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春秋战国”,何为“春秋”,何为“战国”?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段时期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春秋战国”。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春秋战国”?

春秋”到底指的是啥,“战国”又是啥意思?这段历史可不是随便取个名字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道理。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从名字的由来开始,再看看这两个时期有啥特点,最后说说它们对中国的意义。

先说“春秋战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其实,它是把中国古代两个连着的历史阶段合起来叫的。

简单点说,“春秋”跟“战国”是两段不同的时间,但因为它们挨得近,变化又连贯,所以经常一块儿提起。

“春秋”这个名字,最直接的来源是鲁国的一本史书,叫《春秋》。这本书是孔子整理出来的,记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这242年的事儿。

里面写的都是当时诸侯国之间打仗、结盟、外交啥的,比如公元前694年齐国跟鲁国在黄地会盟,或者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着一帮小弟收拾楚国。

这些事儿写得特别简洁,但意思很深,后人管这种写法叫“春秋笔法”。因为这本书记的就是那段时间的历史,所以大家就把这段时间叫“春秋”。

不过,“春秋”不光是书名那么简单。在老祖宗的语言里,“春秋”还能指一年四季,挺有时间流转的意思。

但在这儿,它指的是东周的前半段,大概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5年左右。这段时间,周天子的地位慢慢不行了,诸侯国开始抬头。

比如公元前704年,楚国自己称王,压根不把周天子放眼里;再比如公元前684年,齐国靠着管仲的帮忙,在长勺打败鲁国,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

这段时间,诸侯国开始争着当老大,所以叫“春秋”也挺贴切的。

接着说“战国”。这个名字跟汉代刘向编的一本书《战国策》有关系。这本书讲的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前的事儿。

那时候,周天子基本上没啥用了,诸侯国之间打得昏天黑地,最后剩下七个厉害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战国策》里记了不少大事儿,比如公元前353年齐国用“围魏救赵”的招数打败魏国,或者公元前284年燕国带着五国差点灭了齐国。那时候仗打得特别狠,所以叫“战国”一点不夸张。

“战国”这个名字还有更深的原因。那时候铁器开始普及,种地效率高了,各国都能养更多兵。

比如秦国四世纪开始用铁农具,粮食多了,打仗底气就足了。再加上各国都搞改革,像公元前445年魏国李悝弄了个“尽地利”的法子鼓励种地,或者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了晋国自己单干。

这些变化让战争越来越猛,最后秦国在公元前221年收拾了齐国,把六国全灭了。所以“战国”不光是说打仗多,还反映了那时候的激烈变化。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是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221年这500年的统称。

这段时间,中国从奴隶制往封建制转,社会大变样,文化也开始成型。名字不是当时人自己起的,是后来的史学家总结出来的。

汉代有了《春秋》和《战国策》这些书,大家就拿这两个词概括那段历史。挺简单,但也挺能说明问题。

接下来聊聊“春秋”时期有啥特点。这段时间是东周的前半段,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差不多300年。

最大的特点就是诸侯国争着当老大,文化开始热闹起来,制度也在变。开头是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犬戎把镐京攻了,周幽王死了,周平王靠着晋国和郑国帮忙搬到洛阳。

这之后,周天子就弱得不行了,管不了诸侯国。比如公元前707年,郑庄公跟周桓王干了一仗,在繻葛把周天子打得没脾气。从那以后,诸侯国就不怎么听话了。

这时候,齐、晋、楚、秦这些大国冒出来了。齐国靠着海边的盐和鱼,经济好得很;楚国在长江边种地,慢慢成了南方的大佬。

这些国家都想扩张,打来打去,争当霸主。历史上有个说法叫“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靠管仲帮忙,公元前667年在北杏开了个会,带着一堆小国当了老大。后来齐国不行了,晋文公接班,公元前632年在城濮打败楚国,成了中原的头儿。

之后楚庄王上位,公元前606年跑到洛水边“问鼎”,吓唬周天子,后来还在邲之战里赢了晋国。

到最后,吴国和越国也掺和进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当了霸主。这些争来争去的事儿,彻底把周朝的分封制弄散了。

打仗是春秋时期的大事儿。那时候主要用战车,贵族带着兵冲锋。比如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齐国用战车打鲁国,鲁国靠曹刿的点子守住,最后反击赢了。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国用300辆战车加上步兵干掉楚国。

