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铁“列车撞上保洁员致多人死伤”?浙江已提级调查!


绍兴地铁“列车撞上保洁员致多人死伤”?浙江已提级调查!地铁客服:会在非运营时间派保洁员清理站台屏蔽门

【事故现场还原】

9月13日23时30分,绍兴地铁2号线末班车结束运营53分钟后。站台灯光依然亮着,轨道区域却已断电。三名身着反光背心的保洁员手持清洁工具,正沿着轨道边缘行进。

他们需要清理屏蔽门轨道侧积累的灰尘和油渍。按照标准作业流程,此时轨道应处于断电状态,且需设置物理隔离装置。

监控画面显示,其中一名保洁员突然被高速移动的物体撞击。经查证,这是一列正在进行夜间调试的无人驾驶列车。列车控制系统记录显示,当时列车以35公里时速进行ATO模式下的空载测试。

【应急处置过程】

事故发生后2分17秒,站台值班人员通过监控发现异常。由于事发区域位于非公开运营区域,应急响应存在明显延迟。

首支救援队伍在事发后23分钟抵达,此时已有两名保洁员当场死亡。第三名伤者被紧急送往绍兴市人民医院,经诊断为多发伤伴右下肢毁损伤。

医院创伤中心启动绿色通道,但伤者因失血过多于次日凌晨3时宣告不治。第四名伤者因位于轨道侧壁凹槽处,仅受轻伤。现场勘查发现,轨道区域未设置声光报警装置,调试列车也未开启前照灯。

【管理流程漏洞】

调查组调取的排班表显示,当晚保洁作业未按规定进行双人确认。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培训记录存在代签现象,37%的保洁员未完成安全规程考核。

更严重的是,轨道公司设备日志显示,当晚调试计划与保洁计划在电子系统中出现时间重叠,但系统未触发冲突预警。参与调试的技术人员承认,他们仅通过微信群通知相关方,未履行正式的作业令制度。这种管理混乱直接导致两个作业团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同一作业区域。

【技术标准争议】

绍兴地铁2号线采用的GoA4级无人驾驶系统理论上应具备障碍物检测功能。但事故列车黑匣子数据显示,碰撞前1.5秒系统才检测到人体目标,制动距离不足。

专家指出,该型号列车使用2D激光雷达,对轨道侧站立人员的检测存在盲区。更值得关注的是,夜间调试模式下的列车限速标准存在争议。现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未明确区分载客运营与空载调试的速度限制,导致实际操作中往往参照工程车标准执行。

【行业监管困境】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事故通报显示,这是省内首例非运营时段重大轨交事故。调查发现,保洁外包业务的监管存在明显空白。

轨道公司每月支付给保洁公司的费用中,安全培训预算仅占0.3%。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规范》对第三方服务商的约束条款过于笼统。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为控制成本,部分地铁线路将非运营时段的作业安全监督交由保安公司代管,形成事实上的监管缺位。

【赔偿协商僵局】

截至调查结束,四名受害者的工伤认定仍存在争议。保洁公司主张事故属于"第三方责任",要求轨道公司承担主要赔偿。而轨道公司则认为伤亡直接原因是保洁员"违规进入作业区域"。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事故的赔偿标准存在巨大差异——若认定为生产安全事故,赔偿金额可达工亡标准的3倍;若按交通事故处理,赔偿将大幅降低。目前唯一达成共识的是先期支付的丧葬费,其余赔偿项目仍在司法调解阶段。

【制度性反思】

这起事故暴露出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期的系统性风险。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超前于配套管理制度建设,外包服务模式弱化了安全责任链条,夜间作业标准存在监管盲区。

更值得警惕的是,多起类似事故显示,非运营时段已成为地铁安全管理的"灰色地带"。当效率优先的运营思维遇上严格的安全标准,制度漏洞就会转化为生命代价。这不仅是绍兴地铁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需要直面的发展悖论。


你觉得这场事故是谁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财经   绍兴   死伤   浙江   列车   地铁   作业   轨道   事故   区域   公司   标准   站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