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0年初,新中国政府将特赦后的溥仪安排至北京植物园工作,这一安排是周恩来总理在征询溥仪个人意愿后,结合其兴趣与实际情况作出的特别决定。
那时的溥仪对旁人仍以"皇上"称呼他极为反感,更不愿接受前清遗老们沿袭旧制行跪拜礼。
在一次出席周恩来总理宴请外宾的场合中,溥仪郑重地宣布自己现在是:"今日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溥仪”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这是1924年,18岁的溥仪在翊坤宫前的罕见的留影,这些照片出自英国摄影师汤姆森之手。
瞧溥仪这身姿,他身着一套笔挺的戎装,往昔的长辫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利落的平头,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脚蹬一双锃亮的高脚皮靴,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光芒,手上还拿着一把半人高的军刀,威风凛凛。
这般模样,任谁见了,都难以将他与曾经那个身份联系起来——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退位后的溥仪被称为逊帝,仍旧被准许住在紫禁城里。
但前廷象征皇帝治理天下、主持朝政和皇权威仪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武英殿、文华殿已经不属于他,而被规划为中华民国的古物陈列所,溥仪的天地仅限于紫禁城的“后院”,以及神武门再往北的景山。
往昔高高在上、尊享无上权威的皇帝,实则已然沦为囚徒。
那么溥仪当时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先看看他的早餐。
随着太监那高亢而悠长的呼喊"传膳——",溥仪皇帝的晨间御膳便开始了,数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排列成传膳队形,他们或抬着膳桌,或捧着朱漆描金的食盒,宛如一条蜿蜒的龙队,浩浩荡荡直奔养心殿。
据清宫膳房档案所载,溥仪在位时的早膳极为丰盛,竟有二十六道佳肴,山珍海味之珍稀,丝毫不逊于其先祖御膳之规格。
溥仪进宫到被冯玉祥逐出宫的16年帝王生涯里,清朝衰败的命运并未影响到他的吃穿用度。
正当小皇帝逐渐对深宫生活感到厌烦时,14岁那年,宫里来了一位英国人庄士敦,对他影响极大,在庄士敦的熏陶下,溥仪的生活开始走向西化。
1921年,对西方生活方式满怀憧憬的溥仪,毅然决定对宫廷生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下令撤销了宫中那座耗费巨资、却让他食之无味的御膳房。
随后,他将储秀宫后殿的丽景轩精心改造成了一间番菜房,这里不仅配备了西式餐桌、高背椅以及全套西餐具,还增添了咖啡桌椅、日本银质茶具,甚至还有一架钢琴,处处彰显着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那时,空旷寂寥的紫禁城中,时常回荡着溥仪与婉容的欢声笑语,他们一同在宫道上骑行,于庭院中打球,还共品西式佳肴。
溥仪、婉容以及文绣,这些末代小朝廷的掌权者,在这座古老宫殿里留下了他们最后的、肆意挥洒的青春岁月。
但这种安享尊荣的生活所造成的花销,没落的小朝廷承担得起吗?
溥仪曾亲自算过总账,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仅一个月消耗的猪肉、猪油、鸡鸭、鱼虾蛋品就上万只,花销白银14794两,显然,这些银子除被贪污中饱私囊外,几乎都为彰显帝王之尊而被挥霍殆尽。
在此之前,虽然溥仪曾撤销御膳房,设立野意膳房与番菜房,仅饮食一项每月已经比之前节省八万多元,但仍入不敷出,溥仪不得不把膳费定为每月四千元,减少每餐种类,尽管这样,还是维持不下去,1924年,溥仪不得不撤去番菜坊。
就在溥仪撤销象征着西化生活的番菜坊不久,紫禁城就匆匆地与它的最后一任主人告别,末代皇帝溥仪的宫廷生涯就此结束。
如果说其他皇帝被巍峨的紫禁城困住是一种无法抗争的人生悲剧,那溥仪的囚徒生活则又有一丝荒诞和滑稽。
他退位后,外面是一个叫中华民国的新政权,而在紫禁城的“后院”里,他仍被允许保持皇帝的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和皇家威仪,仍有三千名太监照顾他的生活,遗老遗少仍对他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溥仪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紫禁城度过的,幼年,他或许很享受做皇帝九五至尊的感觉,但懂事后的他慢慢发觉,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一个摆设罢了,红墙里的一切,与外面的轰轰烈烈比起来,愈发像一潭腐朽的、泛不起丝毫涟漪的死水。
他愈渴望外面的世界,就愈对红墙里的一切感到厌恶,少年叛逆的心性与对命运的抗争交织在一起,使溥仪做出诸多在保守派眼中惊世骇俗之举:为学自行车锯掉宫门槛,执意剪辫,于紫禁城装电话、购汽车,且聘请外国人任教……
然而,刚让人能津津乐道的,还有他那悲惨的婚姻,溥仪结婚和婉容这一年两人都是17岁,溥仪当时为清朝皇帝,皇帝结婚称为大婚礼。
