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我军副司令被杀,凶手官职太高没人敢动,毛主席:抓起来枪毙

1943年,抗日军民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既要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又得时刻警惕国民党军队的小动作,全国上下都紧绷着神经。

延安的窑洞内,毛主席正在审阅文件,突然收到一封加急电报。只见电报里写着:军区副司令黄骅惨遭射杀,同行的7位干部也不幸遇害……

毛主席看了之后,生气道:“必须彻查此事,将凶手绳之以法,给牺牲的同志们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当时发生了什么?真凶是谁?为什么军区不敢处置?

雨夜惊变:黄骅悲壮牺牲

1943年6月30日,天还未大亮,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简单整理了下着装,甚至没来得及吃一口早饭便匆匆出门了。今天,他要和大家一起开会,研究一下反“扫荡”问题

会议从清晨开始,一直紧张地进行着。大家围坐在一张略显破旧的木桌前,桌上摊开着地图,几支铅笔随意地散落一旁。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竟还飘起了细雨,黄骅抬转身轻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去附近农户家借几盏煤油灯,我们的讨论还得继续。”警卫员迅速领命,快步冲进雨中。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危险正悄然逼近。

一个男人带着几个匪徒,身披蓑衣,趁着夜色和雨幕的掩护,悄悄地朝着大赵村摸了过来。

黄骅察觉到门口的异常动静,刚想掏枪,却已经来不及了。几人来到门前猛地踹开门后扣动了扳机,黄骅躲避不及,倒在了血泊之中,身旁的几人也未能幸免。紧接着,匪徒们蜂拥而入,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十秒,会议室里瞬间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和令人心悸的血腥味

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刘贤权在接到黄骅等人遇害的噩耗后,连夜赶到大赵村案发现场。刘贤权深一脚浅一脚地冲进屋内。只见屋内一片狼藉,桌椅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文件散落得到处都是。

刘贤权蹲下身子,仔细地察看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原本就艰难的破案工作雪上加霜。雨水不断冲刷着地面,一些可能成为关键证据的血迹、脚印、弹壳等,都随着水流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棘手的是,所有参与会议的领导全部遇难,现场没有一个幸存者能提供关于凶手的任何线索。凶手的外貌特征、身份背景,一概不知。就在大家满心绝望,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怯生生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只见一个小男孩从人群中钻了出来,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冯叔叔……带着人从后院跑了。”

刘贤权听到这话,立刻快步走到小男孩身边,蹲下身子问道:“小朋友,你说的冯叔叔是谁?你看清楚他们往哪个方向跑了吗?”小男孩鼓起勇气说道:“就是冯冠魁叔叔,他们穿着雨衣,跑得可快了,从后院出去就往东边跑了。”

刘贤权站起身喊道:“同志们,有线索了,咱们找!”

经过调查,刘贤权发现“秘密”

冯冠魁是个臭名昭著的狠角色,他身形魁梧,满脸横肉,眼神中透着凶狠与贪婪。平日里,他带着一帮手下,在乡里横行霸道,打家劫舍,抢夺百姓的财物,稍有反抗,便拳脚相加,甚至拔刀相向。

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与汉奸们勾结在一起,为虎作伥,给日军通风报信,出卖抗日志士,破坏抗日行动,成为当地一害,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又敢怒不敢言。

按理说,像冯冠魁这样劣迹斑斑、罪大恶极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革命队伍的。可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却鬼迷心窍,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破例收留冯冠魁,还让他当上了军区手枪队的队长。

邢仁甫的这一行为,在军区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同志都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冯冠魁本性难移,让他进入革命队伍,无疑是引狼入室。但邢仁甫却充耳不闻,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安排。

得知冯冠魁的基本消息后,刘贤权正准备向毛主席汇报此事,恳请毛主席马上下令抓捕冯冠奎。毛主席得知后下达命令:“立刻通知相关部门,不惜一切代价,将凶手缉拿归案,必须让他们血债血偿,接受法律的严惩!”

而这边,司令总部的电报急匆匆地送到了刘贤权手中。刘贤权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迅速打开电报,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副司令黄骅已经被击毙,有想活命的,就聪明一点,不要反抗,听从司令安排,事情成功解决以后,马上投靠日军。如果不听话,有一点反抗,下场和黄骅一样。”

刘贤权死死地盯着电报上“投靠日军”这几个字:“这个邢仁甫,竟然做出如此叛国投敌的勾当!”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冯冠魁竟是邢仁甫一手提把起来的“心腹”。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被摆在眼前——邢仁甫早已与日军暗中勾结,沦为卖国求荣的汉奸,背叛了国家和人民。

凶手官职太高没人敢动,毛主席:抓起来枪毙

毛主席得知后秘密联系115师团长,配合抓捕行动。邢仁甫预感不妙,出发前特意多带了一队人马。抵达115师后,一名战士突然朝他射击,他却早有防备,迅速转身逃窜。

因考虑到邢仁甫随行人员众多,我军并未贸然追捕。逃脱后的邢仁甫前往望子岛落脚,在岛上与我军游击队员相遇。他试图拉拢游击队长,遭拒后,担心行踪暴露,便残忍下令折磨死队长,又趁我军休整连夜逃往天津,投靠日军沦为汉奸。

日本宣布投降,曾经叛国投敌的邢仁甫并未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妄图继续钻营。他凭借过去曾担任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履历,混入国民党部队。

在国民党阵营里,他毫无廉耻地向新主子表忠心,利用自己熟悉我军高级将领的便利,为国民党提供情报,帮助他们辨认、跟踪,策划暗杀行动。

彼时的邢仁甫不知道国民党军队面对解放军的凌厉攻势,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四处奔逃,而自己在国民党眼中不过是一枚用完即弃的棋子,由于级别过低,根本没有得到逃往台湾的机会。最终,他被遗弃在大陆,只能独自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为自己的罪行买单

1949年解放天津时,化名为“罗镇”的邢仁甫被我军的战士逮捕了。

原来他们二人的矛盾是在1941年,黄骅的职务调动,让他与邢仁甫产生冲突。两人作风与理念天差地别,黄骅质朴,与士兵同甘共苦,主张积极抗日;邢仁甫却爱讲排场,热衷拉帮结派

邢仁甫当上冀鲁边军区司令后把军区当成“私人地盘”,觉得上级派黄骅是来削弱他权力,心生不满。一封延安的电报,让矛盾彻底激化。黄骅没因邢仁甫是领导就袒护,将其种种行径如实上报中央。邢仁甫被权力蒙蔽双眼,对黄骅的“杀意”就此种下。

1943年,中央获悉邢仁甫的不当行为,决定把他调到延安去进修,但邢仁甫心中却充满了猜疑。他认为,中央调他去延安是一场削弱其权力的“阴谋”。他越想越气,对黄骅的怨恨也愈发浓烈,认定黄骅一直在故意与他作对,试图将他“整垮”。

在这种扭曲心态的驱使下,邢仁甫与匪首冯冠奎勾结,表面上将冯冠奎的队伍“收编”,实则用金钱开道,任命冯冠奎为手枪队长,妄图借助其手,残忍地除掉黄骅等人,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对于如何处理他,大家还是有些犹豫。毕竟,邢仁甫是军区司令,地位不一般。然而,主席听后十分愤怒:“无论凶手身份如何,都必须抓捕并执行枪决!”随着一声枪响,邢仁甫应声倒地,他的罪恶人生也走到了终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我军   黄骅   凶手   延安   电报   日军   官职   军区   司令   国民党   队长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