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三位中国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左边是邓稼先,右边是杨振宁,中间站着一位清瘦的女子,眼神坚毅,嘴角却带着一丝温柔。
而这位神秘女子,曾在中国核工业史上写下惊天动地的篇章。
她28岁时震慑了美国物理学界,被誉为“未来诺贝尔奖得主”,却因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放弃一切荣光,回到新中国,隐姓埋名三十年,也成了美国“放走就后悔”的中国天才。
这位“绝密”女科学家,究竟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
她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户书香门第。
家里祖上四代出过两位进士、两位博士,父亲王季同更是清末进士,留学日本后当过警官学校的教授,还做过警政司司长。
这家底子厚实得让人咋舌,但王承书可不是娇滴滴的名媛小姐。
从小在书堆里长大,她脑子灵光,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立志要让中国物理学在世界上抬起头来。
小时候的她,读书快得像一阵风,功课好得让老师都挑不出毛病。
18岁那年,她被保送进燕京大学物理系——那可是20世纪初北京最顶尖的教会大学,后来并入了北大、清华。
物理系一共才13个学生,她是唯一的女同学。
周围全是男学生,可她愣是没让任何人瞧不起,连续三年拿全系第一,成绩甩了别人一大截。
1934年毕业时,她还捧回了“斐托斐金钥匙奖”,这可是民国时期学术界的顶级荣誉,专给那些脑子开挂的学霸。
硕士读完后,她留在燕京大学教书,期间还跟自己的导师、物理系教授张文裕擦出了火花。
两人不仅学术上默契十足,生活里也情投意合,1939年喜结连理。
按说这时候,事业爱情双丰收,她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了。
可王承书不甘心,她对物理学的痴迷,像一团火,烧得她一刻也停不下来。
1941年,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承书却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申请到了美国巴尔博基金会的奖学金,要去密歇根大学深造。
这奖学金可不是随便给的,尤其是已婚妇女,按规矩压根没资格申请。
可她偏不信邪,给基金会写信,觉得女性能不能干事业,跟结没结婚没半毛钱关系。
也正是这份胆识和才华打动了评审,她破格被录取,带着丈夫和孩子,漂洋过海到了美国。
在密歇根大学,她的导师是国际物理学界的大牛乔治·乌伦贝克。
这位教授见多了聪明学生,可还是被王承书的脑子和韧劲震撼了。
1945年,她拿下博士学位,但她没急着走,而是留下来继续钻研。
跟乌伦贝克一起,她扎进了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发表了一堆重磅论文。
1951年,他们联手推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玩意儿是玻尔兹曼方程的升级版,专门用来算多原子分子气体的运动,精准得让人瞠目结舌。
这个方程有多牛?
它直接破解了气体动力学领域好些老大难问题,比如高空飞行器在大气中的行为,至今还在航空航天领域大放异彩。
她还从数学角度证明了索南多项式是麦克斯韦气体线性化玻尔兹曼算符的本征函数——听起来拗口,但简单说,就是她给复杂方程的求解找了个巧妙的捷径。
国际同行看得眼都直了,乌伦贝克也觉得,这姑娘是百年难遇的天才。
外界甚至预测,照这势头,她迟早能把诺贝尔奖抱回家。
那年,她才28岁。
可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的心被点燃了。
她跟丈夫张文裕商量,不能等着别人把祖国建好才回去,得回去干点实事!
这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
可美国人哪舍得放她走?
在他们眼里,王承书不是普通人才,而是“绝无仅有的天才”。
想回国?
没那么容易。
美国政府使出了各种招数:派特务盯着她,搜查她的行李,没收她的科研材料,甚至还非法传讯她,逼她放弃回国的想法。
可王承书是吃软不吃硬的主,她跟丈夫把多年积累的书籍、笔记打包成300多个包裹,一点一点偷偷寄回中国。
整整七年,她像个斗士,锲而不舍地提交回国申请。
1956年,美国终于松口,觉得折腾了这么久,这位中国女科学家就算有本事,也该被磨得没棱角了。
他们放她走了——这成了美国日后肠子都悔青的“重大误判”。
那年,王承书44岁,带着一腔热血,登上轮船,经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隐姓埋名:铸核盾的巾帼英雄
回国后,王承书马不停蹄地投入科研。
她先是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还兼了北大物理系的教授。
那会新中国刚起步,啥都缺,尤其是高端科研人才。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原子弹、氢弹的研发成了重中之重。
可这活儿不是随便谁都能干的,技术得保密,环境得艰苦,还得从零开始。
1958年,国家要搞热核聚变研究,也就是“人造太阳”,这可是人类梦想的清洁能源。
当时国内在这块几乎一片空白,连个像样的理论框架都没有。
王承书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她跑去苏联进修,七天七夜没合眼,翻译了一本美国关于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
这两本书,硬是成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启蒙教材。
她还参与建了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从理论到实践,一步步把这块空白填上。
没两年,她就成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顶梁柱。
1961年,钱三强又找上了她。
钱三强
这次任务更重——研发高浓铀,原子弹的“命脉”。
这活不仅技术难度逆天,还得绝对保密,连家人都不许透露半点风声。
从此,她的名字从物理学界消失,彻底成了“绝密”。
她被派到大西北的504厂,那地方荒凉得只有风沙和星星。
整个团队里,她是唯一的女科学家,却干得比谁都拼命。
原子弹需要高纯度铀—235,纯度得超过90%,这靠的是气体扩散法,设备庞大,能耗惊人,技术门槛高得吓人。
她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钻研,算数据、调设备、改方案。
1964年1月,他们硬是比计划提前113天,拿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高浓铀。
这一步,相当于给原子弹装上了“心脏”。
同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
那一刻,王承书知道自己多年的付出没白费。
她的努力,直接让中国成了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可因为任务绝密,她的贡献被深深藏了起来,连丈夫和孩子都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原子弹成功后,很多人以为王承书可以松口气了。
可她没停,她又在大西北待了二十多年,研究离心技术和激光分离法,为中国核工业打下更牢的基础。
那段时间,她跟家人聚少离多,二十年没怎么回过家。
生活上,她清贫得让人心疼,用的桌子是几十年的老物件,衣服补了又补。
晚年她得了眼疾,看东西得靠放大镜,可国家要给她进口药,她却摆手拒绝,觉得自己都这把年纪了,眼睛不值那几千块,省下来给国家用吧。
这话听着,鼻子都酸了。
1994年,王承书病危,82岁的她留下遗嘱:遗体捐给医学研究,书籍资料全给核理化院,毕生积蓄10万元一分不剩捐给“希望工程”。
她走得干干净净,两袖清风,可她留下的,是一座座科学丰碑。
王承书的故事,直到她去世后才慢慢解密。
她和邓稼先、杨振宁的那张合影,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岁月。
美国人后悔放她走,因为她的归国,直接让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站上了世界舞台。
而她自己,从没计较过名利,没想过要什么回报。
她体重从没超过100斤,可这瘦小的身躯里,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
她用满头白发,换来了中国自立自强的底气。
如今,我们提起“两弹元勋”,总会想到钱学森、邓稼先,可王承书的名字,却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默默生根发芽。
她的故事,写进了小学课本《隐姓埋名三十年》,也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她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英雄,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人,用一颗赤子之心,干出了不普通的大事。
山河无恙,大国崛起。
王承书,这位“绝密”天才,用她的青春和热血,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乎被多少人记住,只在乎为这片土地做了什么。
参考资料:北京科协——回眸|一生三次“我愿意”,这是王承书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