。
这种党争,一方面削弱了明朝的军队实力,另一方面也让朝廷内部矛盾更加严重,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崇祯皇帝知道左良玉不好控制,但是也毫无办法。
他需要左良玉的军队去对抗农民军和后金军队,只能一直忍让,甚至给左良玉升官,希望能够拉拢住这位掌握重兵的将领。
李自成的军队声势浩大,接连攻占城池,直逼北京城下。
崇祯皇帝非常着急,多次向左良玉请求支援,甚至答应事成之后,让他父子世代镇守武昌,还承诺分封土地,给予他如同古代诸侯一样的权力。
然而,左良玉始终没有行动。
他清楚李自成的强大,也明白救援崇祯风险极大。
与其为了一个快要灭亡的王朝而损失自己的力量,不如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在乱世中寻找更大的好处。
“我是朝廷最忠诚的臣子,必须完全听从朝廷的命令。朝廷没有批准我的出兵计划,我怎么敢擅自出兵呢?”左良玉这样辩解,把自己的不作为推给朝廷,他的虚伪和狡猾显露无疑。
他呈上的所谓出兵计划,其实不过是缓兵之计,毫无诚意可言。对他来说,崇祯皇帝的生死安危,远远比不上自己的切身利益。
说不定,他早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独立的统治者,而不是效忠于大明的臣子了。
这种行为,摆明了就是敷衍了事,只想蒙混过关。
崇祯皇帝去世的消息传来,左良玉表现得非常悲痛,大声哭泣,还组织士兵们一起哀悼。但这只是他装出来的,实际上他想借机在动荡的局势中捞取更多权力。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左良玉的手下劝他称帝,他表面上拒绝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心为南明效力。
他把崇祯皇帝赏赐的金银分给手下,哭着说自己忠心耿耿,但这又是一场戏。
在东林党的怂恿下,他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攻打南京,使得南明更加混乱,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政权更加危险。
最终,左良玉在军中病逝,他的儿子左梦庚投降了清朝,清朝得以迅速扩张,凡是反抗的就被杀掉,顺从的就得到重用。
张廷玉评价说,即便某人背叛祖国,残害旧主,但只要对我们有利,就不得不承认他的功劳。
这话虽然直接,却也透露出清朝官方对左良玉的厌恶。
左良玉本是保家卫国的将领,最终却变成祸乱天下的军阀,他的转变也反映了明朝衰败的一个侧面。
他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困苦,连年遭受战争的摧残,无数次遭到掠夺,生活毫无希望。百姓编出歌谣“左良玉,左良玉,食人肉,饮人血”,表达对他的控诉。
左良玉最终的选择,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许是出于膨胀的野心,但他因此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后人的批评。
信息来源:
《明史·左良玉传》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