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AI眼镜火出圈!背后的中国供应链藏着大秘密

随着人们对科技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11月27日,夸克AI眼镜正式发布,首发提供S1、G1两大系列共六款单品。其中,S1为阿里首款自研旗舰双显AI眼镜。

这副搭载“千问”对话助手且重量仅51克的智能眼镜,把近眼显示和AI能力揉进日常穿戴,展示了中国智能供应链的“隐藏实力”。夸克AI眼镜S1在“双11”预售期间,位列天猫智能眼镜品牌、智能眼镜店铺、XR品类榜销量第一。

夸克AI眼镜的热销,背后是中国智能供应链的集体胜利。从全球最小的AR光引擎到纳米级精度的一体化镜片,从高密度柔性电路板到AI生态的深度整合……这一明星产品诞生背后,是中国供应链企业“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和工程能力,也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生动注脚。

创新时刻:“轻量化”背后,藏着这些“黑科技”

夸克AI眼镜把智能眼镜从“小众尝鲜玩具”,变成了“人人想用的AI助手”,实现“好戴又好用”的产品理念。“我们不做猎奇设备,而是要打造走进日常的智能助手。”夸克AI眼镜产品负责人的表述,精准定位了这一产品的创新逻辑。

在硬件形态上,51克的整镜重量堪称“行业标杆”——尤其在功能满载的情况下,这一重量与普通近视眼镜相当,背后则是三家核心企业的协同攻关。JBD提供的全球量产最小AR光引擎,其体积仅0.15立方厘米,较上一代缩小50%,得以无缝嵌入镜腿桩头。

“阿里提出的小型化需求极具挑战性,我们历经40版设计迭代,重新优化封装与光学结构才达成目标。”JBD首席运营官徐慧文透露。

至格科技研发的衍射光波导片同样关键:0.7毫米的厚度、不足4克的重量,却能实现4000尼特以上入眼亮度,户外强光下仍清晰可见。“我们通过二维光栅技术攻克漏光难题,社交距离下几乎看不到镜片内的光学结构。”至格科技CEO孟祥峰补充道。

夸克AI眼镜研发制造过程中,光学体验的革新程度亦颠覆行业认知。康耐特首创的一体化贴合技术,将近视镜片与波导片无缝融合,解决了传统智能眼镜“后装配镜”的厚重问题。

“这款镜片实现视光与显示功能一体化,光学精度达纳米级,透光率超98%。”康耐特董事长费铮翔介绍,公司为夸克定制了几百万个SKU的个性化方案,2-3天即可完成定制交付。

嘉联益总经理陈其宏表示,公司为夸克AI眼镜定制的七层柔性电路板(FPC)是轻量化的关键支撑。“3.3毫米厚的镜框内要实现AR光引擎、传感器、电池等多组件的信号互联,传统刚性电路板根本无法适配。”他介绍,这款FPC采用高密度布线(线宽线距≤0.1毫米),特殊封装抗弯折,信号传输稳定,良率超99.2%。

再炫的技术,也要解决一个核心命题——有用。背靠阿里生态的夸克AI眼镜拥有天然优势。试想一个场景:当“夸克AI眼镜”被语音唤醒后,淘宝、支付宝、高德、飞猪等阿里生态产品都将无缝接入。双光机视距调节、骨传导麦克风等设计同样保障了交互精准。

此外,续航能力也是这款AI眼镜的关键优势。该产品“双电池+热插拔换电”的续航组合,可有效缓解“续航焦虑”。令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点。“夸克AI眼镜的轻量化程度和续航能力都突破了行业现状。”王来春说。

当硬件轻量化、续航能力与AI功能融合,行业也将迎来爆发拐点。智能眼镜行业观察人士朱殿荣表示:“智能眼镜的核心突破,在于平衡了技术性能与用户体验,夸克将AR光学、AI能力与日常穿戴属性深度整合,恰好击中了消费级市场的核心需求。”

供应链共振:一场中国智造的“协同突围战”

夸克AI眼镜从诞生到“爆火”,一路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中国智能供应链的“集体胜利”。从核心零件到组装测试,诸多供应链企业组成“最强战队”,搭起了完整产业链。其中,JBD、至格科技、康耐特、立讯精密等核心厂商更因为这场合作,实现了产能与技术双跃升。

JBD与夸克的合作堪称技术适配典范。作为全球唯一批量生产MicroLED微显示屏的企业,其2021年便与阿里开启技术对接。“当时我们已有微显示技术雏形,但阿里的产品定义让我们明确了优化方向。”徐慧文回忆,针对夸克的轻量化需求,JBD团队将光引擎功耗控制在100mW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

