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一个腰牌,就能让杀人越货的土匪望而却步?
古代那些携带重金进京赶考的书生,走遍天下都安然无恙,秘密就藏在他们腰间那块不起眼的小东西上。
一个普通农家要供养一个读书人,需要倾家荡产。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府有个叫王明德的秀才。他家里为了让他进京参加会试,卖掉了三亩良田,还借了邻居家五十两银子。这些钱,够普通百姓生活三年。
路途遥远,花费惊人。 从绍兴到北京,水路陆路并行,少说也要两个月,船费、车马费、食宿费,样样都要银子。王明德随身携带的盘缠有一百二十两银子,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
那时候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一石大米才八钱银子,一头猪也就二两。 王明德带的这些银子,能买一千五百石大米,够一家五口吃十年。
科举制度就是这样残酷,录取率比现在考博士还低,全国几万人赶考,最终能中进士的只有三百来个。每个考生都是家族的希望,背负着光宗耀祖的重任。
那时候的考生,多数出身不错,要么是书香门第,要么是富商之家。穷人家的孩子,连书都读不起,更别说赶考了。这些考生身上的银两,往往相当于土匪抢劫十次普通商人的收获。
考生们还有个习惯,喜欢结伴而行,三五个人一起,每人都带着百把两银子。这就是移动的金库,任何土匪看到,都会眼红。
王明德他们这一行,总共七个人,算下来,身上的银子超过八百两,这笔钱,足够买下一个小县城的半条街。
奇怪的是,这么肥的羊,土匪却不敢碰。
古代人出远门,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
明朝有个规定,农民不能离开家乡一里之外过夜,想要远行?必须到官府开路引。路引就是古代的通行证,上面写着你的姓名、籍贯、去向,还有官府的大印。
考生的证件更加特殊,他们腰间绑着的是文牒。 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的路引,而是专门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开具的。
文牒的制作过程极其严格,先在县里报名,县令亲自审核资格,确认无误后,盖上县印,再送到府里,知府再次审核,盖府印。两道程序,缺一不可。
文牒上记录着考生的详细信息,姓名、年龄、籍贯、考试资格,最重要的是盖着县衙、府衙两级印章。这些印章,代表着朝廷的权威。
王明德的文牒是这样写的:"绍兴府会稽县生员王明德,年二十三岁,赴京应天下会试,沿途官吏军民,不得阻挠。"短短几十个字,威力却大得惊人。
文牒的材质也有讲究,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特制的黄纸,质地厚实,不易损坏。印章用的是朱砂,颜色鲜艳,远远就能看到。
土匪们一看到这种印信,立马就知道来者何人,他们可能不识字,认不出考生的名字,但那两个鲜红的印章,他们绝对认识。
除了文牒,考生们还会随身携带其他证明。 比如生员证书、族谱抄本、推荐信等等,这些东西层层叠叠,形成了完整的身份证明链条。
古代的身份识别系统,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又这么有效。
抢劫考生,等于和整个朝廷作对。
土匪也不傻,他们知道轻重,抢个普通商人,最多就是地方官派兵剿匪,抢了考生,那就是捅了马蜂窝。
为什么?因为科举是朝廷的根本大计。 皇帝要用科举选拔人才,维持统治,谁敢妨害科举,就是和皇帝过不去。
明朝万历年间,河南有个土匪头子叫李二狗,手下几十号人,专门在官道上劫财。有一次,他们碰到了一队赶考的书生,李二狗看着那些鼓鼓囊囊的包袱,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手下人跃跃欲试,李二狗却摆手制止, "看清楚了,他们腰上绑的是什么?"
那是文牒,李二狗认识这东西,他爹曾经告诉过他,这玩意儿碰不得,谁碰谁死。
李二狗的担心不是没道理,朝廷对妨害科举的处罚,重得吓人,不光是土匪本人要被凌迟处死,连家属都要流放边疆。这种代价,没有哪个土匪愿意承担。
历史上真有因为抢劫考生被灭门的例子。
明朝正德年间,山西有个叫张黑子的土匪,抢了两个赶考书生,事发后,朝廷派了三千官兵围剿。张黑子和他的八十多个手下,全部被杀,连他远在陕西的亲戚,也被抓了十几个。
一旦抢了考生,整个地区的官员都要倒霉。 知县、知府、总督,层层追责。他们会动用一切力量,把凶手挖出来,到时候,土匪再想在这片地方混,基本没可能。
相比之下,抢个普通商人简单多了,商人顶多报个案,官府也不会太上心,毕竟商人的地位低,死了就死了。
土匪们心里有本账,知道什么能碰,什么碰不得。
土匪们还会主动给考生让路,看到文牒,不光不抢,还会恭恭敬敬地问声好。有些土匪头子,甚至会派人护送考生一程。
为什么?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读书考试。 今天抢了考生,明天自己的儿子赶考,说不定也会被别的土匪抢,这叫因果报应。
一个小小的腰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说到底,这是制度设计的巧妙。古代统治者深知,要维护政权稳定,就必须保证人才选拔的正常进行,保护考生,就是保护整个科举制度。
你想想现在的高考,如果有人敢在高考期间破坏考场秩序,会是什么后果?全社会都会谴责,法律也会严惩,古代也是一样的道理。
考生的身份标识,不仅仅是通行证,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连土匪都要敬畏三分,可见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有多高。
这种身份认同,形成了强大的保护网,不光是土匪不敢动,连普通百姓也会主动帮助考生,路上遇到困难,总有人伸手相助。
驿站会给考生提供优质服务。 有了文牒,住店不用排队,吃饭有专门的座位,船家、车夫也会格外小心,生怕磕着碰着这些"未来的老爷"。
地方官员见了考生,也要客客气气。 万一这个考生将来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今天的一点小恩小惠,可能就是明天的救命稻草。
现在回头看,古代这套身份保护机制,确实有其合理性。 通过明确的身份标识,配合严厉的法律后果,有效保护了特定群体的安全。
当然,这种保护是有选择性的,只有考生才能享受这种待遇,普通百姓就没这个福分了,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森严。
有趣的是,这套制度还有副作用。 有些人会伪造文牒,冒充考生招摇撞骗,朝廷发现后,加强了防伪措施。印章的样式、纸张的质地、文字的格式,都有严格规定。
王明德后来中了进士,在朝廷做了个六品小官,他经常跟人讲起当年赶考的经历,总是感慨那块文牒的神奇。
"一纸文书,胜过千军万马。" 这话一点不夸张,在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身份就是最好的护身符。
土匪们心里清楚得很,有些钱能抢,有些钱打死也不能碰,这就是古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最后说个冷知识。 古代考生的文牒,现在还能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那些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印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看着这些文物,你能想象当年那些书生,是怎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进京赶考的路?
时代变了,制度的力量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
《光明日报》:明代法律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路引这种通行证,无路引者要依律治罪。
新华社:古代身份证明制度包括符牌、传信与户籍制度,其中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