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陪我爸,去小区门口的“老周理发店”剪头。
到店以后,他攥着50块现金,站在价目表前直咂嘴:“2003年我刚退休时,这儿剪一次才5块,现在居然涨到35?”
我扫了眼墙上的新海报——“资深发型师剪发88元”,突然想起自己上个月在写字楼里的“质感沙龙”剪头,花了80块,还加了20块的“头皮舒缓护理”。
从5块到80块,从巷口剃头摊到商场工作室,不禁让人纳闷,我们的“头等大事”,什么时候变成了“钱包刺客”?
还记得小时候,我爸那辈的理发师,叫“剃头匠”——跟着师傅在巷口摆三年摊,学会“推子走直线、剪子修鬓角”,就能挂个“理发”的牌子赚钱。
可现在的理发师,早不是“手艺人”那么简单。
认识的大学同学阿林,毕业后就在从事理发行业,上次他给我看了自己的“成长账单”:
“现在非常内卷,不是会剪头发就行,”阿林说,“客户要‘氛围感’‘显脸小’‘符合穿搭’,你得懂脸型、懂流行趋势,甚至懂客户的职业——给投行顾问剪要稳,给网红剪要潮,这些都得学。”
原本我还不以为然,认为阿林有点夸大其词了。
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数据没有说谎: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的《美容美发行业发展报告》,理发师的平均职业培训时长从2013年的3个月延长到2022年的11个月,而具备“高级技能认证”的理发师占比,从2013年的15%上升到2022年的42%。
更关键的是“技能溢价”——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在《技术与性别》里提出:当服务行业的技能要求从“重复劳动”转向“创造性劳动”,价格必然上涨。
以前的剃头匠是“体力活”,现在的发型师是“审美+技术的结合体”。
看一组薪资数据,也许大家就清楚了:2013年,全国理发师月平均工资3500元,其中“学徒工”占40%,月薪2000元;
而到了2022年,全国理发师月平均工资6800元,其中“资深发型师”占35%,月薪1.2万元以上;
在一线城市更夸张:上海静安区某沙龙的“总监级”发型师,月薪可达2.5万,其中剪发提成占40%(剪一个头提80-150元)。
你支付的80块剪发费里,有一半是“买”发型师的技能和审美——这不是“贵”,是市场对“专业价值”的合理定价。
十年前的理发店,开在巷口、菜市场旁边,租金便宜得很。
比如我爸常去的“老周理发店”,2013年的房租是每月3000块,租的是小区门口的15平米门面,摆四把椅子,挂几张明星海报,就开业了。
现在的理发店,则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搬进了商场、写字楼,甚至是“社区美学空间”。
阿林的沙龙开在北京东四环的商场里,20平米的工位,月租金要1.2万——比十年前的“街边摊”贵了4倍。
我有点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搬去贵得离谱的地方?他无奈的笑了笑:“因为现在的理发,早已不是“剪头发”,而是“买体验”。”
美团点评2022年的《美业消费趋势报告》里有个数据:70%的消费者选择理发店时,首先看“环境评分”;60%的消费者愿意为“舒适的环境”多付20%的钱。
你看现在的理发店:
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是“智商税”,是理发店的“核心竞争力”。
阿林说:“现在年轻人来剪头,一半是剪头发,一半是‘打卡’——他们要拍照片发朋友圈,要和朋友聊天,要在一个‘有调性’的地方度过两个小时。这些体验,都需要花钱做场景。”
再看一组成本数据:十年前,理发店的“场景成本”(装修+租金)占总营收的25%;
现在,这个比例涨到了55%——也就是说,你去剪一次80块的头发,有44块是“买”环境和体验的。
这不是“商家黑心”,是我们自己对“理发”的需求变了——从“功能性解决”变成“情感性满足”。
我小时候剪头发,师傅用肥皂给我洗头,洗完抹点“雪花膏”;基本上就完事了。
现在去沙龙,洗头要用“氨基酸洗发水”,还要做“头皮检测”——用一个像显微镜一样的仪器,照出你头皮的“油份、菌群、毛囊状态”,然后推荐“精油护理”或者“防脱套餐”。
产品的升级,才是理发涨价的“隐形推手”。
先看染膏:十年前,理发店用的染膏大多是国产的,一瓶100毫升卖50块就差不多到顶了。
现在,主流沙龙用的是欧莱雅、施华蔻的“专业线染膏”,一瓶100毫升卖300块,而且“用一点就要丢”——因为专业染膏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使用。
再看工具:十年前的剪刀是“不锈钢的”,几十块一把;现在的发型师用的是“日本进口的Miyabi剪刀”,一把要2000块,因为“锋利度能保持三年,剪出来的头发不会有毛躁”。
还有设备:十年前的理发店,最多有个“吹风机”;现在的沙龙,有“毛囊检测仪”(3万一台)、“蒸汽烫发机”(1.5万一台)、“负离子吹风机”(500块一把)——这些设备的成本,都要摊到每一次服务里。
更关键的是“服务升级”:以前的理发是“剪完就走”,现在的理发是“从头护理到发尾”——比如“头皮深层清洁”(用小气泡吸走油脂)、“发尾精油护理”(涂精油然后用热毛巾包10分钟)、“造型设计”(教你用什么发胶、怎么吹头发)。
这些服务不是“多余”的,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根据《2022年中国美业消费白皮书》,消费者在理发时,最愿意为“头皮护理”和“造型指导”付费——前者占比38%,后者占比29%。
可以看见,支付的80块里,不仅有剪头发的钱,还有“头皮检测”的10块、“精油护理”的15块、“造型指导”的5块——这些都是产品和服务升级的代价。
很多人抱怨“理发店暴利”,可实际上,理发行业的净利润率并不高。
同学阿林的沙龙月营收15万,成本拆解:
算下来,月净利润只有4000块,净利润率不到3%——比餐饮行业的5%还低。
那为什么我们觉得“理发贵”?因为我们习惯了“十年前的价格锚点”。
行为经济学里有个“锚定效应”:人们对价格的判断,往往基于过去的经验。
十年前我们花5块剪头,现在花80块,就会觉得“贵了三倍”。
但实际上呢,这十年里,房租涨了4倍,人工涨了2倍,产品涨了6倍——80块,其实是“合理的价格”。
更重要的是,理发的“贵”,藏着我们对生活的“讲究”。
我爸那辈人,剪头发是“任务”——只要干净就行;我们这辈人,剪头发是“仪式”——要好看、要舒服、要符合自己的风格。
就像我妈说的:“以前买件衣服50块,穿三年;现在买件衬衫300块,穿一年——不是我们变浪费了,是我们更在意‘自己喜欢’。”
理发也是一样。我们愿意为“好看的发型”付费,为“舒适的环境”付费,为“专业的服务”付费——这不是“虚荣”,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从5块到80块,理发的涨价,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贪婪”,而是整个社会成本结构的变迁。
人工从“体力劳动”变成“技能劳动”,所以更贵;场景从“街边摊”变成“生活方式空间”,所以更贵;产品从“肥皂洗头”变成“头皮护理”,所以更贵。
它像一面“生活的温度计”,照出了我们从“将就”到“讲究”的转变——我们不再满足于“活着”,而是要“好好生活”;我们不再把理发当成“任务”,而是当成“对自己的投资”。
所以,下次再抱怨理发贵,不妨想想:你买的不是“剪头发”,是发型师三个小时的专注;不是“商场的位置”,是一个能让你放松的环境;不是“昂贵的染膏”,是对自己外貌的重视。
毕竟,人生已经够累了,为什么不对自己的“头等大事”,好一点呢?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