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分析中国竞争策略称:中国目前正在下一盘无与伦比的大棋

2021年1月28日,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布了一份报告,叫《更长的电报:迈向新的美国对华战略》。

这份报告借鉴了1946年乔治·凯南对苏联的评估,核心就是剖析中国在中央领导下的竞争策略,觉得中国这盘棋下得太大了,无与伦比。

因为它整合了经济、科技、军事,目标是提升综合国力,目标是调整全球力量平衡。

报告说,中国策略像围棋,耐心布局,外围先占位,逐步包围,避免硬碰硬,转而积累优势。这基于中国从2002年到2020年的“战略机遇期”,利用美国忙反恐,悄然发展。

经济上,中国成了全球第二大体,贸易额大增,通过“一带一路”连欧亚非,建基础设施和贸易网。

比如,和伊朗签长期能源协议,帮建公路港口;和印尼合作高铁,铺轨道连城市;喀麦隆公路项目,价值5.4亿美元左右,修路通车。

中国强调内循环,2020年后加强国内消费,减少外部依赖,债务GDP比310%,但计划到十年末放开汇率和资本账户,推数字货币减对美元依赖。

科技方面,中国投大钱自主创新,2017年出AI计划,目标2030年全球领头。

重点半导体和人工智能,自给率目标推进,2025年芯片自给70%。像华为5G基站,阿里巴巴百度这些公司,用数据优势赶超,但落后美国3到7年,因为出口限制。

报告说,中国有国家科研体系,但脑流失和学术自由问题。军事现代化,建区域平衡,东亚跟美国平起平坐,扩常规火箭、海军空军,投射能力到印度洋,双用设施在亚非中东。

核三合一现代化,二打击能力,赛博和空间系统独立,但没实战经验。

报告强调,这不是短期,而是长期规划,多领域协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提供公共产品,像疫苗援助和气候合作。

智库觉得,美国得制定对应,承认中国注重互利共赢,但警告若继续零和思维,会丢机遇。

美国近年来对华政策的转变,尤其是在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的应对,反映出其对全球格局变化的深层次焦虑。

以2024年为例,美军在亚太地区展开多次高强度军事部署,如“勇敢之盾”联合演习和持续派遣航母打击群在南海和东海巡航,其目的并不仅限于展示军事力量,更是在传达对中国影响力扩张的战略担忧。

中国在经济上的全球扩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150个国家与30多个国际组织的参与,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

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数字互联和人文交流。

例如,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已打通横跨欧亚的陆路物流动脉,而中巴经济走廊与中东部非洲的港口投资则在强化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纽带。

相比之下,美国在全球经济战略中则日益转向保护主义倾向。

从2018年起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延伸至限制半导体、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出口,并联合其盟友对华投资与技术合作设置障碍。

这种政策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美国与其传统盟友之间的贸易紧张。例如,欧盟内部曾多次对“脱钩”政策表示保留,担心其会打乱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

此外,美国频繁将经济与安全挂钩,在印太框架下推动“印太经济繁荣计划”与“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联动,强化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的同盟关系。

虽然这一战略表面强调经济合作,但实际上明显带有遏制中国影响力扩张的意图。这些举措不仅未能缓解区域紧张,反而加剧了地区对抗态势。

例如,2023年底,菲律宾在南海仁爱礁问题上与中国发生激烈争执时,背后即有美国通过《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给予支持,而中方则持续通过海警执法行动进行回应,南海局势持续高温。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美国当前的战略路径反映出其在维持全球领导地位上的不确定感。

相较之下,中国推动多边主义、坚持经济互利共赢的方针,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中赢得了信任。

例如,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在非洲的基建合同总额已经超过传统西方国家,成为当地最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对抗式”策略不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在未来逐渐削弱其作为全球引领者的信任资本。

自2023年以来,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加强。

以“航行自由”为名,美军航母打击群频繁穿越南海重要水道,不仅在争议海域展开联合演训,还多次与盟友举行双边或多边海上演习。

仅2024年上半年,美军航母“罗斯福”号、“卡尔·文森”号便在南海海域执行了超过30次任务,频率之高,为近年来罕见。

尽管美方强调这些行动旨在“维护地区秩序”和“防范潜在威胁”,但区域国家的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密集军事行动加剧了南海局势的不确定性,易引发误判或军事擦枪走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近年来持续推动海洋合作与安全机制建设,主张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与相关国家建立风险管控框架。

在南海周边,中国还主导或参与了多项联合科研、海上搜救、环境保护项目。例如,中马“和平之盾”联合演习、中新南海海洋观测站合作等,都被视为“非军事化”路径的现实探索。

与此同时,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持续推进。

科技方面,以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首飞为标志,中国航空工业突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半导体、自主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研发,也正在逐步摆脱“技术卡脖子”。

产业链层面,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高铁等关键赛道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截至2024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与韧性已被多家国际咨询机构评为“不可替代”。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国际社会逐渐获得回应。2024年3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文件,首次在多边框架中写入相关表述。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相关项目惠及数亿人口,在基础设施、贸易、能源等领域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相比之下,美国部分政客仍陷于冷战思维,将中国和平发展误读为“挑战现状”,并将贸易、科技、安全议题高度政治化。

2024年,美国政府延续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并试图联合盟友构建所谓“供应链联盟”,意图排除中国企业的全球参与度。

这种以遏制代替合作的方式,反而削弱了全球经济修复的步伐,加深国际社会的裂痕。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言:“真正的全球领导力,不是谁更能施压,而是谁能为人类提供更广泛的公共产品。”

在这一标准下,中国提供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机会,更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制度性框架。

美国是否能够调整视角、突破零和博弈思维,仍是中美关系能否走出困局的关键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逆,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是选择对抗,还是合作共生,其后果将由整个世界共同承担。


参考资料:

1、亚洲大规模军备竞赛 美国试图“下盘大棋” 环球时报 2023 01/18

2、中美竞合|“拼经济”是中美博弈的关键 澎湃新闻 2024-06-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1

标签:财经   中国   美国   无与伦比   策略   竞争   南海   全球   经济   盟友   战略   国家   军事   报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