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全世界都在争夺的“最后交通疆域”,成都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今天,国内首架大型载客eVTOL首架机正式下线,即将达到载人试飞状态要求,标志着国内大型载客eVTOL研发进入新的里程碑。
这意味着,一架无需跑道便可垂直起降、又能高速巡航的“空中出租车”,正从成都的工厂驶向中国的天空。
该eVTOL型号AE200-100,由位于成都的沃飞长空研发出厂。
但这只是开始,这架飞行器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宏大的故事——
一座内陆城市如何凭借雄厚的航空产业根基、前瞻的战略布局和敢为人先的勇气,突破地理与思维的疆界,将“天空之城”的梦想照进现实。
这是一场关于勇气、远见与城市雄心的较量。
国内首架大型载客eVTOLAE200-100
在未来天空形态的竞赛中,沃飞长空的战略选择,堪称一条高难度高回报的路径。
其技术选择,对准了倾转旋翼,国内首创“八轴内四倾转”构型,这是全球公认研发难度最大的eVTOL路线。
该技术的价值在于能融合直升机的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能力,有望实现规模化“空中出租车”和“城际巴士”运营。对于率先攻克者而言,这意味着一道极深的技术护城河。
相比之下,门槛较低的多旋翼、复合翼等技术路线,在速度与航程上存在短板,更适用于观光等特定场景,难以支撑大众化交通的需求。
观察显示,全球范围的资本与产业资源,正向倾转旋翼构型集中。
据美国《航空周刊》2024年全球十大eVTOL企业榜单,有7家采用了倾转旋翼技术,如美国 Joby Aviation 和 Archer Aviation 这两家头部企业,沃飞长空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也因此,沃飞长空从一开始就瞄准eVTOL领域的“皇冠明珠”——取得适航认证的载人客运。
与众多竞争者从风险较低的无人货运切入不同,该公司的定位是大众交通工具。其AE200机型按5至6人载客量设计,瞄准的是未来规模庞大的空中出行市场。
这一战略已获得市场的初步验证。据沃飞长空宣布,目前AE200已储备上千架意向订单,覆盖了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核心经济区。
在首架机下线现场,该公司向四川航空、华龙航空、深城交乃至泰国的SIT公司等首批用户代表颁发了纪念证书,此举不仅是对早期合作伙伴的确认,更向外界传递出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的明确信号。
分析认为,市场之所以反响热烈,主要源于AE200展现出的几大核心优势。首先,其200公里的设计航程,有效覆盖了城市圈内的跨城通勤、机场接驳和景区直达等多样化场景需求。其次,纯电驱动带来的低成本潜力,使其运营成本预计将显著低于同级别直升机,为商业化运营奠定了经济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其技术成熟度。作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二完成全倾转过渡飞行的机型,AE200在型号合格审定进程中也处于国内同类产品前列,这向市场传递了高可靠性的信号。
在自动驾驶成为风口的背景下,沃飞坚持“有人驾驶”的定位显得颇为务实。
这实际上是对当前航空监管体系的理性回应,全球主要航空安全机构,包括中国民航局、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都明确要求商用客运飞行必须配备驾驶员。
这一选择不追逐“全无人”的概念热点,更符合现有的认证体系,可能缩短商业化周期。
相比之下,一些号称“无人驾驶载人”的eVTOL,并非智能汽车那种自主无人驾驶,实际运行要依赖地面遥控,其应用场景和规模化扩展因此受到限制。
从战略上看,这是一种先落地、再迭代的稳健打法,意在争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行业主导地位,而非追求短期内的快速上市。
飞行器下线只是第一步。为它铺设“天空之路”,是成都面临的更大挑战,也体现了其远见。
AE200冲刺取证的同时,沃飞长空就与成都相关方面探索场景应用,验证未来核心航线,提前布局商业运营。
价值极高的场景之一是连接天府、双流两大机场。2024 年 6 月 20 日,沃飞长空用直升机作为“探路先锋”,从洛带通用机场起飞,经停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短暂停留后顺利返航,在国内首次完成同一城市两大民用运输机场间的直升机低空目视航线互通。
据沃飞长空内部人士透露,将来载人eVTOL运营成熟后,乘客从天府广场出发到天府国际机场,可将80多分钟车程缩短至15分钟。
文旅出行是另一广阔市场。连接市区与青城山等景区的摆渡航线也已验证,可为游客提供避开拥堵的全新体验。
为应对运营初期的高成本,沃飞长空也在探索高端商务应用,例如与市中心高端商业体(如SKP)合作,设想将其作为城市候机楼,为特定客群提供增值服务。
这种“先飞起来”的策略,避免出现“有机无路”的窘境。待2026年AE200取证成功,等待它的将是一个已预热的市场。
通往“天空之城”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首要瓶颈是空域管理。当前严格审批的模式,需向支持大规模商业飞行的动态、精细化数字空域体系演进,这涉及深层次的体制变革。
其次是地面基础设施。大规模空中交通,需要一个由起降场、充电桩、候机楼组成的地面网络。这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与巨额投资的庞大系统工程。
最终考验在于公众接受度,核心是安全与成本。
从文化上看,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更乐观,这为推广创造了土壤。但这份信任很脆弱,必须建立在绝对安全之上,任何严重事故都难以承受。
当然,eVTOL票价也是重点。如何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降至大众可接受水平,决定了其能否成为真正的大众交通。
宏大战略必须建立在坚实产业基础上。那么,支撑成都问鼎天空的“家底”究竟多厚?
沃飞长空的AE200,就是检验成都高端制造协同能力的“考卷”,拆解它便能看清成都产业的含金量。
在eVTOL的心脏——动力系统上,沃飞长空高度自主可控。电机和电控系统均在成都自研自产,将核心知识产权与技术迭代主动权掌握在手。
其能源血脉——电池,来自吉利体系内的四川生产基地,构建了稳定坚韧的本地供应链。
至于飞行器的“大脑”——航电与飞控软件,成都及四川地区拥有九州集团、中国电科等在蓉院所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确保了复杂系统集成能力。
AE200最核心的动力、能源和“大脑”均高度本地化。这既是成都完整工业体系的体现,也构成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优势。
但一架先进飞行器为何能在此孕育?答案是成都长期滋养的沃土:人才、资本与生态。
首先是人才。成都拥有为eVTOL定制的人才金字塔:塔尖是来自“歼击机摇篮”——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与中航成飞(132厂)的技术骨干,带来了顶尖航空基因;塔身则是电子科大、川大等高校输送的软件与电子人才,是定义智能飞行的中坚力量。
更具吸引力的,或许是成都独特的“宜居”引力。相比一线城市的高昂成本,这里的生活品质成了一张王牌,既能留住本地人才,也吸引全国顶尖工程师“回流”或“流入”,形成可持续的“人才磁场”。
其次是资本。全新飞行器的诞生投资巨大、回报漫长,极需“耐心资本”护航。
成都重产基金、策源资本等本地国资的深度参与,提供了稳定金融支持。近年成都设立30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撬动超500亿元项目集群,决心可见。
还有投资理念的进化。成都国资正从“安全第一”的保守管理者,向更能容错的产业投资者转变。
这种“容错机制”对高风险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它为“十年磨一剑”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一个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
这正是成都支持企业走“难而正确”道路的底气。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