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放话,要终止废弃食用油对华贸易合作,甚至扬言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看起来像在打“边角料”的算盘,但真正推动它的,是对中国稀土新规的警惕和反感。
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出口施行精细化管理的政策开始落地,欧盟七国迅速站队附和美国,试图在贸易层面对中国施压。
这场表面上的贸易摩擦,背后却牵动着全球供给链、安全体系和资源主导权的深层次角力。这场博弈,到底谁的牌更硬?
事情的起点,是中国2025年第57号公告。这份政策并不像外界某些声音渲染的那样是“封锁式管控”,而是对钬、铒、铥等中重稀土进行许可审查。它看起来像是在管出口,其实还顺带解决了资源流向不透明、非法转移等老问题。
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指出,新规中的“最小占比”与“直接产品规则”体系,本质上是在和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对表”,防止这些稀土被转手用于军事用途。
美国的反应显得相当激烈。虽然它拥有芒廷帕斯矿,但没有完整的提纯和分离技术,更缺乏一条打通上下游的供应链。
也就是说,有原料却做不出成品。与其说是中国卡了脖子,不如说是美国自己在关键环节上“掉了链子”。
这时候,特朗普突然提出要终止对华废弃食用油的贸易合作,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毕竟这项贸易虽然年额12亿美元,却远远不及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如果真断了,对中国影响不大,对美国的绿色燃料产业却是实打实的一记闷棍。
更关键的是,这张牌打得太小,对中方不具杀伤力,对美方却可能“误伤队友”。
就在美国掀起波澜的同时,欧盟那边也开始躁动。丹麦外交大臣公开表示要“与美国协调”,欧盟委员会则趁机对中国的医疗器械采购设置限制。这波操作看似迅速统一,实则各怀心思。
比如法国和意大利在联合声明的表述上就持保留态度,不愿直接点名中国;德国的汽车业界也在担心一旦局势升级,整个供应链都要吃紧。
欧盟产业界的声音开始浮出水面,显然,他们比政治人物更清楚中国市场的分量。
这种局部协调、整体分裂的格局,其实并不新鲜。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提到,美欧在对华策略上存在明显分歧。
美国主张强封锁、快打击,欧盟则更愿意在WTO框架内寻找缓冲空间。
这一点,在G7峰会上暴露得相当直白。冯德莱恩拿着磁铁道具炒“中国稀土威胁”的热度,试图制造一种紧迫感。
但特朗普却提前离场,连联合声明都懒得签。场面一度尴尬,也让欧盟心里有了数。
到了这一步,中国开始调整策略。对欧盟部分国家开辟稀土“绿色通道”,审批流程走快车道;但对美国,窗口只留在民用领域,其他一律卡紧。
同时,中方还在其他领域展开反制。比如对欧盟猪肉加征反倾销税,税率高达42.4%,直接击中西班牙、法国等出口大户的利润点。
再比如对美国船舶征收港务费,这部分并不高调,却精准命中美国造船业的痛点。它的全球份额不到1%,被点名几下,震动立马显现。
中方的立场并没有模糊空间。中国驻美大使已经明确表示,如果美国还一边谈判一边搞威胁,那就别谈。中方不反对对话,但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商务部随后也补了一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话虽然听起来硬气,但更重要的是,它划定了一条底线:游戏规则必须是对等的,不能想谈就谈,谈不赢就翻桌。
从稀土出口管理,到反走私行动,再到港务费和反倾销税,这些措施看上去零碎,实际却在构建一种更完整的反制链条。
对美港务费的制定,瞄准的是美方造船能力的薄弱环节;对欧盟猪肉产业的反制,则选在其出口依赖最高的几个国家。
一开始大家以为只是打击某个领域,后来局势逐渐演变成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动博弈。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推动去美元化进程,扩大本币结算的使用范围。与柬埔寨、巴西等国的本币协议,正在逐步削弱美元在双边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这一系列措施,看起来像是在“打贸易仗”,但背后还有对全球金融体系再平衡的布局。
特朗普这波“终止合作”的威胁,听起来声量不小,但真正能产生压力的部分却有限。
欧盟七国的附和,更像是一种姿态展示,而非实质性协调。与其说是联合施压,不如说是各方在各自试探底线,寻找下一个谈判位置。
中国则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操作,回应了外部压力,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线。不是简单的针锋相对,而是在规则、流程和制度层面进行了一次深度回击。
信息来源:特朗普称美国可完全自产食用油,美媒泼冷水:我们加工能力有限
2025-10-16 23:46·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