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借游击队5000大洋和黄金,2011年儿子带借条去讨要,结果如何

2011年,广东一位老人拿着一张陈旧的欠条来到政府,工作人员一看内心震惊不已。

欠条上面的大致意思是,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向老人家里借了5000大洋、8根金条和38担白米。

参考当时的物价,再折算成现在的价值,足足高达3万亿人民币。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把广东一年的GDP全部给他,也只是勉强够而已,难怪工作人员会震惊。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最后又是如何处理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01

上述提到的老人名叫梁诗伟,是广东省江门人,父亲名叫梁鸿文,算得上是当地的富豪吧。

民国时期,有钱人可以娶多房姨太太,梁鸿文便是如此,先后娶了6个女人。

6个女人中有一人很不凡,就是第三房,大家伙平时都称呼她为“鸿文三姐”。

梁诗伟与鸿文三姐是什么关系呢?非亲生母子,三岁时梁诗伟被过继到她的名下。

不过,虽然是过继来的孩子,梁诗伟与这位继母的关系很好,鸿文三姐也很疼他。

大约在1941年梁鸿文过世,偌大的家业必须要找一个有能力的人管理。

思虑再三,梁鸿文觉得三姨太很不错,于是便把整个家托付给鸿文三姐。

4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早已打响多年,广东也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

鸿文三姐十分痛恨日本人,为抗日战场出钱又出力,甚至还支持自己的家人抗日。

据悉,她有一个孙女名叫梁月娇,就曾加入当地的游击队。

鸿文三姐知道后,不仅没有任何阻拦,反而还给孙女极大的支持。

1944年10月的一天,鸿文三姐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突然大门被敲响了。

打开门一看,孙女梁月娇带着几名游击队队员来家里求助。

原来日本人监视的紧,再加上当地物资匮乏,游击队员已经断粮,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

鸿文三姐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平日里对乡里乡亲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二话没说便安排人烧火做饭,游击队员吃饱后,她又从屋里扛出一袋60斤的大米。

抗日战争时期,每一粒粮食都很宝贵,更何况这可是60斤。

游击队长李兆培见状感动不已,若是放在平时根本不会要老百姓的东西,但迫于客观困难又不得不收。

最后向年龄还小的梁诗伟要了一支笔和一张纸,写下一张借条,承诺以后会连本带利一起归还。

鸿文三姐明白,今天如果不收欠条,游击队心里肯定过意不去。

最后收下欠条,但却没有要游击队还的意思,完全当作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之后,游击队又多次前来寻求帮助,每一次鸿文三姐都会尽力相帮......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紧接着便是解放战争,一直到1949年建国全国才慢慢恢复平定。

那么,这个时候鸿文三姐为何没拿纸条去向政府兑换呢?

或许她原本就没有想要的意思,同时当时的情况也很特殊。

建国初期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南方很多地方依然不稳定,土匪、国民党反动分子依然很活跃。

50年代都地主现象很严重,梁家也被归类为“地主”,受到许多老百姓的批斗。

鸿文三姐作为老梁家的一把手,遭受的苦难更多,以至于最后在凄凉中去世。

02

游击队借粮食的时候,梁诗伟不过是个三四岁的孩子,根本不记得这些事情。

建国初期,满打满算十岁出头,再加上家人又害怕遭到更大的迫害,更没人敢提及欠条的事情。

稍微再大一些,他便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

这一走就是多年,直到年过半百才回到家乡,欠条的事情早已被抛诸脑后。

2009年,梁诗伟早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平时靠着政府的低保过日子,有事没事与邻居唠唠嗑、喷喷空。

有一次说到兴起,他把当年游击队向自己家借钱的故事说了出来,大家伙都说他在吹牛皮。

你自己都穷成那样了,没政府的低保都活不下去,人家游击队怎可能向你家借钱。

四五十年代梁诗伟虽小,但模模糊糊还是能记得一些事情的,为证明自己说的事情属实,回家开始翻找当年的欠条。

结果还真被他找到了,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游击队借的60斤大米,承诺每年按照一倍来偿还。

