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残疾女孩火了,蜗居8㎡小屋,连卧室都没有,一住就是20年

提起广州,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热闹的商圈、川流不息的人潮,可在这些繁华背后,也有一些角落,被生活压得很窄很窄。阿珊的家,就在这样一个角落里——8㎡的小屋,没有独立卧室,没有奢侈的客厅,一住就是二十年。


阿珊今年三十出头,十几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落下了行走不便的后遗症。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去世后,这间小屋成了她唯一的栖身之地。房子在老城区的一栋老楼里,位于二楼,楼梯狭窄陡峭,没有电梯,每次上下楼,她都得慢慢扶着扶手一步一步挪。

房租在2000元出头,看起来不算高,可对于靠手工活和残疾补助生活的她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销。广州的湿热天气几乎一年到头都伴随着她,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又阴冷得钻骨头。房子没有阳台,窗户也不大,风进不来,湿气却总能钻进去。


推门就到厨房

阿珊的房间布局很简单,一进门就是不到两平方米的厨房,靠墙放着一个单灶台,水槽紧挨着灶台,旁边用塑料架子堆着米袋、调料瓶、碗碟。墙面上钉了几块木板当隔层,挂满了锅勺。做饭时,她得小心翼翼地转身,否则一碰就会把旁边的东西带下来。


再往里就是“多功能区”

厨房再走两步,就是她的“客厅、卧室、工作区”三合一的地方。靠墙摆了一张单人床,床尾放着一张小折叠桌,白天是餐桌,晚上是她做手工的工作台。折叠桌底下塞了几个塑料箱,里面放着线团、布料和半成品的布偶,这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

床对面靠着一排从地到顶的收纳柜,里面塞满了衣服、被子和日常用品。阿珊的行动不方便,所以所有常用的东西都被安排在她伸手能碰到的地方。柜子顶上还码着几个大纸箱,那是换季的衣服和一些纪念品。


“浴室”就在厨房里

因为老楼的公共卫生间早就废弃,房东在每间隔出来的小屋里都简单做了管道改造,阿珊家的洗澡间就是厨房的一角。一个塑料浴盆,一个可移动的花洒,就是她的全部洗浴设备。洗澡前,她会先铺好防水布,把盆放好,再把热水倒进去。为了节约用水,通常她会一边冲洗,一边用盆接水,洗完再用来冲厕所。


夏天最难熬,热气夹着湿气,让小屋像个大蒸笼。她会把一台旧风扇搬到门口,吹着楼道的风给屋里换气。有时候楼上邻居会帮她提来几桶凉水,倒在屋外的地面降温。冬天虽然不至于结冰,但潮湿阴冷也让她关节疼得厉害,热水袋成了必备品。


虽然住的地方不大,但老街坊们都很照顾她。楼下卖菜的阿姨常常多塞两根葱给她,隔壁的叔叔会帮忙修理坏掉的电器。她自己也尽量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比如帮邻居孩子缝补书包、改裤脚。大家说,她虽然腿脚不好,但心很暖。

阿珊不爱抱怨,她总说,“房子是小,可是我能自己住着,有自己的空间。”她会用彩色布料做窗帘,床单上是她亲手绣的花,墙角摆着几盆小绿植——这些都是她的“造景”,让这8㎡看起来没那么逼仄。


二十年里,她从最初的难以适应,到如今能在这方寸之间安顿生活。日子并不容易,尤其是身体状况让她很多事都得慢慢来,但她总是笑着说:“我住的地方小,可我的希望不小。”

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她的故事或许并不起眼,但这8㎡见证了她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和努力的白天。她在有限的空间里,拼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次收拾、每一针手工、每一份与邻居的互助,都是她生活的细水长流。


阿珊说,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搬到一个有大窗户的房子,能看见阳光照进来。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她会继续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不急不躁,一步一步,把这段蜗居生活过成自己的小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财经   蜗居   残疾   卧室   小屋   女孩   厨房   房子   地方   灶台   蒸笼   湿气   手工   邻居   广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