彼时,清王朝虽已被推翻11年,但以皇室优待条件,溥仪仍保有皇帝尊称,且继续居于紫禁城,所以这次婚礼对内对外依旧称为大婚礼,此次入住紫禁城者,除皇后婉容外,还有淑妃文绣。
结婚初期,婉容和溥仪的感情十分要好,婉容是满洲正白旗人,出身高贵,父亲在朝为官,自幼在一个家世显赫的家族成大,受父亲影响,婉容既承袭传统闺秀教养,又系统接受西式教育熏陶。
溥仪档案中留存着多封婉容在紫禁城时期亲笔书写的英文信札,这些跨越宫墙的"密函"见证了夫妻二人虽朝夕相对却仍以英语传情的浪漫。
从“伊丽莎白”与“亨利”这对中西合璧的英文名中,足见这对年轻帝后对西方文化的共同热忱。
然而,在这段看似美好的故事背后,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扭曲与挣扎,这种畸形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心态转变,而家庭因素无疑是这一转变的主要推手。
回溯溥仪的童年,当他初入清宫、年少登基之时,便过早地被置于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
彼时,无人敢于对他进行正确的三观引导,加之太监们的错误诱导,使他竟染上了自渎的恶习,在缺乏有效约束的环境下,这一恶习愈发难以遏制。
结果造成了溥仪心理上严重的病态现象,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以至于后来对男女之事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婚后,溥仪与婉容的生活本就不正常,而文绣呢,于溥仪而言更全然是个摆设。
溥仪大婚后,在紫禁城总共生活了仅仅两年时间,就受军队胁迫被迫搬出了紫禁城。
1925年,溥仪秘密来到天津,为求复辟,溥仪积极拉拢清朝遗老遗少,勾结国内军阀,更与国外政客、军人频繁接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溥仪深信日本才是其复辟的“第一外援力量”。
1932年,在日方的唆使与操纵下,溥仪于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在此继续维持其“皇帝”称号。
然而,这一身份实则仅为日本人的傀儡——所有实质性决策权均掌握在日本关东军手中。
溥仪在政治上已完全受制于日方操控,但当时他的内心始终沉溺于复辟大清帝国的执念,这一思想倾向与日本人的战略意图高度契合,最终沦为侵略者实施殖民统治的工具。
日本人为了控制溥仪沉沦在他的“梦想乡”,甚至还不惜仿造紫禁城给他建了一座皇宫,连里面的官职也是跟大清的官职一样。
后来,淑妃文绣也因为对溥仪彻底失望和被婉容排挤而跟溥仪离婚,文绣的离去,成了溥仪与婉容日后感情失和的导火索。
自婉容将文绣排挤走之后,溥仪心中便对她生出了难以消弭的嫌隙,自此鲜少与她言语交谈,甚至不再关注她任何事。
然而在这沉闷压抑的“宫廷”之中,婉容的内心愈发孤寂苦闷,后来,川岛芳子的出现,让婉容在精神痛苦中寻得了一种畸形的慰藉。
她教会了婉容吸食鸦片,这一行为,最终将婉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并彻底断送了她的一生。
当溥仪得知此事后,皇后已深陷鸦片泥潭,烟瘾之重,一日都难以割舍,溥仪简直不敢相信,这位末代皇后竟会沾染上如此恶习……
1945年8月,日本在二战中宣告战败,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随即倒台,末代皇后婉容被关在了延吉的监狱里,她烟瘾发作神志不清时,经常鼻涕口水流淌一脸一身,甚至后来连路都不会走了。
后来,婉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未能挺过难关,在监狱中悄然离世,令人惋惜的是,她去世时身边竟无一位亲人陪伴,更令人痛心的是,去世时她年仅39岁。
而溥仪则被苏军俘获,随后被押解至苏联,被囚禁了五年,1950年,溥仪被移交回国,并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关押。
在抚顺的十年,溥仪从刚开始摆皇帝架子、生活不能自理,到自己洗衣服、补袜子、清垃圾;从隐瞒藏匿,到坦白交出468件珠宝;从以欺骗来检讨、从不谈及自己的罪责,到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
在党和政府的帮教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59年,溥仪成为首批特赦人员,告别抚顺战犯管理所,重返久违的北京。
1967年10月17日,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一位曾经身居帝位的老人悄然离世,这位老人就是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羊城派——南越王宫博物馆:“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展览 2021-05-14
长春晚报——末代皇后婉容:给溥仪写英文短信 遭软禁十余年2014年11月10日
潮新闻客户端——晚潮|从傀儡皇帝到中国公民2024-04-23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