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如何撕裂了阿拉伯民族?为什么这样说?

说起阿拉伯民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四分五裂”。明明有4.2亿人口、同文同种,为什么1300多年了还合不到一起?不少人把锅甩给欧洲,说西方列强从中作梗。

但如果你真的去过沙特、埃及、阿联酋等地,跟当地人聊过天,见过他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撕裂阿拉伯人的,恰恰是伊斯兰教本身。

很多人总把伊斯兰世界当成铁板一块,觉得大家都信真主,理应是最团结的。其实,伊斯兰世界本身就非常复杂,不只是宗教,更是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的杂糅。

伊斯兰世界远不等于阿拉伯世界,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三大民族,各自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内斗基因,是它作为一神教的排他性。别以为多神教才容易内斗,恰恰相反。印度教几亿个神,大家各拜各的,反而能相安无事。

而伊斯兰教、尤其是逊尼派和什叶派,自卡尔巴拉战役(公元680年)就开始了长达1300多年的内斗。逊尼派的沙特和什叶派的伊朗,互撕到今天,甚至不惜发动恐袭。

第二个撕裂基因,是极致的仪式神圣感。全世界没有哪个宗教比伊斯兰更强调仪式和纯洁。

一天五次礼拜、朝觐麦加、节日斋戒……信仰的粘性极强,但这种神圣感一旦极端化,往往就会变成割裂、排斥和狂热,教派之间、部族之间,谁都不服谁。

阿拉伯世界的冲突,往往不是“外部敌人”推动的,而是内部教派、部落、利益的三重叠加。胡塞武装、沙特、伊拉克、叙利亚,明明都是阿拉伯人,却因教派分歧站在对立面。

宗教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本该合一,但在阿拉伯世界却成了彼此拆台。

阿拉伯民族的分裂,还要从历史大背景里找答案。13世纪蒙古铁骑攻陷巴格达,阿拔斯王朝覆灭,阿拉伯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政权彻底终结。

之后,中东权力被突厥人、波斯人轮流掌控,阿拉伯地区退回到部落时代。《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描绘的,就是那种各自为政、酋长作主的碎片化现实。

到了近现代,英国和法国在《赛克斯-皮科协定》里拿直尺划边界,让阿拉伯世界更加支离破碎。20世纪初,民族主义潮流兴起,哈希姆家族尝试复兴阿拉伯帝国,结果被沙特家族抢了风头。

沙特控制麦加、麦地那,成了“守护圣地”的新霸主,但埃及的纳赛尔又跳出来,搞“泛阿拉伯主义”,短暂合并埃及和叙利亚,风头一时无两。

纳赛尔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一败涂地,埃及成了“阿拉伯叛徒”;卡扎菲、萨达姆也都没有逃脱悲剧命运。

原因很简单,伊斯兰教有个特殊的“封印先知”教义:穆罕默德是最后的先知,之后没人能再自称为“先知”或“救世主”。

从宗教心理上讲,这等于给阿拉伯世界上了双重枷锁。谁想当民族英雄、现代“先知”,都会被群体本能地抵制和排斥。

不是个人能力不够,而是伊斯兰教的制度性“封顶”,让任何超越先知的个人崇拜都成了异端。于是,阿拉伯世界始终找不到一个被全体认可的领袖。

每一代的“旗手”都难逃失败的命运,民族认同最终只剩碎片化的部落和教派认同。

如果说西方列强的干预是外因,那么伊斯兰教的内部教义和传统,就是阿拉伯民族分裂的深层自我结构。

强烈的宗教仪式感,极端的教派分裂,对“先知”身份的高度神圣化,这些都直接阻碍了阿拉伯民族的整合。

你会发现,哪怕是现代化浪潮、民族主义思潮再怎么冲刷,阿拉伯世界还是难以走出“部落-教派-部落”循环。英雄难有持久的光环,民族主义屡屡碰壁。

到今天,阿拉伯世界依然看不到一个能让所有人服气的“共主”。

所以,阿拉伯民族的撕裂,不只是外部阴谋,也不仅仅是石油、利益的争夺,根子就在伊斯兰教的结构里。

1300多年来,宗教的神圣化、教派的极端化和对英雄人物的本能排斥,已经深深写进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西方可以画边界,但内部分裂的剧本,早就写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阿拉伯部落的传统里。封印先知的教义,留给阿拉伯人的是永远无法整合的集体身份,英雄轮番登场,最终都要谢幕。

放眼今天,阿拉伯世界依然在寻找自己的“共主”,但历史的枷锁还在,宗教的边界还在。1300年过去了,撕裂还在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伊斯兰教   阿拉伯   民族   先知   沙特   教派   世界   伊斯兰   埃及   宗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