不过那时候仗规模不算太大,规矩还挺多,比如打之前得先说清楚,打完还得谈和。但后来规矩慢慢没了,为战国的大仗铺了路。

文化上,春秋时期特别热闹,很多想法开始冒出来。孔子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鲁国,家里不富裕,但他特别爱学,跑去跟老子聊礼制。

后来他到处跑,想让各国用他的“仁”和“礼”,没啥人听,但他教了一堆学生,整理了《诗》《书》这些书,儒家就这么起来了。

老子呢,活在春秋末年,管过周朝的书库,写了《道德经》,讲“道”和“无为”,跟孔子完全不一样。

墨子是平民出身,大概在公元前468年到前376年活着,他看不惯贵族浪费,推“兼爱”和“非攻”,还带着人帮小国打仗。

除了这些,《春秋》和《左传》也记了不少事儿,像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礼让结果输了,挺能说明那时候的矛盾。

工艺上,楚国的青铜器做得特别好,河南出土的下寺楚墓铜禁就很漂亮。

春秋时期的意义挺大。它把西周的分封制弄散了,小国被大国吞了,为战国七雄和秦统一铺了路。比如晋国公元前645年在韩原打赢秦国,楚国吞了申、息这些小地方。

郡县制这时候也有了点影子,像晋国后来被三家分了就有了新管法。文化上,孔子、老子这些人的想法,到了战国就更热闹了,影响了好几千年。

再说“战国”时期。这段时间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差不多250年。特点就是七国打得不可开交,仗特别大,文化也特别丰富。

政治上,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忙着争天下,周天子早没影了。公元前334年,魏国和齐国在徐州互相叫王,彻底不认周天子了。

各国还忙着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牛。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搞新法,把贵族特权废了,用军功论赏罚,还弄了个城门搬木头的赏金,挺会抓人心。

公元前350年,他又弄了郡县制,设了31个县,直接归中央管,秦国靠这个后来统一了天下。

别的国家也没闲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分了晋国,正式开打。赵国公元前307年搞了个“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自己带头穿短衣服,练骑兵,可惜后来被政变饿死了。

外交上也有意思,公元前318年苏秦搞“合纵”,六国一块抗秦,后来张仪弄“连横”,秦齐联手,合纵就散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最后都帮了秦国。

战国打仗特别狠。铁器出来了,骑兵也多了,仗越打越大。公元前307年赵国靠骑兵在阏与打赢秦国。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更吓人,赵国40多万兵被秦国白起围了,饿了46天投降,结果全被杀了,赵国从此完了。

公元前279年,白起又用水淹了楚国的鄢城,还占了楚都,楚国也搬家了。这些仗打得特别惨,目标就是把对方灭了。

文化上,战国特别牛,叫“诸子百家”。孟子接着孔子讲“仁政”,公元前320年左右跟齐宣王说减轻税就能当王。

庄子讲道家,写《逍遥游》,不想当官就想自由。韩非子弄法家,公元前233年给秦王出主意,说用“法术势”管天下,后来被李斯害死了。

技术上,曾侯乙编钟做得特别好,65件能弹好多调子。《楚辞》也出来了,屈原的《离骚》特别感人。这些东西到现在还挺牛。

战国时期的意义不小。打来打去,最后秦国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弄了个中央集权的秦朝,郡县制就是那时候传开的。

文化上,儒家后来当了老大,法家帮秦国定了规矩。技术文学也给后来的发展打了底。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彻底变了样,成了后来两千多年的基础。

最后说说“春秋战国”整体的意义。这500年,中国从乱七八糟变得统一,社会从奴隶制变成封建制,文化从刚起步到特别热闹。

春秋是争霸和文化开头的阶段,战国是打仗和思想大爆发的时期,两段加起来,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底子搭好了。

英雄故事一大堆,像孔子、商鞅、白起这些人的事儿到现在还挺有意思。历史经验也多,比如改革得小心内斗,文化得乱中求活。

我觉得,这段历史挺能让人看明白中华文明是怎么一步步来的,乱归乱,但生命力特别强。

现在看这些,能学到不少东西,对今天的发展也有点启发。

这就是“春秋战国”的故事,名字简单,内涵可不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晋国   秦国   楚国   战国   春秋   孔子   齐国   春秋战国   公元前   事儿   时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