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的月饼一块钱”,这句调侃在今年中秋刷爆社交平台。往年节前被抢购的月饼礼盒,如今成了超市货架上的“清仓品”;曾经需要提前预订的老字号月饼,现在直播促销30小时仍压货千万。从“中秋硬通货”到“降价也难卖”,今年的月饼到底怎么了?
首当其冲的,是“面子包装”的泡沫被戳破。前几年,数百元的月饼礼盒里,镀金托盘、丝绸衬布比月饼本身还抢眼,甚至搭售燕窝、白酒,让月饼沦为“送礼工具”。但随着监管对过度包装的严查,以及消费者对“智商税”的警惕,这种华而不实的礼盒彻底失宠。有年轻人直言:“花两百块买个盒子,不如直接给长辈发红包实在。”数据显示,今年月饼过度包装检出率仅5.2%,天价礼盒基本绝迹,虚高的价格泡沫一破,销量自然跟着下滑。
其次,健康焦虑让传统月饼“遇冷”。一块经典莲蓉月饼的热量,相当于两碗米饭,高油高糖的配方,既劝退了控糖的老年人,也让追求减脂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吃一块月饼,得跑5公里才能抵消”,成了不少人的顾虑。反观低糖芋泥、全麦杂粮、现烤鲜肉等“健康款”月饼,虽然销量不错,但难以撑起整个市场——毕竟传统月饼仍是主流品类,其健康短板直接拉低了整体销量。
更核心的原因,是消费逻辑变了:大家不再为“节日仪式感”盲目买单。过去,中秋送月饼是“必选项”,哪怕自己不吃,也得买几盒走亲戚。但现在,大闸蟹、水果礼盒、文创产品甚至电子红包,都成了月饼的替代品。而且,越来越多人把月饼当成“日常零食”,而非“节日专属”,自然不会赶在节前高价抢购,反而等着节后“一块钱一个”的清仓福利。这种从“为节日买单”到“为需求买单”的转变,让月饼失去了“刚需光环”。
其实,月饼“卖不动”,未必是坏事。它倒逼企业放下“包装内卷”,回归食品本质——比如推出小份装、低糖款,用简约牛皮纸包装降低成本;也让消费者摆脱了“节日绑架”,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中秋消费。
今年中秋,十六的月亮依旧圆满,一块钱的月饼也能尝出香甜。或许我们该明白:节日的意义从不在月饼的价格里,而在一家人分食一块普通月饼时的笑声里。当月饼卸下“社交重担”,回归“吃”的本质,这种“卖不动”的冷清,反而藏着消费市场的清醒与进步
#今年月饼为啥卖不动 #中秋消费新趋势 #一块钱的月饼 #拒绝过度包装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