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警报”再次拉响,这次是没人愿意再生了,专家奇葩建议频出

文|清扬

编辑|清扬


众所周知,中国近几年人口都是负增长,今年的人口总数已降至14亿,新生儿数量也从千万人次暴跌到百万,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人口警报”再次拉响

面对这一情况,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建议,但建议还未实施,就引发了网友强烈不满,吐嘈声一片,不少人说“这不是解决办法,而是道德绑架,让专家先生孩子。”

专家们都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的有效性真如网友说的那么差吗?

药方开给空气,病根烂在土里

两种声音,一个困局,正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激烈碰撞。

一边是官方接连推出的生育激励措施和学者们石破天惊的“奇策”,另一边,却是网络上无数年轻人对“生不起、养不起”的集体叹息与共鸣。

中国人口的“红色警报”早已不是新闻,从2016年1786万的生育小高峰,到2018年跌破1500万,再到2024年那近乎腰斩的954万,每一组数字都像沉重的鼓点,敲打着社会的神经。

问题的症结,或许不在于缺少政策或建议,而在于许多递上来的“药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准真正的“病根”。

许多引发轩然大波的专家建议,其根本性的谬误,就在于将一个关乎个体生存挣扎的现实难题,错误地诊断为了一个宏大叙事下的结构性问题。

他们仿佛在云端开药,却不知病根早已深埋在普通人的泥土里。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的“一妻多夫”制,试图用调整“婚姻市场供需关系”的思路来应对男女比例失衡。

无独有偶,厦门大学的学者丁长发也建议通过“引进”外国女性来解决问题。这些建议听起来像是在下一盘大棋,试图通过宏观调控来匹配人口资源

然而,这些宏大叙事在现实面前显得无比苍白,它们引发的普遍反感,恰恰暴露了其与现实的严重脱节。

因为对于当下的许多年轻人来说,问题根本不是找不到伴侣,而是他们连踏入婚姻这座“市场”的入场券都买不起了。

这张“入场券”的代价有多高昂?

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西,曾出现过68万的天价彩礼,这笔钱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

而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30,这意味着年轻人需要掏空祖孙三代的“六个钱包”,再背上长达几十年的沉重房贷,才可能换来一个安身之所。

即便勉强买到了“入场券”,家庭的“运营成本”更是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一场残酷惩罚

数据显示,女性每生育一个孩子,工资率就会下降12%到17%,这被称为“生育的工资惩罚”

企业在招聘时倾向于拒绝“未婚未育”的女性求职者,早已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女性一旦怀孕生子,就可能面临岗位被替代、职业被边缘化、晋升通道被堵死等一系列困境。

所以你看,病根根本不在于“谁和谁结婚”或者“缺不缺新娘”,而是在于个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已经彻底丧失了组建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底气和勇气

把一个经济生存问题误诊为婚姻制度问题,开出的药方自然只能是给空气看病。

面对年轻人的“不配合”,一些政策和建议的逻辑,似乎也陷入了误区。

无论是挥舞大棒进行惩罚,还是拿出胡萝卜进行奖励,其底层逻辑都停留在将生育视为一种可以被外部力量轻易操控的“行为”,而不是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选择”。

“倒逼”的逻辑首先被证明是条死路,厦门大学的另一位学者赵燕菁,曾提出将生育状况与养老金和保障房资格挂钩的“惩罚”机制。

这个建议一出,立刻激起了年轻群体的强烈愤怒。大家的反问很简单:生育是公民的权利,而非强制履行的义务,凭什么要用惩罚的手段来胁迫?

这种思路非但无法促进生育,反而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对立,也让个体对公共政策的信任感降至冰点。这哪是什么药方,分明是一剂加剧社会矛盾的毒药

大棒不好使,那“真金白银”的胡萝卜呢?

近年来,各地政府确实拿出了诚意。广东为三孩家庭提供5000元一次性奖励,外加每月几百元的育儿补贴。

深圳更是给出了全国最高标准,每个孩子每月补贴1000元,直到三岁。武汉则承诺三孩家庭每年可领一万元,连领六年,总计六万元。

必须承认,这些政策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说明决策者看到了经济压力这个核心痛点。

在宁夏,实施生育补贴后,2024年的出生人口同比增长了10%,证明这种“输血”式的激励,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

然而,这种效果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与高昂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总成本相比,这些补贴不过是杯水车薪,它们能解一时之急,却无法根除年轻人对未来长达数十年的深刻不安全感。

这就好比给一个造血功能衰竭的病人不断输血,虽然能维持生命体征,却永远无法让他真正恢复健康。治标不治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出路,必须超越“给钱给政策”的单一思维。

我们需要从“碎片化”的援助,转向构建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能够系统性分担个体养育风险的社会支持生态。

看看我们当下的政策短板,就能理解什么叫“孤岛效应”

普惠性托育园数量严重不足,“一位难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孩子生下来谁带?成了压在双职工家庭头上的第一座大山。

针对职场性别歧视的法规虽然早已出台,但实际执法却常常“雷声大雨点小”。

杭州对歧视育龄女性的企业处以5万元罚款,这种力度的处罚在巨大的用人成本面前,几乎不构成任何刚性约束。

这些支持政策就像一座座漂浮在海上的孤岛,彼此之间无法连接,形不成联动效应。年轻的父母们,依然感觉自己是在一片汪洋中独自挣扎。

要改变这一切,我们需要的是建起一片稳固的“大陆”

在硬件层面,我们应该将普惠性托育服务,提升到类似“九年义务教育”那样的公共基础设施战略高度来建设。

国家必须下场,从根本上解决“没人带孩子”这个最基础、最刚性的难题。

在软件层面,我们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执法机制,让反性别歧视的法律真正“长出牙齿”

要让企业明白,歧视生育女性不是一道划算的经济选择题,而是一条不可触碰的法律高压线,以此来保障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安全感。

更深层次的,是在文化层面倡导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养育子女,从来不只是一个家庭的私事,它更是关乎整个社会未来的公共事业

这份责任,需要企业、社区和政府共同来承担。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找到启示。在推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国家曾以强大的决心和系统性的社会动员来控制人口增长。

如今,促进生育,同样需要同等级别的、系统性的决心和投入,只不过,这一次我们的方向完全相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口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它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增减游戏。

专家和决策者们需要做的,是真正放下那些宏大而空洞的叙事,俯下身来,倾听这一代年轻人最真实、最沉重的焦虑

笔者观点

其实,要拿到“人口警报”这把钥匙,并没有专家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他们将问题放在人民基础上,答案自然就显而易见。

解决生育问题,不在于设计出多么精巧的催生技巧,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去建设一个让普通人敢于梦想未来、敢于承担责任、并且能够获得坚实依靠的社会。

当“生得起、养得好”从一句口号变成普遍的社会现实,当年轻人不再为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而终日惶恐,生育意愿的复苏,自然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育儿   奇葩   警报   人口   建议   专家   女性   病根   社会   个体   药方   政策   年轻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