放眼全球,JBD在光引擎领域的技术攻坚已达10年之久,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需求让它迎来爆发式增长。现在全球近50款AR眼镜,都在用它家的光引擎,妥妥的行业“隐形冠军”。

至格科技则借这场合作,再现“国产替代”突破应用的里程碑。这家来自清华大学的技术孵化企业,打破了国外光波导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二维光栅技术,攻克漏光抑制、彩虹纹消除等行业难题。“两年前,我们就建成了国内首条衍射光波导全自动批量生产线。”孟祥峰透露。

他表示,与夸克AI眼镜团队进行了6个月的联合攻关,通过改进直光栅结构,将波导效率提升300%,非光栅区域透光率达98.5%,接近蔡司高端镜片水平,实现了光学性能与佩戴体验的平衡。连美国的一些智能眼镜也主动找过来寻求合作。

借助AI眼镜,传统制造企业也找到了新增长点。拥有30年历史的树脂镜片龙头康耐特,为适配夸克AI眼镜需求,加速研发数字化加工技术。“传统镜片制造无法满足智能眼镜复合功能需求,我们实现了多个光学组建的一体成型。”费铮翔表示,放眼全球,目前这种技术仅康耐特能量产。

配套企业中,每个环节都堪称顶配级“开挂”。“不出长三角,就能完成所有核心部件采购与测试。”孟祥峰说,这种地理集聚效应让研发迭代速度较海外企业快3倍。陈其宏透露,依托长三角产业链集群优势,嘉联益实现从样品到量产的周期压缩至45天,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50%。

他说,与夸克的合作采用“需求前置+快速迭代”模式。“2024年初我们就介入产品定义阶段,根据夸克轻量化、低功耗的需求,联合夸克技术团队优化电路设计32版。”

产业联动过程中,阿里的生态赋能不可或缺。徐慧文的评价颇具代表性:“夸克和我们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关系,而是共同定义产品、分担风险的战略伙伴。”

佰维存储副总裁张剑强调,与阿里的生态协同是效率提升的关键。依托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实时获取夸克AI眼镜生产、库存数据,以销定产。大促前2个月提前启动芯片生产,按组装节奏分批次交付,既无库存积压,又保障供货,交付准时率从95%提升至99.5%。

未来:智能眼镜的“iPhone时刻”何时到来?

夸克AI眼镜热销,让行业对智能眼镜的“iPhone时刻”充满期待。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4000万台。中国市场五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55.6%,增速全球第一。阿里此时入局,正面对标Meta、雷鸟创新等企业,推动“百镜大战”走向白热化。

市场爆发的基础已逐步夯实。“单一产品百万台销量,1-2年就能实现。”徐慧文的信心源于订单变化,JBD今年收到的AI眼镜相关订单较去年增长5倍。孟祥峰则给出具体预期:“从几千套到几万套,再到10万套以上订单,明年市场规模预计翻数倍。”

这其中,成本下降成为重要推手。夸克供应链通过规模化生产,核心部件成本较研发初期下降30%。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要实现手机级普及(年出货10亿级)仍需时日。“从百万级到十亿级,大概需要十年,这与手机普及路径相似。”徐慧文认为当前处于“iPhone时刻前一代”,技术与生态尚需成熟。孟祥峰也表示:“成为必需品需解决AI生态丰富度与成本控制,5年才能形成稳定格局。”

一个行业共识是,智能眼镜将经历“轻量AI→AI+AR单绿显示→AI+AR双目全彩”三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一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中,技术迭代将成为破局关键。

“硬件进步将为AI生态提供更好载体。”徐慧文指出,MicroLED彩色化后,应用场景将从信息提示拓展到多媒体沉浸体验,但AI生态还需完善,现在AI功能不够丝滑,翻译、交互仍有优化空间。徐慧文说,当AI解决“无手输出”难题,实现精准语音指令转化,这一赛道将迎来真正爆发。

“生态建设不能只靠硬件厂商单打独斗,需要联合互联网平台构建开放生态,尤其是社交、办公软件等高频应用的适配,将直接决定智能眼镜的用户粘性。”朱殿荣进一步分析。

眼下,围绕供应链的产能布局已提前启动,中国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日益凸显,“海外巨头研发周期长,协同性不足,中国企业已占据80%市场份额。”徐慧文透露。孟祥峰强调“设计+制造”垂直整合优势:“6个月完成从0到1研发交付,这是海外企业无法比拟的。”

如一位受访供应链企业高管所言,“从青铜器到智能硬件,中国制造始终深耕。智能眼镜的突围,正是中国智造的缩影。”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当智能眼镜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或许会记得,这场革命的起点,是中国供应链企业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突破。

中国制造,正以创新之名,重塑全球智能硬件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数码   夸克   中国   眼镜   秘密   智能   阿里   技术   波导   生态   镜片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