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直言:虽然中国经济跑赢俄罗斯,但有一处弱点一定不能忽视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有人常说,我们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产业全、市场大,什么风浪都能顶得住。

可真是这样吗?

金灿荣在2024年7月《浙商》杂志采访中谈到:中国虽然家底厚,但在某个关键领域的抗风险能力,其实不如俄罗斯。

那么,这个弱点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俄罗斯的意外“硬骨头”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的制裁密度堪比暴雨,从切断银行国际结算系统,到冻结央行外汇储备,再到禁止高科技出口,合计超一万三千项。

金融、能源、科技、交通、军工等几乎所有关键链条都被盯上。

最初,不少西方分析师断言俄罗斯撑不到两年。

可是到了第三年,俄罗斯的GDP跌幅只有2%左右,不仅稳住了外汇汇率,超市里的糖、面粉、食用油照样摆得满满当当。

能源出口依旧撑起了财政的半壁江山。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即便欧盟减少进口,他们顺势加大对我国、印度、土耳其的供应,把管道和港口利用到极致。

粮食这一块更是夯实的底节骨。

俄罗斯农业自给率高达155%,不光让自己吃得饱,小麦出口还能吃下全球市场的两成以上份额。

黑土带的肥田收成稳定,小麦产量稳在1.25亿吨以上。

制裁打不到嘴巴嘛,该卖的卖,该种的种。

产业结构也是加分项。

俄罗斯第一、二产业占比较重,工业增加值超过GDP的三成,战时冲击不像那些服务业占比高的国家那样致命。

在西方卡脖子的环节,他们迅速走“平行进口”,经由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国中转,绕过制裁入口,把零件、设备运回来。

配合资本管制和本土替代生产,一些原本依赖进口的基础工业品在短期内就找到了替代方案。

这些因素加起来,让俄罗斯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抗制裁样本”。

它不是没有损失,但底盘稳,油粮齐全,遇到冲击,能咬牙挺过去。

中国的隐性短板

金灿荣在多个公开场合提过一个词“战略冗余度”,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关键物资和战略资源上的自给能力,决定了它在外部压力下的生命线。

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是世界级的,但这条生命线的某些部分没那么粗。

粮食是个明显例子。

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全年粮食进口总量大约1.6亿吨,其中大豆进口占全球贸易量的64%,接近1亿吨,主要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运来。

这不是说吃饭不够,而是饲料粮、油料作物依赖进口,一旦外部断供,会立刻影响畜牧业和食品加工链。

尽管国内在提升大豆和油料作物自给率上有动作,比如大豆种植面积从2020年到2023年提升了四百万亩,但占比依旧不足两成。

能源也是如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原油对外依存度维持在70%左右,年进口量超过5亿吨。

天然气进口量快速增长,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气合计占消费的比例还在攀升。

这些能源中,有六成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那个在全球航运地图上看似不起眼的窄口,一旦发生地缘冲突,航路受阻,直接冲击国内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用电保障。

矿产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

我国虽然在钢铁、有色金属加工产能上全球第一,但铁矿石进口占消费量八成,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巴西。

钾肥进口量也占到国内需求的一半,主要来自加拿大、白俄罗斯。

如果基础原料一旦被风险切断,整个制造体系都会被牵连。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弱势

这是地理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现实。

中国人口超过14亿,粮食总产量虽然稳定在6.5亿吨以上,可以保障口粮安全,但土地红线在18.2亿亩,难以无限扩展;油气储量有限,国内开采成本比中东、高加索等地区高得多,很难完全自足。

产业发展路径也是原因之一。

过去三十年,我国在全球化的高速路上狂飙,用外部获取廉价原料,内部高效加工的模式,迅速形成了世界级制造业优势。

这也带来了依赖,因为当国际物流畅通、供应链稳定时,这是最划算的选择。

但一旦环境变了,依赖就成了风险。

航运通道的地缘安全是更深层的变量。

能源和原料的进口航线跨越南海、印度洋、太平洋多个热点区域,受国际局势波动影响很大。

例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多佛海峡,这些地方的通畅程度背后都有复杂博弈。

正在补的课

这几年,我国一直有意识地在补这个短板。

粮食方面,高标准农田面积已经超过10亿亩,水利设施升级,推广耐逆性更强的品种,大豆自给率在稳步提升。

政策鼓励多元进口来源,从拉美、东南亚、黑海地区引入粮食,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能源方面,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亚管道扩容,中缅原油管道全线运行,为进口油气增加了陆路通道,减少对海运的单一依赖。

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增加,风电、光伏的装机容量全球第一,核电技术也有突破,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商运就是一例。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推动战略原油储备体系建设,提升应急能力。

供应链安全也是重点。

芯片、化肥、关键机械、航空零部件等领域的国产替代率在不断提高。

工业机器人国产占比达到三成以上,芯片领域自主研发量产的28纳米工艺已落地。

通过RCEP等区域协定深化与东盟、非洲、拉美的合作,把能源、粮食、矿产的来源做得更分散。

国际经验的对照

国际规则在变。

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都是在加速供应链的区域化和本土化。

这意味着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俄罗斯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用平行进口的方式,不靠西方渠道也能补到关键零件。

虽然条件不同,但我国可以在一些非敏感领域尝试类比策略,比如通过第三方市场获得备件和原料。

而在原料议价上,2023年中国和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价格谈判,尽管有摩擦,但国内企业在现货和长期合同之间灵活调整,体现了供应链的弹性。

这种策略需要更多应用在粮食、能源等领域,用市场化和多元化削弱单点风险。

“冗余度”才是硬安全

金灿荣提醒的重点在于,即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产业体系领先全球,如果战略物资的冗余度不够,在极端情况下会比小体量、高自给的国家更被动。

这不是唱衰,而是实事求是的警示。

现实已经在变化,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不再是理所当然,多边贸易体系的保障功能在削弱,地缘冲突的概率未必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能源、矿产的自给率,就是一国韧性的核心指标。

我国已经启动了补课:从种子到农田,从管道到港口,从储备到新能源,这些都是在为增加冗余度打基础。

体量是优势,冗余度是保险。

这两样结合在一起,才是大国在风浪里不翻船的真正底气。

未来可能还有很多关口需要跨,但只要方向对了、措施落实,隐性短板也能一点点被填平。

在全球博弈的新常态里,安全和发展的平衡,才是最值得守住的护城河。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金灿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财经   俄罗斯   中国经济   弱点   能源   粮食   冗余   我国   管道   全球   关键   原油   进口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