乡里乡亲的依然不认为欠条是真的,梁诗伟拿到当地政府去兑换,经过调查确认欠条的事情属实。

按照欠条所写,政府部门给补偿了大约2万元,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2年后梁诗伟打算给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很快工人就来到现场拆房子,而他则在一旁监工。

拆着拆着居然发现了一个铁盒子,铁盒子很重且锈迹斑斑,意味着藏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大家伙都一位里面放的事金银之类的东西,打开一看只有一张羊皮包裹的钱包,钱包里有一张发黄、皱巴巴的纸条。

上面的字迹虽然不是很清楚,有些地方还破了一个个小洞,但模模糊糊还是能看清的,大致内容如下:

今借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支,每支一两。

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建议将鸿文三姐以革命家庭看待,其后人须保护及照顾,此举在偿还之日终结。

纸条的日期为1944年12月19日,距离上述借粮事件并不远,落款人也就是借款人为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

撇开38石70斤百米不说,单单5000大洋和8两金条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民国时期,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一块大洋,金条更是稀罕物。

北京城、南京城一个好地段的房子,也就百十块大洋吧,这还得是拎包入住的那种。

如果以现在(2011年)的行情来折算这笔财富,本金加上60多年的利息,足足有3万亿。

这都不能用“暴发户”、“拆迁户”来形容了,巅峰时期的和珅也没那么多钱,整个广东赔给他都不够。

03

这样的情况再战争年代并不少见,在我党的历史上,向老百姓打借条也并非个例。

红军长征时期,因种种原因需要老百姓慷慨解囊,每一次红军都会打借条,承诺以后会还本付息。

建国后,有许多人拿着当年的借条找到政府,一经核实政府都会予以兑现,兑现不了的也会以其它形式遵守承诺。

但这一次与其它情况不同,足足3万亿啊,梁诗伟老爷子自己都不免担忧。

数额这么大,而且还过去了那么多年,政府会认这个账吗?

老爷子拿着借条来到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对比之前的借条,笔记、借款人等几乎一样。

不过,因数额巨大需要再三确认,工作人员心中也有疑问,一个地方游击队为何会借那么多的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有了一定的进展,政府找到一个名叫简慧仙。

工作人员找到她时,对方已经快100岁了,丈夫是游击队的指导员,她自己也是这件事情的亲历者。

根据老人所说,李兆培,也就是欠条的落款人,是游击队的队长。

游击队因为后勤保障不足,从1944年9月开始便不断向梁家借粮、借钱。

鸿文三姐虽然不是游击队成员,但对抗日军人十分推崇,凡是游击队所需,只要能帮上的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也就是说,梁诗伟老爷子在2009年拿出的借条是真的,2011年意外发现的借条也是真的。

事情到这里基本真相大白,接下来就是如何兑现承诺。

毫无疑问这笔钱实在是太大了,一省的GDP可不是银行现金存款,还包括很多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老百姓创造的财富。

3万亿的现金,别说一个省份,就是再多一个省也很难拿出来。

无奈之下,当地政府只能一级一级向上汇报,希望上级部门能想到解决办法,给一个合理的补偿。

上级政府也真重视此事,经过认真讨论与商量,最终决定给梁诗伟2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也算是给鸿文三姐的表彰。

除此之外,政府还承诺如果梁诗伟以后生活上遇到困难,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帮助。

其实对于梁诗伟老人而言,有没有这笔赔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想为梁家和鸿文三姐正名,补偿象征性给一些就可以了。

这件事情也引起许多媒体的注意,大家都被老人家的大义所感动。

3万亿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是万分之一,也是许多家庭奋斗一辈子都赚不到的。

再之后,这两张历史价值的借条被政府收了回来,作为文物放在博物馆里珍藏,一方面可以进行历史研究,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意义。

借条已经泛黄,可背后却代表着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这是再多的金钱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借条   大洋   游击队   抗日战争   都会   欠条   金条   广东   大妈   儿子   事情   黄金   政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